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蔚玲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 思政部,廣西 崇左 532200)
紅色資源與邊疆民族地區(qū)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
——以龍州起義為例
覃蔚玲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 思政部,廣西 崇左 532200)
地方紅色資源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頭活水,其價值理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并具有深刻的歷史根基,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一個重要載體。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應重視對自有紅色資源的利用。本文以桂西南邊疆民族地區(qū)的典型紅色資源——龍州起義為例,從氛圍熏陶、情感激發(fā)、理論認知、實踐強化等方面探尋如何利用紅色資源促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
紅色資源 邊疆民族地區(qū)大學生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龍州起義
2012年11 月,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三個倡導”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礎上從社會、國家、個人層面提出的具體要求,為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指明方向。高校大學生價值觀正確與否對能否塑造風清氣正的社會風氣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由于受國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當下高校大學生包括邊疆民族地區(qū)大學生在價值觀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如理想信念不堅定、信仰缺失、社會責任意識淡薄、傳統(tǒng)民族精神弱化、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盛行等,這給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在全球化形勢下,我國出現文化價值多元化已不可避免。邊疆民族地區(qū)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區(qū)位,文化價值多元化相對于內地各省份表現得尤為突出。在文化價值多元化背景下,應如何加強邊疆民族地區(qū)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呢?筆者認為,充分挖掘和利用邊疆民族地區(qū)紅色資源,用紅色文化化育邊疆民族地區(qū)大學生應是邊疆民族地區(qū)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有效路徑。本文以龍州起義為例,試圖探尋利用紅色資源推動邊疆民族地區(qū)大學生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培育。
龍州起義是1930年2月1日由鄧小平、李明瑞、俞作豫等同志在少數民族聚居的桂西南邊疆民族地區(qū)龍州縣組織發(fā)動的武裝起義。在這次武裝起義革命斗爭過程中,龍州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奮勇殺敵、寧死不屈,表現出了大無畏的犧牲奉獻精神,這種精神成了激勵一代代后人的巨大精神財富;龍州后人正是在這種偉大精神的鼓舞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勇于進取,敢于開拓創(chuàng)新,才把今日的龍州建設成為安定、和諧、繁榮、富強的南疆樂園。龍州人民和中國共產黨人表現出的這種“百折不撓、寧死不屈、英勇無畏、團結合作、無私奉獻、爭當先鋒、艱苦奮斗、勇于進取,敢于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就是桂西南邊疆民族地區(qū)典型的地方紅色資源。學術界所說的紅色資源,一般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本文所講的紅色資源是指狹義的。狹義的紅色資源是指“在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各族人民進行革命斗爭和現代化建設時間中所形成的,能夠為我們今天所開發(fā)并具有重要價值意義的各種精神及其物質載體的總合”[1]。大學生社會主義價值觀培育是一項從認同、內化到實踐的系統(tǒng)工程,涉及對象、環(huán)境、資源、途徑和方法等多方面因素,將這些因素進行最大限度的挖掘和整合,才能真正提高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效果。桂西南邊疆民族地區(qū)典型的地方紅色資源由于其本土性、直觀性、情境性、生動性,因此,成為邊疆民族地區(qū)大學生社會主義價值觀培育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載體,面對邊疆民族地區(qū)文化多元、價值觀交融等特點,充分利用本土紅色資源促進大學生社會主義價值觀培育顯得尤為重要。
從黨的十八大提出“三個倡導”以來,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可謂鋪天蓋地,但收效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三個倡導”24個字理論性強,表達較為繁復,不夠簡明,增加了人們掌握的難度。另一方面,在宣傳中雖然廣泛地運用各種傳播媒介,但文字宣傳多,理論解讀和實踐活動少。價值觀培育是一個理論認知、價值認同和實踐強化的過程,面對內容豐富的價值觀,我們必須遵循人的認知和行為形成規(guī)律,改變單一的宣傳方式,將各方面力量調動起來,如將價值觀與地方價值觀融合起來,將其具體化,從而獲得人民群眾的認同。紅色文化代表革命時期先進的社會價值觀,是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頭、活水”,其特有屬性決定了將價值觀培育寓于紅色資源開發(fā)利用中,可以充分把握價值認同的理性因素、情感因素和精神因素,克服價值觀培育中的困難,并彌補其宣傳中的不足。
