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萬利,吳成揚,王爭光(.安吉中南百草園動物園有限公司,江西安吉 33308;2.浙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杭州 30058)
丹頂鶴的人工孵育技術(shù)
林萬利1,吳成揚1,王爭光2*
(1.安吉中南百草園動物園有限公司,江西安吉313308;2.浙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杭州310058)
摘要:對浙江省安吉中南百草園動物園有限公司的13枚丹頂鶴種蛋進行了人工孵化和培育,并對其中的關(guān)鍵技術(shù)進行了分析。結(jié)果表明,鶴卵孵化期為31~33 d,兩次人工孵化共得到成活幼鶴9只;溫度對幼鶴出殼率影響較大,采用“前高后低”的溫度控制可獲得較高孵化率;人工孵育是提高丹頂鶴繁殖率的重要方式;合理的日糧配方及飼養(yǎng)方式是人工育雛成功的關(guān)鍵。采用本研究提供的日糧配方制成食糜飼喂幼鶴,其成活率達100%。
關(guān)鍵詞:丹頂鶴;人工孵化;育雛
丹頂鶴是大型涉禽,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俗稱仙鶴、紅頂鶴、白鶴等,是世上現(xiàn)存的15種鶴類中瀕危物種之一,現(xiàn)存的野生種群數(shù)量約為2 800只[ 1 ]。丹頂鶴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保護價值,曾廣泛分布于亞洲東部。近幾年,由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氣候的變化和人為干擾的影響,其數(shù)量逐漸減少,分布地也急劇縮小[ 2-3 ]。丹頂鶴為季節(jié)遷徙的鳥類,其繁殖區(qū)在我國的黑龍江省、吉林省、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部及俄羅斯遠東黑龍江流域和日本北海道一帶的沼澤區(qū)域,越冬地主要在我國長江下游的湖泊、沿海地帶及朝鮮半島等地。每年的3~6月是丹頂鶴的繁殖期,繁殖地處于北方,因北方氣溫和濕度適合蛋的正常孵化條件。在浙江地區(qū),丹頂鶴產(chǎn)卵后自然孵化繁殖極為困難,因此需要人工孵化和育雛來提高其成功率。
1.1試驗材料
選取安吉中南百草園動物園有限公司飼養(yǎng)的丹頂鶴從2012—2014年共產(chǎn)13枚卵,根據(jù)產(chǎn)卵時間分2次進行人工孵化。
1.2丹頂鶴種蛋貯存及孵化前準備
丹頂鶴種蛋貯存一般不能超過5 d,貯存室內(nèi)要求空氣流通,溫度為8~10℃,相對濕度為50%~ 60%[ 4 ]。貯存期間每天要翻蛋2~3次,翻蛋角度90°。孵化前,首先要調(diào)試好孵化機溫度、濕度、翻蛋、異常警報等事項。入孵前要用甲醛加高錳酸鉀對種蛋熏蒸消毒15 min,再用1%高錳酸鉀溶液將種蛋清洗干凈、晾干、編號。
1.3丹頂鶴的人工孵化
孵化溫度、濕度:第1次孵化全程溫度均為37℃,濕度為55%。第2次孵化溫度前高后底,即前期(第1~11天)、中期(第12~25天)溫度為37.5℃,后期(第26天后)溫度為36.5℃。孵化前期、中期濕度為55%,孵化后期濕度提高到60%。放置孵化器的房間內(nèi)溫度控制在18~20℃。
通風換氣:在孵化過程中,隨著胚齡的增大,應逐漸開大排氣孔,經(jīng)常通風。
翻蛋及涼蛋:目的是讓胚胎受熱均勻,防止胚胎黏連,一般2 h翻1次,翻蛋角度為90°[ 5 ]。隨著胚齡增大,涼蛋時間需增加,前期3~5 min,后期10 min。
