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反映人的思維模式,是認知能力發(fā)展的產物,也只有認識了事物才能用語言來表達。漢語“在+處所”空間范疇反映事物發(fā)生和存在地點或位置,也體現了漢語對空間范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英、漢兩個民族擁有不同的空間認知系統和認知習慣,因此英語中對空間概念的表達也和漢語不同。本文主要通過對漢語“在+處所”和英語介詞“at、in、on”在表達空間范疇時差異的對比,研究了英漢兩種語言對空間范疇表達的不同認知模式。
關鍵詞:認知 ?思維模式 ?空間范疇 ?對比
一、引言
認知語言學認為,在語言與現實世界之間存在人的認知。語言、認知(思維方式)和現實世界之間息息相關,這就是“語言世界觀”。德國語言學家和哲學家洪堡特(Karl Wilhelm von Humboldt)提出:“語言介于人與世界之間,人必須通過自己生成的語言并在使用時用語言去認識和把握世界。語言記錄下人對世界的看法和存在于現實世界中的經驗,加之其又有自身的組織和規(guī)律,于是它逐漸成為了一種獨立自主的力量,一個相對于使用者的客體,或者說,成為了一種獨特的“世界觀”。每一個具體的語言都是這樣的一種“世界觀”,它源于人,反過來又作用于人,制約著人的思維和行動。”
洪堡特的另一句名言是:“民族的語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語言。”他堅信語言是民族最大的特征,民族之間的差異也表現在語言上。赫德爾(J.G.Herder)也說過與之類似的話,即“一個民族怎么樣思維,就怎么樣說話,反之亦然,怎么樣說話,就怎么樣思維?!?/p>
人類的語言是復雜的,語言學家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研究語言。本文認為,語言的形成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并非完全來自于外在的客觀世界,還應包括內在的生理和感知能力等。本論文主要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出發(fā),對比漢語“在+方位詞”與英語表示地點的介詞“at、in 、on”,從而研究漢語和英語對空間范疇表達方式的差異。
二、漢語“在”的空間和時間概念
漢語中的“在”可以充當動詞和介詞。它的核心語義是表達某人/某物在某一地點、空間、處所或位置,屬于“空間存在”(spatial existence)。如果把“在”所表達的意義轉移到時間上,就會變成“時間存在”(temporal existence)?!皶r間存在”好比一件事正在發(fā)生。例如:
(1)他在這里=〉空間存在
(2)他在吃飯=〉時間存在
“他在這里”表達了“他”所處的地點、空間或位置。而“他在吃飯”則屬于“正在進行”的動作,就好像一條長線,從A點(開始吃飯)到B點(結束吃飯),動作一直在進行,同時動作還必須發(fā)生在某一空間、地點或位置上。如“他在吃飯”和“媽媽在做飯”,“吃飯”和“做飯”都是具體動作,必須在某一空間內進行?!俺燥垺钡目臻g可以是“食堂”或者“家里”,“做飯”的空間主要是“廚房”。這些“空間”在漢語中只能用“里”來表示。例如:
(3)在食堂里吃飯
*在食堂外邊吃飯(某時候可以用在食堂外吃飯)
*在食堂上吃飯
*在食堂下吃飯
(4)在廚房里做飯
*在廚房外做飯
*在廚房上做飯
*在廚房下做飯
當“在”所表達的意義從“空間存在”轉到“時間存在”,便會出現“在1”和“在2”,漢語不說“*我在食堂在吃飯”,除非有停頓,變成“我在食堂。在吃飯。”這是因為“在1”和“在2”在語義上已趨于融合,當我們說“我在食堂吃飯”時,就已經包含了“空間”和“時間”相融合的語義概念。表示“我在那里”,也表示“那段時間我在那里”。
不論充當動詞還是介詞,漢語中的“在”都包含了“空間”和“時間”雙重含義。漢語常用“在+處所”表示空間地點。例如:
(5)在書房里,他掛了一張地圖。/他在書房里掛了一張地圖。
(6)爺爺在院子里乘涼。/院子里,爺爺在乘涼
(7)他在黑板上寫字。在黑板上他寫了幾個字。
(8)老師在樓上/下開會。
三、漢語“在+處所”與英語介詞“at,in”和“on”的空間比較
英語中的介詞“at、in、on”表達英語三種最基本的空間概念,語義上與漢語中“在+處所”所表達的處所方向有相似之處。我們通過“at、in”和“on”可以了解人或事物存在于空間的哪個方向或位置?!独饰漠敶呒売⒄Z詞典》對“at、in、on”所下的部分定義如下:
1.at:a)used to say exactly where something or someone is,or where something happens. 在……;在……里;在……上;b)used to say what event or activity someone is taking part in. 在……做某事。
(9)Alex works at the British Consulate.
(10)I will meet you at the cinema
2.in:a) used with the name of container,place,or area to say where someone or something is. 在容器、地點或地區(qū)里;在……內;b)into a container,place etc.入……中;進入 。
(11)There were over 800 students in the hall.
