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妙法蓮華經(jīng)》對音研究

      2015-04-29 00:44:03宋曦
      現(xiàn)代語文 2015年1期

      摘 要:本文以鳩摩羅什對音的《妙法蓮華經(jīng)》第七卷為個案,分析姚秦時期漢語的輔音、元音以及其他音系的特征。從而探究梵漢兩種語言的差異以及姚秦時代上古音向中古音轉(zhuǎn)變的一些顯著特點。

      關鍵詞:鳩摩羅什 ?《妙法蓮華經(jīng)》 ?梵漢對音

      鳩摩羅什(公元344~413年),東晉時姚秦高僧,精通梵音,著名的佛經(jīng)翻譯家。后秦弘始三年至十五年(公元401~413年),他在長安翻譯佛經(jīng),共譯出35部294卷,《妙法蓮華經(jīng)》是其中的一部。佛教的密宗有這樣一種信念:頌咒是直接與佛對話,對所念的咒語,可以不必懂得它的意義,但是語音上必須絕對準確,否則非但不能得福,反而可能致禍。漢人學念梵咒,當然首先是要把音念準,因此譯音的準確是至關重要的。所以,佛教經(jīng)典翻譯成漢語時,有些詞語不用意譯,而用音譯。漢語與梵語在音系結(jié)構(gòu)和音系成分上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在音譯梵語詞匯時要找到梵文與漢語音系的系統(tǒng)對應或是空缺。如果我們拿梵語形式簡單地跟漢語譯詞類比,通常會忽略這兩種音系間的差別。所以,我們必須細致分析漢語和梵語在音系結(jié)構(gòu)和音系成分之間的差別,進而認識漢語的歷史音韻。本文通過分析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jīng)》七卷一部中的對音材料,管窺當時的漢語音系系統(tǒng),不作過多推斷。由于對音材料只有一部經(jīng)書,疏漏之處肯請方家指正。

      一、梵語輔音與對音聲母系統(tǒng)

      (一)輔音的對音情況

      梵語輔音 對音所使用的漢字

      k 吉憍迦劫拘緊(見紐)騫(溪紐)

      kh 佉棄(溪紐)

      g 憍迦(見紐)伽乾祇(群紐)

      gh

      n()

      c 質(zhì)(章紐)

      ch

      j 闍殊(禪紐)

      jh

      ? 若(日紐)

      ?

      ?h 絺(徹紐)

      ? 陳(澄紐)

      ?h

      ? 尼(娘紐)柰那(泥紐)

      t 旃(章紐)多德(端紐)提達(定紐)勒(來紐)

      th 陀(定紐)

      d 陀提墮曇(定紐)伽(群紐)

      dh 陀馱(定紐)闥(透紐)

      n 如(日紐)那難(泥紐)

      p 波畢缽富弗(幫紐)婆跋(並紐)

      ph 賓(幫紐)菩(並紐)

      b 缽(幫紐)薄婆梵(並紐)

      bh 頗(滂紐)跋(並紐)

      m 摩彌母美魔文目無(明紐)

      y 耶夜延(以紐或喻四)

      r 利樓離羅(來紐)

      l 陵羅螺(來紐)稚(澄紐)

      v 波(幫紐)梵婆毘鼻頻(並紐)和桓(匣紐)

      ? 葉舍輸釋尸(書紐)師(生紐)

      ?

      s 孫須娑脩斯修(心紐)

      h 訶(曉紐)睺(匣紐)婆(並紐)

      k? 叉(初紐)

      ts 蹉(清紐)

      阿因優(yōu)(影紐)

      (二)對音情況說明

      1.梵文喉音的對音是見組。從清濁來看,k、kh的對音是清字母。但是,不送氣濁塞音g的對音清濁相混,既對見母字,又對群母字,例如:mahākā?yapa(摩訶迦葉),garu?a(迦樓羅王)。從送氣與否來看,全部送氣清塞音kh整齊地對溪母字,如“佉、棄”。因此,本組清塞音的對音是清聲母,濁塞音的對音包含清濁兩類聲母。

      本組例外現(xiàn)象有兩個,一是騫,是溪母字,對音是k,如:kharaskandha(佉羅騫馱);二是伽,是群母字,對音是濁音g或d,如pilindavatsa(畢陵伽婆蹉)。