(一)龍州起義的物質和精神遺產為邊疆民族地區(qū)大學生提供更直觀的價值認知。
價值觀在培育過程中依托紅色資源,可以找到現有的真實可靠的物質支撐,克服純理論的說教,給學生更直觀的認知。龍州起義雖然歷時不長,但給我們留下豐富的紅色資源,包括相輔相成、緊密聯系的精神資源和物質資源,精神資源是根本和主體,指在龍州起義過程中所展現的革命思想、政治風貌、革命傳統(tǒng)和紅色文化,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百折不撓、寧死不屈、英勇無畏、團結合作、無私奉獻、爭當先鋒”的精神;物質資源是精神資源的物化體現,它通過實物化、圖像化展現歷史,這些內容形式直觀形象,訴諸人的感官,使人身臨其境,影響人們的情感。如紅八軍軍部舊址、革命委員會舊址、紅八軍革命文物展覽大樓等,收藏和陳列大量龍州起義、左江革命根據地及中國紅軍第八軍珍貴的革命文物和歷史資料,還有鄧小平同志在軍部門前種下的兩棵蔥郁遒勁的柏樹,讓我們真實地感受到當年一切仿佛就在眼前。龍州起義紀念館陳列立體文物400多件,平面文物圖片、圖表800多張,還在館內復制多個歷史場景,內容豐富翔實,全面反映龍州起義、紅八軍反帝、反封建的光輝戰(zhàn)斗歷程和左江各族人民為奪取民主革命勝利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的偉大業(yè)績。龍州鐵橋舊址,雖然鐵橋早已不在,唯有被炸毀的僅存橋墩,但仍能把人們的記憶帶回到當年龍州起義最激烈的戰(zhàn)斗——鐵橋保衛(wèi)戰(zhàn)的戰(zhàn)斗現場。這些物質資源感染力強,人們在接受教育時若能親臨感受,則必然觸景生情,以境育情,以情育情,以美育情,喚起人內心的情感,增強人們弘揚革命精神、繼承革命價值觀的內驅力。
(二)龍州起義的本土性、共鳴性可以促進價值觀培育中的感情遷移。
龍州起義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廣西西南地區(qū)發(fā)動的一次群眾性的武裝起義,它不僅展現了共產黨人和革命先輩忠于祖國、熱愛人民、依靠群眾、嚴守紀律、軍民團結、共克時艱、無私奉獻、勇往直前的高尚品德和崇高思想境界,體現了中國人民強烈的捍衛(wèi)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的責任感、使命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內在的一致性,而且與當地的地域和人文特色緊密結合,從地點、人員、語言、服飾等,都帶有地方特點。對于桂西南地區(qū)的高校大學生來說,龍州起義就是發(fā)生在身邊的歷史,因此,對龍州起義有特殊的親切感和自豪感,這種親切感和自豪感能引起情感上的巨大共鳴。有了這種共鳴,就能為價值觀培育奠定了感情基礎。在價值觀培育過程中,可以著重將龍州起義中體現核心價值觀的事例進行宣傳,將大學生對龍州起義情感上的認同向價值觀上的深刻認同遷移。如在鐵橋保衛(wèi)戰(zhàn)中,共產黨員嚴敏率領400余名紅軍戰(zhàn)士在橋頭阻擊敵軍,掩護大部隊撤離。400多名紅軍戰(zhàn)士一直堅持戰(zhàn)斗到當天深夜,打光子彈,最后與敵人肉搏,全部壯烈犧牲。這樣鮮活且有感染力、說服力的事跡,給予學生情感上的震撼,從而使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情感認同,引導其進一步感知、理解、體驗,從而增強核心價值觀培育之實效。同時,由于龍州起義是發(fā)生在桂西南邊疆龍州,起義舊址與該地區(qū)各高校相距不到2小時的車程,這為親臨舊址感知革命精神提供非常便利的條件,滿足外出實踐高安全、低成本、短時間的需要。
(三)龍州起義的先進性和實踐性可以強化價值觀的認同。
“人不僅是理性的情感性動物,同時還有著一定的精神追求與精神寄托。而一種價值觀之所以為人們所認同,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它所蘊含的精神因素能夠滿足他們的精神追求與精神寄托,從而引發(fā)出一種積極向上的具有肯定性質的心理感受和內心體驗”[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其內容上與人們的利益追求是一致的,但單純的理論宣傳不易激發(fā)人們內心的認同。要解決好這樣的問題,可以利用紅色資源為橋梁。龍州起義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形成的歷史文化遺產,它源于革命和社會生產實踐,所凝聚的人民群眾的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和愛國愛黨、敬業(yè)奉獻、團結一致、不怕犧牲的價值取向,與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本源上達到有機統(tǒng)一;它既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又是在一個個活生生的歷史事件中展現和發(fā)展出來的,它的先進性“既被紅色革命歷史所印證,又被中國革命勝利的實踐所檢驗,還被時代所認同和接納”[3]。通過龍州起義資源的教育功能的開發(fā)利用,價值觀培育能夠克服純理論的宣傳,拋棄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與紅色革命歷史事實進行對話,與中國共產黨人正確的價值觀和利益觀對話,讓人們在深刻的思想內涵和信服的事實面前親自去感知和體驗”[3],從而使價值觀培育中的精神因素充分調動起來,增強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吸引力和說服力。
(一)加大投入開發(fā),形成資源品牌,擴大紅色資源對社會的影響。
