陳 陽,陳昌榮,韓逸楓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acute exacerbations ofchronic obst 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AECOPD)是一類較嚴重的肺部疾病,常合并呼吸衰竭,且病情反復,給患者的生活帶來消極影響,同時也因高額治療費用給患者家庭造成一定經(jīng)濟負擔及心理壓力[1]。臨床常采用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治療AECOPD,長此以往患者易對呼吸機產(chǎn)生較強的依賴性。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作為一種新型機械通氣治療措施,不僅操作簡單,且臨床療效優(yōu)越,患者依從性較好,目前已廣泛推廣使用[2]。本研究旨在觀察不同壓力水平NIPPV治療AE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昆山市花橋人民醫(yī)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AE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90例,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2007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且動脈血氧分壓分壓 (PaO2)<6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 >45 mm Hg,伴有Ⅱ型呼吸衰竭[4]。排除標準[5]:(1)有機械介入治療禁忌證者;(2)嚴重心、肝、肺疾病者;(3)胸膜或胸廓疾病者。將所有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低吸氣壓力組、舒適吸氣壓力組和高吸氣壓力組,每組30例。低吸氣壓力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46~79歲,平均年齡 (56.3±4.7)歲;病程1~24年,平均病程 (16.5±4.3)年。舒適吸氣壓力組中男15例,女15例;年齡45~80歲,平均年齡 (57.4±4.9)歲;病程1~26年,平均病程 (16.8±4.5)年。高吸氣壓力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45~81歲,平均年齡 (57.1±4.5)歲;病程1~25年,平均病程(16.4±4.4)年。3組患者性別 (χ2=0.067)、年齡 (F=1.973)、病程 (F=0.364)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昆山市花橋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抗感染、糾正酸堿平衡、氧療、化痰止喘、呼吸興奮劑等相關治療。所有患者取坐位,在鼻咽部給予2%利多卡因 (生產(chǎn)廠家: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4620)常規(guī)麻醉,并根據(jù)臉部舒適度選擇合適的鼻面罩,固定并檢查是否漏氣,采用美國偉康Synchrony公司生產(chǎn)的BiPAP呼吸機進行NIPPV治療,模式為壓力支持通氣(PSV)+外源性呼氣末正壓 (PEEPe)。低吸氣壓力組患者呼吸機吸氣相氣道正壓 (IPAP)設置為4 cm H2O(1 cm H2O=0.098 kPa),舒適吸氣壓力組患者呼吸機IPAP設置為11 cm H2O,高吸氣壓力組患者呼吸機IPAP設置為16 cm H2O[6],3~4 h/次,3~4次/d;此后整理好食管及胃囊管,保證患者呼吸通暢。
1.3 觀察指標 比較3組患者臨床療效、治療前后血氣指標〔PaO2、PaCO2、血氧飽和度 (SaO2)、pH值〕、住院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病死率。
1.4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7]顯效:臨床癥狀及血氣指標均恢復正?;蛴酗@著改善;有效:臨床癥狀及血氣指標基本恢復正常,或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無效:臨床癥狀未見減輕,血氣指標無任何改善,且有惡化的趨勢。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 (±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3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3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u=0.382,P=0.826,見表1)。
表1 3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Table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ect among the three groups
2.2 3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氣指標比較 治療前3組患者PaO2、PaCO2、SaO2、pH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3組患者PaO2、PaCO2、SaO2、pH值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其中舒適吸氣壓力組和高吸氣壓力組患者PaO2、SaO2及pH值高于低吸氣壓力組,PaCO2低于低吸氣壓力組,高吸氣壓力組患者PaO2、SaO2及pH值高于舒適吸氣壓力組,PaCO2低于舒適吸氣壓力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組患者PaO2、SaO2及pH值均高于治療前,PaCO2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2.3 3組患者住院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病死率比較 3組患者住院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病死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3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氣指標比較 (±s)Table2 Comparison of blood-gas index among the three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2 3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氣指標比較 (±s)Table2 Comparison of blood-gas index among the three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PaO2=動脈血氧分壓,PaC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SaO2=血氧飽和度;與治療前比較,a P<0.05;與低吸氣壓力組比較,b P<0.05;與舒適吸氣壓力組比較,c P<0.05
治療后低吸氣壓力組 30 48.4±4.7 93.4±5.2a 78.5±6.3 57.8±4.1a 0.87±0.03 0.87±0.01a 7.21±0.04 7.29±0.01組別 例數(shù) PaO2(mm Hg)治療前 治療后PaCO2(mm Hg)治療前 治療后SaO2(%)治療前 治療后pH值治療前a舒適吸氣壓力組 30 48.5±4.8 95.2±5.1ab 78.4±6.1 55.4±3.9ab 0.88±0.04 0.93±0.02ab 7.22±0.03 7.35±0.02ab高吸氣壓力組 30 48.6±4.6 99.4±5.3abc 78.7±6.4 53.6±3.6abc 0.87±0.04 0.95±0.02abc 7.23±0.04 7.39±0.02abc F 0.903 4.407 0.222 4.207 1.107 10.118 2.034 23.49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值