      總結(jié)喉音對音如下:

      k——見、溪

      kh——溪

      g——見、群

      2.梵文腭音的對音是章組。c的對音是不送氣清音章母字,不送氣濁音j的對音是禪母字,n()的對音是日母字。由于我們的語料只來自一部經(jīng)書,暫且作出以上總結(jié)。而對于這一組對音,俞敏(1999:12)的結(jié)論是漢末的漢話沒有c組塞擦音,“日”也不能單成一個音位。

      3.梵文頂音的對音是知組。送氣清音?h的對音是徹紐,不送氣濁音?的對音是澄紐,對得很整齊,但是?的對音是泥娘兩母,從這一點可看出當時這兩母尚未區(qū)分。僅從一部經(jīng)書的對音作出以上結(jié)論未免有失偏頗,引用俞敏(1999:13)的推論是漢末沒有這組音。

      4.梵文齒音的對音是端組。t的對音比較混亂,對譯的字母包含清濁字母,如端母和定母,而且包括不同組的字母,如端組、章組。對于章組字也對梵文t組,如:mahākātyāyana(摩訶迦旃延)。李方桂(1980)《上古音研究》指出,中古章組來源于上古的tj-、thj-、dj-、nj等,俞敏(1999)認為章組聲母一直到漢末三國時期還沒有讀舌面音的,而鳩摩羅什c的對音有端紐和章紐,恰好反應了這一語音變化。n的對音是日母和泥母,可以推測當時日泥不分。

      齒音對音圖如下:

      t——端、定、章、來

      th——定

      d——定、禪、群

      dh——定、透

      n——日、泥

      5.梵文唇音的對音是幫組。這組的特點一是對音不區(qū)分清濁,其對音是幫紐和並紐,例如gavā?pati(憍梵波提),bhadrapāla(跋陀婆羅菩薩),udumbara(優(yōu)曇鉢華),bakkula(薄拘羅)。二是不區(qū)分輕重唇,如pūr?amaitrāya?īputra(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6.響音v的對音和唇音的對音一樣,都是幫組,據(jù)此可以假設當時還沒有輕重唇之別。

      7.響音y的對音是以母。

      8.響音r和l的對音是來母。

      9.?的對音是書和生母。

      10.s的對音是心母。

      11.h的對音是曉、匣和並母。

      12.k?的對音是初母。

      13.ts的對音是清母。

      14.零聲母的對音是影母。

      (三)梵漢語音差異

      從以上對音可以看出梵漢語言輔音結(jié)構(gòu)呈現(xiàn)系統(tǒng)不對稱性,顯著差異如下:

      第一,梵文的送氣濁音沒有相應的漢語來對,因而采用了以下兩種方式:一是忽略送氣特征,無論濁音是否送氣,都與漢語的不送氣濁音對音,如:b和bh的對音都是並母,bakkula(薄拘羅),bhadrapāla(跋陀婆羅菩薩);d和dh的對音都是定母,nanda(難陀龍王),ya?odhar?。ㄒ斖恿_)。二是忽略“濁”這個特征,梵文的送氣濁音用漢語的送氣清音來對,如:bh的對音是滂母,bhāradvāja(頗羅墮),dh的對音是透母,gandharva(乾闥婆王)。

      由此可見,梵漢音系系統(tǒng)的不對稱在于梵語濁音兩分,分別具有[±送氣]中的一個特征;漢語濁音沒有兩分,只有一個特征[-送氣]。究其原因在于梵語25比聲,即5個發(fā)音部位,每個部位5個塞音,包括不送氣清音、送氣清音、不送氣濁音、送氣濁音和鼻音。而漢語每個發(fā)音部位的塞音只有4個,即不送氣清音、送氣清音、濁音和鼻音。每個發(fā)音部位只有一個濁塞音。兩種語言系統(tǒng)的不對稱導致梵語的送氣濁音要么與漢語濁音對音,要么與送氣清音對音。

      第二,梵語幾乎沒有塞擦音,而漢語中古音有多達3組9個塞擦音:精清從/莊初崇/章昌禪。由兩個輔音合成的音k?和ts,分別譯為“叉(初紐)”和“蹉(清紐)”,它們與漢語中單純的塞擦音不同,其兩個成分之間的結(jié)合并不十分緊密,因此聽起來好像是一個送氣的塞擦音。莊組除初紐外還有生紐,精組除清紐外還有心紐,基于語音的系統(tǒng)性,我們相信鳩摩羅什時代的漢語中應該有了“精清從/莊初崇”這兩組塞擦音聲母,由于梵文中缺少相應的塞擦音,所以對音中沒有全部用到這兩組聲母。至于章組,由于它的對音包括c和t,因此可以推測它正處在從舌尖音向舌面音演變的過程中,也正如前文提到的俞敏先生的結(jié)論,即漢末沒有這組音。