(12)He arrived in England last week.
3.on:On a surface 在……上面;a)touching a surface or being supported by a surface. 在……上面。
(13)The little girl was sitting on her fathers shoulder.
(14)He threw himself on the bed.
從上面的例子來看,“at、in”和“on”都可以用來表示位置。如“British Consulate、cinema、hall、England、fathers shoulder”和“bed”都是指動作發(fā)生的地點,也是物品存在的位置。通過“at,in”和“on”,我們可以明確知道動作發(fā)生的地點與事物所處的空間位置。從認知的角度來看,在表示地點位置時多用“at”,在表示空間位置時多用“in”,在表示所處位置為平面時則多用“on”。例如:
at ? ? ? ? ?In ? ? ? ? ?On
at the lecture ? ? ?in the room ? ? ?on the table
at the station ? ? ?in Shanghai ? ? ?on the grass
at the party ? ? ?in the car ? ? ?on the wall
at home ? ? ?in the park ? ? ?on the way
at/in school, college ? ? ?in the life ? ? ?on the lake
漢語在表達語義時,不論內容是時間還是空間,大范圍成分總是先于小范圍成分而出現。例如:
(15)在廚房里桌子上面的盒子里有一本書。
There is a book in the box on the top of the table in the kitchen.
(16)書在廚房里的桌子上面的盒子里。
The book is in the box on the top of the table in the kitchen.
“以往的一種解釋說這是西方文化尊重個體這一特點在語言中的表現;另一種解釋是因為漢語用“的”這個后置,而英語用“of”等前置表現大小單位的領屬關系所造成的,不同的順序是因為省略了前置詞的結構。但現在有了新的解釋:大單位可別度高,所以表達大單位的成分前置符合漢語中信息交流方向,而英語從小到大的排列是優(yōu)先考慮語義靠近原則的結果。”[5](P113)必須注意的是,漢語表達空間概念時必須要明確的指出物體所存在的位置,比如“在……里”“在……上”;而英語的“in”和“on”在語義上已經表達出物體存在的位置,也就說英語的“box,kitchen,table”之間的空間關系直接通過“in”和“on”體現出來,而漢語還要強調“在”來表示和事物的空間關系。
圖1:
例(4)、(5)反映出漢語組織表達成分時的空間構造,即強調整體部分(廚房)在前,被包容的物體(桌子和盒子)在后。簡單的說,漢語的表達方式是“在某個空間里,某人進行某活動或存在某物”。例如;
(17)a.他在書房里掛了一張地圖。
b.在書房里,他掛了一張地圖。
(18)a.我在黑板上寫了幾個字。
b.在黑板上,我寫了幾個字。
(19)a.爺爺在院子里乘涼。
b.院子里,爺爺在乘涼。
英語在這一點上正好和漢語相反,英語中指時間或空間的小范圍成分總是放在大范圍成分前,順序原則是“由小及大”。如:
(20)The telephone is in my room.
(21)I shall see you in London.
(22)Lets meet at the club.
(23)He threw himself on the bed.
漢語次序不論在時間上還是空間上,大范圍總是先于小范圍,這是漢語的一大特點?!叭绻覀儼颜J知時空關系的過程假想為作一次“想象中的旅行”,則可以發(fā)現漢語和英語“旅行”的方式正好相反。漢語采用的是認知心理學家稱作“移動自我”(moving-ego)的策略(Clark,1973),即我們移動自己的身體逐漸接近某個課客體。由于客體位于更大的一個客體或若干個一個比一個大的個體中,我們得先走進那個較大的客體,然后接近那較小的。比如,你可以先進入廚房,找到桌子,然后找到那本書。英語采用的是相反的“移動客體”(moving-object)的策略,即目標客體自己從包容它的一個比一個大的客體中向我們走來,顯然我們會先經歷較小的局部,然后再經歷大的整體。(Tai,1989、Heish,1989)”[4](P160~161)
四、結語
不同語言背后存在著不同的文化和認知模式。由于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方式存在差異,不同民族的語言使用者所形成的范疇、原型、意象、心理模式也因此而大不相同,這就決定了不同語言具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和習慣。亞洲人常說歐美人說話比較直接,除了表達方式不同,也可能是歐美人在表達時習慣于將“小范圍的成分放在大范圍成分前”。環(huán)境對語言映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認知模式、生活方式等制約。認知語言學家強調了人的認知對語言的決定作用,從漢語“在+處所”與英語介詞“at、in、on”的對比中,我們不僅可以了解兩種語言在表達空間時所用的不同模式,還可以知曉兩種語言所折射的思維模式的差異。
參考文獻:
[1]胡明揚.西方語言學名著選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
[2]陸儉明,沈陽.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2004.
[3]沈家煊.認知與漢語語法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4]張敏.認知語言學與漢語名詞短語[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1998.
[5]吳為善.認知語言學與漢語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1.
[6]劉美君.英文文法有道理[M].臺北:聯經出版,2012.
(吳慶豐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