表3 3組患者住院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病死率比較Table3 Comparison of hospital stays,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fatality rate among the three groups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屬于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均較高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且病程不可逆,具有進行性發(fā)展特征,表現(xiàn)為不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容易對外界有害顆粒及氣體產(chǎn)生異常炎性反應,其主要臨床癥狀為咳嗽、咳痰、呼吸困難、胸悶、食欲不振等,若不及時治療,不僅危害患者的呼吸系統(tǒng),還可能對其他器官及系統(tǒng)造成一定損傷,而其急性加重無疑會導致患者通氣/換氣功能遭到進一步損害,造成嚴重的氣道阻塞、感染以及呼吸機疲勞等病癥[8]。臨床上主要采用保守治療和預防治療的方式治療AECOPD,包括抗感染、體外營養(yǎng)支持、有創(chuàng)正壓通氣等,但治療效果不甚理想,且收效緩慢,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所承受的痛苦較大,且易出現(xiàn)負面情緒而對治療失去信心[9]。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通過升高PaO2和抑制PaCO2水平以增強肺順應性,其不僅創(chuàng)傷性較大,還可引發(fā)多種并發(fā)癥[10]。同時,大量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可使患者產(chǎn)生較高的呼吸機依賴性,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fā)生率較高[11-12]。在醫(yī)療技術(shù)不斷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NIPPV已推廣并普及,其療效優(yōu)越,且操作簡單,無需經(jīng)過氣管插管來達到輔助呼吸的目的,臨床可直接使用面罩式NIPPV固定于患者的鼻部,但此類治療方案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適用范圍僅限于能夠自主呼吸和排痰、精神狀態(tài)良好,且對連接罩具有較高耐受性的患者[13-14]。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3組患者臨床療效間無明顯差異,表明不同壓力水平NIPPV對AE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相當。治療前3組患者PaO2、PaCO2、SaO2、pH值間無差異;治療后舒適吸氣壓力組和高吸氣壓力組患者PaO2、SaO2及pH值高于低吸氣壓力組,PaCO2低于低吸氣壓力組,高吸氣壓力組患者PaO2、SaO2及pH值高于舒適吸氣壓力組,PaCO2低于舒適吸氣壓力組;且治療后3組患者PaO2、SaO2及pH值均高于治療前,PaCO2均低于治療前;表明不同壓力水平NIPPV均能改善患者的血氣指標,且高壓力水平 (IPAP為16 cm H2O)NIPPV的改善效果更明顯,分析原因為NIPPV可使氣體進入萎縮的肺泡內(nèi)部,改善肺部氣體交換及支氣管痙攣,當通氣壓力較高時,支氣管擴張效果更為理想,可有效克服氣道阻力,增加肺泡含氧量,從而增加氣體交換率[15]。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3組患者住院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病死率間無差異,表明高壓力水平 (IPAP為16 cm H2O)NIPPV不會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但其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病死率的統(tǒng)計學結(jié)果與譚偉等[16]、何薇薇[17]不相符,分析原因可能與本研究納入樣本量較少有關,因此有待進一步研究證明。
本研究未將操作適應證和禁忌證納入研究范疇,但這兩項因素與操作人員的熟練度以及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有一定聯(lián)系,較多不良反應癥狀包括誤吸、漏氣、皮膚損傷、排痰受阻等,因此,在患者初次治療時,醫(yī)護人員需對患者的臨床指征進行有效評判,若患者就醫(yī)時存在呼吸困難、佩戴面罩后驚恐等癥狀時,醫(yī)護人員除了要耐心開導患者外,還需調(diào)整佩戴方法,并遵照正確操作次序和患者個體差異調(diào)節(jié)參數(shù),達到人機同步的理想狀態(tài)。
綜上所述,高壓力水平 (IPAP為16 cm H2O)NIPPV治療AE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效果優(yōu)于低壓力水平及舒適壓力水平NIPPV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氣指標,且不增加患者的住院時間。
[1]劉陽,魏路清,呂福云,等.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時不同壓力水平對呼吸衰竭患者呼吸生理學參數(shù)和人機同步的影響[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10,22(7):405-409.
[2]倪淑紅,涂軍偉,趙建平,等.無創(chuàng)通氣不同壓力對慢性阻塞性肺病并發(fā)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循環(huán)的影響[J].浙江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11,21(7):491-493.
[3]栗娜,劉旭升,趙民建,等.不同壓力支持水平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臨床效果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5,22(3):22-24.
[4]周明華,周石連,周明,等.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治療中的作用 [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09,21(4):247.
[5]葉艷平,李寧,陳謹,等.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中重度肺性腦病的分析[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10,22(3):186-187.
[6]沈文沂,王麗莉.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COPD急性加重期伴Ⅱ型呼吸衰竭[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09,13(9):49-50.
[7]楊紅輝,周妍.有創(chuàng)和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對COPD急性加重并嚴重呼吸衰竭患者血漿腦鈉肽含量的影響[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10,30(10):2377-2379.
[8]羅群,陳榮昌.影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依從性的原因分析 [J].廣東醫(yī)學,2012,33(9):1310-1312.
[9]戚剛,王秋林,王建民,等.早期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療價值 [J].四川醫(yī)學,2009,30(9):1392-1394.
[10]王軼娜,楊宇,陳平,等.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血漿N端腦利鈉肽前體水平的影響[J].中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2,37(4):325-331.
[11]林志國.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3):621-622.
[12]劉振峰,李欣欣,李虓,等.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效果觀察[J].山東醫(yī)藥,2015,55(28):90-91.
[13]植榮昌,劉小燕,劉知陶,等.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COPD急性加重合并重度Ⅱ型呼吸衰竭的療效觀察[J].中國呼吸與危重監(jiān)護雜志,2010,9(4):353-355.
[14]楊梅,邢林.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2010,5(4):313-314.
[15]徐媛.雙水平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聯(lián)合呼吸興奮劑在COPD合并肺性腦病治療中的應用[J].山東醫(yī)藥,2015,55(26):77-79.
[16]譚偉,孫龍鳳,代冰,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使用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成功的臨床預測因素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3,16(2):147-150.
[17]何薇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40例分析 [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0,9(12):917-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