      第三,漢語沒有顫音r,梵文中的r用來紐對音,同時,l的對音也有來紐,從而使r和l的對音一樣。來紐的音值到底是哪一個呢?我們看到l的對音包括來紐、澄紐,r的對音只有來紐,從統(tǒng)計方面來看,r更接近來紐。但是來紐是流音,r是顫音,兩者必定不完全相同。來紐的對音情況如下:

      l——來、澄

      r——來

      t——來、端

      l、r、t都可以用來紐來對音,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發(fā)音部位相同,都是舌尖中音,據(jù)此可以假設來紐的發(fā)音部位。澄紐是舌面音,雖與l對音,但讓來紐帶上舌面特點不太可能;而來紐字對譯t組舌頭音,則比較少見(施向東,2009:70)。由此可假設來紐的發(fā)音方式與l、r類似。

      第四,對音中還存在兩個字母的對音是同一個的現(xiàn)象,首先?的對音是泥、娘兩母,說明這兩個聲母尚未區(qū)分,另外,n的對音是日、泥兩母,說明這兩個字母在當時也沒分開,可見此時還是娘日歸泥。其次v的對音是幫組特別是並紐,從本案例來看當時輕重唇還沒區(qū)分,古無輕唇音的規(guī)律還是適用的。再次,?的對音是書紐和生紐。書紐屬于章組,生紐屬于莊組,也就是說,很可能“章”和“莊”沒有區(qū)別,已經(jīng)先合流了。

      例外現(xiàn)象如下:

      1.不送氣清塞音譯成送氣清塞音,如:kharaskandha(佉羅騫馱阿修羅王)。

      2.不送氣濁音的對音是清音,如:gavā?pati(憍梵波提)。

      3.不送氣清塞音的對音是濁音,如:gavā?pati(憍梵波提)、suphūti(須菩提)、mahāprajāpatī(摩訶波闍波提),這一現(xiàn)象可能的解釋是清塞音在兩元音間濁化,音系規(guī)則是td/v__v。

      4.送氣塞音的對音是不送氣音,如:kapphina(劫賓那)、suphūti(須菩提)。

      5.響音v兼具濁音和唇齒音的特征,其對音是幫紐,如:vārā?asī(波羅柰)。根據(jù)這一對音,可以假設當時輕唇音沒有出現(xiàn)。

      v的另一對音是匣紐合口字,如:vāsuki(和脩吉)、sakradevānāmindra(釋提桓因)。匣紐的合口w-,由于發(fā)音機理的緣故(撮唇動作勢必減弱喉部的摩擦),弱化而w強化,所以可以對譯梵文的v。(施向東,2009:69)

      6.h的對音是並紐字婆,如:娑婆(sah?。?。此詞玄奘譯作“索訶”。原來,梵文的sahā等于sabhā,譯作“娑婆”和“索訶”是各有所本。(施向東,2009:69)

      h的另一對音是匣紐字,如:rāhula(羅睺羅)、rāhulamāt?(羅睺羅母)、rāhu(羅睺阿修羅王)。合理的解釋是兩元音間清擦音濁化,結(jié)合以上不送氣清塞音的對音是濁音這一點,可以推測元音間清音濁化,從跨語言看,這也是一條普遍規(guī)律,其音系規(guī)則是。但是本案例中還有一些清音在兩元音間不濁化的現(xiàn)象,如tak?aka(德叉迦龍王)、vāsuki(和脩吉)、nadīkā?yapa(那提迦葉)。同時參考第二條例外現(xiàn)象,不送氣濁音的對音是清音,可以推測當時譯經(jīng)的清濁聲母是相混的。

      (四)聲母系統(tǒng)

      根據(jù)對音得出姚秦時期聲母系統(tǒng)如下:

      k見 kh溪 g群見 影 h曉匣

      c章 ?日 禪j

      ?h徹 ?澄 ?泥娘

      t端章 th定 定d n泥日 r來

      p幫 ph滂 並b 明m

      tsh清 心s

      ??h初

      ?書生

      y[j] 喻 l來 v匣

      二、對音中的韻母系統(tǒng)

      (一)韻尾

      對音中陰陽入三分的格局如下:

      -n,-?,-n等 -m -t,-d,-r等 -p,-b等 -k,-g等

      阿a,ā

      叉k?a 憍kau?

