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
摘 要:我國民族音樂歷史源遠流長,民族樂器無疑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筆珍貴的財富。在中學音樂欣賞課中應用民族器樂,能培養(yǎng)學生感受音樂、理解音樂以及表現(xiàn)音樂等方面的能力,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民族音樂;民族器樂;民族器樂曲;欣賞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15-0061-01
《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器樂演奏對于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對音樂的理解、表達和創(chuàng)造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器樂教學應與唱歌、鑒賞、創(chuàng)造等教學內(nèi)容密切結合?!比缈捎脴菲鳛楦璩霭樽啵葑嘈蕾p曲的主題音調(diào)等??刹捎酶鞣N演奏形式,鼓勵學生從實際條件和各自的興趣愛好出發(fā),在普遍參與中發(fā)展自己的特長。學生可因地制宜,自己選擇感興趣的民族樂器在中小學課堂教學中實踐并運用。因此,如何在音樂欣賞課中讓學生認識民族音樂、欣賞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器樂曲是一個很值得認真探索的課題。
一、新課程音樂教學中呼喚民族樂器的回歸
我國民族樂器以品種豐富、獨具特色、自成體系聞名于世,是我國民族音樂文化中的瑰寶之一。樂器和民歌同樣是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早在遠古時代,人們在歌唱的同時,用雙手拍打身體或跺腳以節(jié)奏來宣泄情緒,進而使用石塊、土塊、木棒、竹子等原始勞動工具敲擊節(jié)奏,配合著原始歌舞以祭祀、歡慶豐收等形式進行?!渡袝ひ骛ⅰ匪d“擊石拊石,百獸率舞”,這是堯舜時代原始歌舞中以石器、陶器為樂器的生動記載。在中學音樂欣賞課堂中實踐并運用,引導學生在音樂教學中,受到民族音樂文化的熏陶,增強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濃厚興趣,從而對我國傳統(tǒng)民族器樂有新的認識和新的開端。
二、初步讓學生了解民族樂器的具體分類
(1)拉弦樂器組:高胡、二胡、中胡及革胡、倍革胡。(目前我國的民族樂隊常用大提琴作為低音樂器)
(2)彈撥樂器組:柳琴、揚琴、琵琶、中阮及大阮、三弦、箏。
(3)吹管樂器組:曲笛、梆笛及嗩吶(高音、中音、低音)、笙。(高音、中音、低音)
(4)打擊樂器組:堂鼓、排鼓、碰鈴和鑼、云鑼、吊镲及軍鼓、木魚。
高胡,也稱粵胡,原流行于廣州地區(qū),現(xiàn)已在全國各地民族樂隊中普遍使用。高胡的音量大,音質(zhì)清亮透明,聲音穿透力強,既可演奏舒緩、抒情、華麗的旋律,又能演奏活潑、輕快的技巧性樂段。高胡是演奏廣州音樂的重要高音器樂,高胡上的加花演奏極具特色。
揚琴,木質(zhì)音箱,上面有鋼絲弦,用兩支琴竹擊奏發(fā)音。揚琴的低音區(qū)聲音渾厚、飽滿、余音較長,中音區(qū)明亮、圓潤,高音區(qū)清脆、嘹亮。
箏,木制音箱,長方形,現(xiàn)在樂隊用的箏為21弦。箏的音域?qū)拸V,高低兩個音區(qū)的音色對比顯著。低音區(qū)音色渾厚、結實、響亮,聲音較濃,余音較長;中音區(qū)清亮、圓潤;高音區(qū)清脆、纖細、音量較小,余音較短。
三、有效利用多媒體,高效展示民族樂器的風采
多媒體教學是現(xiàn)代教學的必要手段之一,通過圖片的實物展示、文字的分析、有關視頻的介紹可以有效地將我國的民族樂器展示在課堂中,比起書本抽象、空洞的文字分析,效果會更顯著。教師可積極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的資料,準備好教學內(nèi)容,并與文字相結合。如在介紹拉弦樂器時,可以先出示相關樂器的圖片,再配上對應的樂器音色特點,既能讓學生在課堂中學習認清楚不同的樂器名,還能有效地提高學生欣賞樂器的分辨能力,為“識、聽、辨”提供有效的途徑。
四、選擇一些較為經(jīng)典的民族器樂曲讓學生欣賞
民歌、民間音樂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在課堂中能夠呈現(xiàn)其中的精品,通過各種方式的接觸,相信學生能從不了解到了解,逐漸產(chǎn)生興趣,進而主動到民族音樂文化寶庫中去尋寶、賞寶。如《二泉映月》是民間音樂家華彥鈞聞名中外的代表作,也是江南民間獨奏藝術的巔峰之作?!抖吃隆肥且皇鬃冏嗲?,全曲六段,由引子、主題和五次變奏組成;聽賞過程中引導學生了解我國錫劇常用的曲調(diào),其曲式風格短小精練,音位由高到低,節(jié)奏由緊至松,給人一種“一聲嘆息”的感覺。主題由三個樂句組成,第一樂句起伏不大,平穩(wěn)中帶有壓抑,如低聲傾訴;二、三樂句波動增大,以較強的力度和高音區(qū)悲切激動的情緒與第一樂句形成對比等……此曲結構是具有中國傳統(tǒng)音樂“魚咬尾”的形式為主,有相同的樂音,自然流暢的運行風格。最后在教學中介紹阿炳不僅雙眼失明,而且家庭支離破碎,故土淪落屈辱,道觀拋棄他,世人嫌棄他。引入阿炳的故事,導入教學過程,更能深化主題思想,增強中學生對我國民族器樂曲的濃厚興趣。
再如欣賞古琴曲《流水》時,通過欣賞,能讓學生體會到音樂中對山泉、小溪、江河、湖海的描繪。歌曲抒發(fā)了對大自然壯麗河山的贊頌,再加上教師更深層次地揭示歌曲中所要表達的開闊胸襟和百折不回的人生態(tài)度和樂觀精神,能使學生真正感受到祖國江河的美。
五、欣賞實踐,結合“第二課堂”
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地加入我國民族樂器在課堂中的利用與教學,對于學生來說,既推動了課堂氣氛,又能使一節(jié)音樂課充滿活力與魅力。如在演唱、學習完一首音樂作品后,可加入中音豎笛的伴奏,與人聲相結合,從而真正地達到了讓樂器進入課堂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馬達,陳雅先.大學音樂教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2]李嵐清.為進一步繁榮發(fā)展我國民族音樂做貢獻[J].人民音樂,1998(09).
[3]鄧光華.中國民族民間音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馬達,陳雅先.大學音樂教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