紅色資源只有充分開發(fā)利用,才能形成強大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給邊疆民族地區(qū)大學生強烈的氛圍熏陶。邊疆民族地區(qū)大學生畢竟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子,對龍州起義并非從小就耳濡目染,增強邊疆民族地區(qū)大學生對龍州起義的自豪感和親近感,需要加大對龍州起義的開發(fā)和宣傳力度,形成濃厚的地方社會文化氛圍。首先要加大對革命舊址、遺址、紀念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旅游景點的保護修繕和開發(fā)利用力度。目前,龍州起義紀念館、龍州起義紀念碑、龍州起義大會舊址景區(qū)、戲臺建設、紅八軍紀念廣場及紅八軍軍部舊址均得以改造維修,龍州鐵橋得以復原;但仍存在宣傳力度不夠,精神文化產品略顯不足,品牌還未打響的問題,一部分學生對其不甚了解。因此,必須搞好各資源地基礎設施、道路交通、接待條件等軟硬件建設,為參觀學習提供便利。同時,轉變過去單一的開發(fā)主體,聯合政府各部門、高校與社會團體等加大對主要黨史人物及重大歷史事件的研究力度;在人物傳記、影視劇作品創(chuàng)作上多出精品力作;加強龍州起義影視、音像、書刊作品的制作、發(fā)行和出版工作,使之融入地方群眾的生活中,形成濃厚的文化氛圍,將之延伸至高校校園,打造價值觀培育的外在環(huán)境。除此之外,還要特別重視資源育人功能的發(fā)揮,可通過報告會、講壇、紅色經典演繹等方式,加強對紅色資源思想內涵、精神價值及現實意義的挖掘和提煉,讓學生在參觀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體驗革命先輩崇高的革命理想信念、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
(二)依托思政課課堂,整合教學資源,完善價值觀的內化平臺。
思政課是大學生的公共必修課,也是唯一進行系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課,依托思政課利用紅色資源,是必不可少的途徑。但是以往的思政課教育教學從形式到資源使用上都存在一定欠缺,如嚴格按照國家教育部統(tǒng)一組織編寫的教材授課、過多的理論講授、實踐課名不副實等,都影響價值觀培育效果。我們需要將地方紅色資源融入思政課中,開發(fā)利用紅色資源,豐富教材內容,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拓展實踐教學空間。首先,將紅色資源引入課堂,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增強價值理論的說服力。如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代史綱要》、《形勢與政策》的講授中,都能夠引入龍州起義這一段歷史,憑借學生對紅色資源的親近感,拉近課堂與學生的距離。其次,授課時需將教材體系轉變?yōu)榻虒W體系,在統(tǒng)一的教材大框架內,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有針對性地發(fā)掘龍州起義中的理想信念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相關典型案例,應用到教學過程中,發(fā)揮紅色資源對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育人功能。再次,建設穩(wěn)定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通過學生的自主參觀、學習,加深對紅色資源的解讀和領悟。總之,在思政課的理論課堂、實踐課堂和教材整合中,充分挖掘紅色資源,用生動的歷史和鮮活的人物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同時加以理論的引導,“情、史、理”結合,才能強化價值觀培育的效果。
(三)拓展實踐渠道,開展體驗活動,強化思想外化為外在行為。
實踐是深刻體悟精神、牢固樹立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條件;只有通過實踐,對價值觀的理論認識才能上升,外化為日常的行為。因此,創(chuàng)設條件和環(huán)境,拓寬實踐渠道,促進學生自主開展實踐活動以加深對紅色資源及其內在價值觀的解讀,是開發(fā)利用紅色資源促進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最終和最重要環(huán)節(jié)。首先,以特定時間點為契機,組織豐富的活動,為長效的學習實踐奠定基礎??梢赃x擇紀念日、節(jié)日、黨團活動日等時間,如鄧小平誕辰、雷鋒紀念日、建市紀念日、建校紀念日等組織統(tǒng)一的實踐,使學生對龍州起義有較為全面系統(tǒng)的認識,為今后的自主學習實踐奠定基礎;其次,學校通過派駐教師、撥付資金等方式,鼓勵支持校內各團體組織實踐活動,如班級、社團、學生會、老鄉(xiāng)會等;這樣的有共同價值取向或活動領域的群體組織的實踐活動,使組織便利、溝通順暢、協(xié)調一致的優(yōu)勢能夠凸顯,強化實踐效果;再次,在實踐形式上,加強指導和監(jiān)控,保證實踐活動“以參觀學習為基礎,總結感悟為關鍵環(huán)節(jié),踐行活動為最終目標”,避免走過場、搞形式、浪費資源和時間。具體活動形式除了常有的參觀活動外,更多的應組織講壇、歌會、演講、論壇等活動。另外,面對當下多種價值觀的挑戰(zhàn),還可通過辯論的方式引導學生辨析真?zhèn)?,明辨是非,自覺做出繼承傳統(tǒng)革命精神、弘揚核心價值觀的選擇。
[1]肖發(fā)生.定位與提升:“紅色資源”的再認識[J].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9(1):20.
[2]熊志強.淺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強化[J].廈門特區(qū)黨校學報,2013(4):9.
[3]李康平.論紅色資源在國防生軍人核心價值觀的教育運用[J].教育研究,2010(2):74.
本文為2014年度廣西教育廳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資助項目“民族地區(qū)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研究”(項目編號:YB2014426)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