      波pa,vā,pra 缽pal,bar

      婆 ba,va,pā,hā 跋pan 梵vā?,brahm 跋bhad 薄bak,

      多ta,t 曇dum, 達tap 德tak

      舍?a,?ā 葉?yap

      羅ra,la,rā,ri 勒rak,lak

      文mun,ma?

      劫kap

      優(yōu)ut

      對音說明:

      流音(擦音、半元音)+塞音或鼻音+元音組合,將流音歸上一音節(jié),早期用陰聲字、入聲字對,中晚期用入聲字對;要么對兩個漢字(儲泰松:1995)。本例中的pal,bar的對音是缽,如:utpalaka(優(yōu)鉢羅龍王),udumbara(優(yōu)曇鉢華)。

      (二)介音

      對音中出現(xiàn)介音y、v、r:

      阿a, ā 耶ya,yā 延yan 羅ya ?夜ya 婆va 和vā 波vā

      波 pra

      多ta,trā 陀thā da,dha,dhā 旃tyā 墮dvā 陀dra

      勒tre

      羅ra,rā,la 連lyāyan 螺lvā

      那na, ?a, 如nya

      葉?ya

      阇jā

      (三)主要元音

      攝 例字 元音

      通攝

      江攝

      止攝 鼻絺耆棄尸師脂(脂韻)

      彌祇(支韻) i,ī

      e

      遇攝 如(魚韻)

      拘殊輸須(虞韻)

      菩(模韻) a

      u, o

      ū

      蟹攝 提(支韻)

      柰(泰韻) i

      as

      臻攝 陳緊因真(真韻)質(zhì)(脂韻)吉質(zhì)(質(zhì)韻)

      孫(魂韻)文(文韻)弗(物韻) i

      u,a

      山攝 難(寒韻)達(曷韻)跋(末韻)桓(桓韻) a

      效攝 憍(宵韻) au, av

      果攝 阿蹉多訶羅摩那拖陀馱(歌韻)波伽墮和火迦螺(戈韻) ? ? ? ā,a

      假攝 叉阇耶夜(麻韻) ā,a

      宕攝 ?。ㄨI韻)若(藥韻) a

      梗攝 釋(昔韻) a

      曾攝 德勒(德韻)

      陵(蒸韻)息(職韻) a,ey

      i

      流攝 睺樓(侯韻)

      富修優(yōu)(尤韻) u

      ū,u

      深攝

      咸攝 曇(覃韻)

      梵(凡韻)葉(葉韻)劫(業(yè)韻) a

      ā,a

      主要元音方面,果假攝對ā,a;山攝對a,咸攝對ā,a;曾攝德韻勒字對a,ey,蒸韻對i;止蟹兩攝共同的對音是i,止攝的其他對音是e,在梵文里,e是i、T的次重音形式,ɑi是i、T的強重音形式,e、ɑi字形極其相似,這樣,對音時產(chǎn)生參差不可避免(儲泰松:1999);臻攝主要對梵文的i、u,真脂質(zhì)韻對i,文韻對a,魂韻物韻對u,諄欣痕三韻沒有出現(xiàn);遇流二攝主要對梵文的u、o、a,其中o是u的次重音形式;效攝只出現(xiàn)宵韻字,對音是au和av;梗攝只出現(xiàn)昔韻字, 對音是a。

      (四)長元音對音情況

      對音中出現(xiàn)28個長元音,其中21個對譯成平聲,5個對譯成去聲,2個對譯成上聲,據(jù)此可以推測,平聲的時長相對長一點,其次是去聲,最后是上聲,沒有用入聲字和長元音對音的現(xiàn)象。具體情況如下:

      1.平聲

      ā阿 ?ā若 hā訶 kā迦 vā螺 yā耶 tyā旃 trā多 rā羅

      jā闍 pā婆 hā婆 thā陀 vā波 dī提 ?ī尼 sū修 sā娑

      vā和 bhā頗 phū菩

      2.去聲

      ?ā舍 vā梵 rī利 vī鼻 pū富

      3.上聲

      mā母 dvā墮

      (五)入聲字的對音情況

      收塞音尾的音節(jié)的對音是入聲字,如:bhad(跋),rak、lak(勒),bak(薄),?yap(葉),tap(達),kap(劫),也有以邊音收尾的字的對音是入聲字的,如pal(缽)。

      三、其他對音現(xiàn)象

      梵語是有形態(tài)變化的語言而且有復輔音,而漢語不是,因此把梵文音譯成漢語時就會出現(xiàn)系統(tǒng)性空缺,對于有形態(tài)的對音是只譯出詞干,刪除形態(tài)成分,于是出現(xiàn)刪音;對于復輔音的對音,可以刪除復輔音中的一個,也可以將所有輔音都譯出來,于是出現(xiàn)刪音或增音,具體情況如下:

      梵語名詞有性、數(shù)、格的范疇。性有三種:陰性、陽性、中性。數(shù)有三種:單數(shù)、雙數(shù)、多數(shù)。各有八個格。梵文中的名詞依據(jù)其在句子中的語法地位,有相應的形態(tài)變化,而漢語沒有,羅什譯經(jīng)翻譯的是詞干,而刪除了形態(tài)成分,如avīci(阿鼻)。

      此外,由于當時漢語沒有復輔音,所以梵文中的復輔音在對音中省略了一個,如maitreya(彌勒),Kharaskandha(佉羅騫馱阿修羅王),Mahāprajāpatī(摩訶波闍波提),Mahākau??hila(摩訶拘絺羅)。這是由于當時漢語沒有復輔音,對音忠實地把梵文中的每個復輔音都譯出來了,其方法是在第一個輔音后增補一個元音,如Vemacitri(毘摩質(zhì)多羅阿修羅王),ma?ju?rī(文殊師利),Sūtra(修多羅),pūr?amaitrāya?īputra(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四、結(jié)語

      從鳩摩羅什的這一部譯經(jīng)中可看出梵漢兩種語言的差異以及姚秦時代上古音向中古音轉(zhuǎn)變的一些顯著特點。

      聲母方面,此時的漢語聲母系統(tǒng),只有單輔音聲母。鳩摩羅什的譯本反映出當時輕重唇?jīng)]有分化,輕唇尚未產(chǎn)生,“弗富”等字都譯成雙唇輔音b,正符合錢大昕所謂古無輕唇音的上古聲母觀;對音中出現(xiàn)了澈紐和澄紐證明“古無舌上音”的現(xiàn)象在消失。另外,泥娘母和日泥母沒有分化,符合章太炎“娘日歸泥”的上古聲母觀。章組字的對音也反映了從上古的tj-、thj-、dj-、nj等到舌面音的語音變化過程。介音系統(tǒng),有v、y,還有r介音。韻尾系統(tǒng)三分格局明顯,與《切韻》所反映的中古韻尾系統(tǒng)一致,形成了整齊的格局。

      (本文受浙江財經(jīng)大學2010年校級一般項目“語言類型學中的語言比較研究”[項目編號:1Y049010029]資助。)

      參考文獻:

      [1]儲泰松.梵漢對音概說[J].古漢語研究,1995,(4).

      [2]儲泰松.鳩摩羅什譯音的韻母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

      社會科學版),1999,(2).

      [3]施向東.鳩摩羅什譯經(jīng)與后秦長安音[A].芝蘭集[C].北京:人民

      教育出版社,1999.

      [4]施向東.梵漢對音和兩晉南北朝語言[J].語言研究,2012,(7).

      [5]俞敏.后漢三國梵漢對音譜[A].俞敏語言學論文集[C].北京:商

      務印書館,1999.

      (宋曦 浙江杭州 浙江財經(jīng)大學外國語學院 310018;天津 南開大學文學院 300071)

      武夷山市| 彰化县| 石泉县| 扶沟县| 承德县| 龙口市| 兴安县| 玉门市| 维西| 平南县| 屏边| 太和县| 定襄县| 宜城市| 肃宁县| 江安县| 长治县| 洛阳市| 高碑店市| 武鸣县| 维西| 秭归县| 遂溪县| 吴堡县| 秀山| 大城县| 固镇县| 双桥区| 仁怀市| 民乐县| 康乐县| 乐东| 威海市| 南康市| 连城县| 巴中市| 井研县| 马龙县| 县级市| 会同县| 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