出雛:一般在31~33 d破殼出雛。應從孵化器上層移入到底層的出雛盤內(nèi),氣室朝上,停止翻蛋,檢查4~6次·d-1,記錄下卵內(nèi)雛的叫聲、抓殼聲及活動情況。丹頂鶴出雛前可聽到微弱的抓撓和“唧唧”叫聲,幾分鐘或十幾分鐘聽到1次,經(jīng)2 h后啄殼聲逐漸加強,有時可同時聽到啄殼聲和叫聲,根據(jù)啄殼聲和叫聲的強弱可以判斷雛鶴發(fā)育的好壞[ 6 ]。雛鶴正常破殼的位置是蛋的鈍端15~20 cm處,在破殼處先看到蛋殼出現(xiàn)裂紋,長5~15 mm,呈不規(guī)則形狀,繼而出現(xiàn)小洞,雛鶴在小洞處繼續(xù)沿逆時針方向破殼,當破殼至蛋周的2/3時,雛鶴開始在殼內(nèi)用力掙扎,雛鶴按左翅、右翅、喙、爪和頭、胸部、腹部、腿等順序慢慢脫離蛋殼。從聽到叫聲或啄殼聲到破殼平均時間為32 h,從破殼到出雛平均為23 h。
助產(chǎn):助產(chǎn)在丹頂鶴的人工孵化中非常重要,部分孵化期的弱雛雖然可以叼殼,但因無力破殼易導致窒息死亡[ 7 ]。如果胚胎的叫聲和啄殼聲由強變?nèi)?,應及時采取人工助產(chǎn)。人工助產(chǎn)時,首先要小心地將氣室上的殼敲破,并將這部分殼剝?nèi)ィ藭r不要弄破胚胎表面的內(nèi)膜,由雛鶴自己將內(nèi)膜啄破出殼。
丹頂鶴人工孵化結(jié)果見表1。
表1 丹頂鶴人工孵化結(jié)果
由表1可知,兩批丹頂鶴卵受精率均為100%。首批蛋在孵化時,由于溫度和濕度還未優(yōu)化,導致出雛率僅為71.4%。在孵出后,由于首批幼雛的飼料配方中沒有加入牛肉末和泥鰍,成分不完善,導致成活率僅為80%。2014年第2批孵化時,對孵化時的溫度和濕度及早期飼料配方進行了優(yōu)化,出雛率和成活率均提高。
3.1育雛料配方及飼喂方法
育雛期的飼料是育雛的關(guān)鍵,雛鶴的飼料要求營養(yǎng)全面且易消化。日糧的配置充分考慮了何相寶等報道的丹頂鶴幼雛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1~90日齡育雛期丹頂鶴日糧配方見表2[ 8 ]。
表2 1~90日齡育雛期丹頂鶴日糧配方g
將配好的日糧混合打漿成食糜,加熱至37℃,用針管抽取后,將注射器頭從喙的旁邊放入幼雛口中,注入幼雛口,待幼雛吞下后再次注入。育雛期飼喂次數(shù)需隨著日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1~10日齡喂8次·d-1,每隔2 h喂1次;11~20日齡喂6次·d-1,每隔3 h喂1次;21~30日齡喂5次·d-1,每隔4 h喂1次;31~40日齡喂4次·d-1;41~70日齡喂3次·d-1;70日齡后飼喂次數(shù)為2 次·d-1。
3.2環(huán)境溫度
剛破殼的雛鶴體羽較濕,非常怕冷,一般要在出雛箱內(nèi)停留24 h。1~7日齡階段育雛箱內(nèi)的溫度需由36.5℃逐漸降至29.5℃,8~14日齡需由29.5℃逐漸降至24℃,15日齡以后可常溫飼養(yǎng)。對于2日齡的雛鶴,夜間要放在育雛箱內(nèi)飼養(yǎng),白天如果晴天無風,溫度>25℃,可將雛鶴移到室外活動,第1天活動時長約1 h,以后逐漸增加。10日齡以后,可在10: 00~11: 00、14: 00~15: 00將其放在草坪上活動。草坪上應設(shè)有水盆或水池,供雛鶴飲水和洗澡。
3.3防止應激反應
丹頂鶴幼雛非常膽小,一般2~3 d后恢復正常。部分幼雛會出現(xiàn)食量減少、體重下降等情況,需要及時分析原因。要注意盡量保持環(huán)境安靜,以免對幼雛造成應激,影響其生長發(fā)育。在育雛箱內(nèi)飼養(yǎng)時間不要過長,夏季10~15日齡較好。因育雛箱空間較小、溫度較高,隨著幼雛逐漸長大,排泄物增多,空氣質(zhì)量越來越差,容易引起氨中毒。15日齡后,幼雛適應外界環(huán)境的能力逐步增強,即可在室溫下飼養(yǎng)。
4.1孵化條件對丹頂鶴幼雛出殼和育雛的影響
丹頂鶴自然孵化率低,受生態(tài)條件和各種敵害因素的影響較大。研究丹頂鶴人工孵化的目的是根據(jù)丹頂鶴就巢孵蛋時的生理習性,模擬自然孵化的條件,建立一整套孵化制度,在產(chǎn)蛋率提高的基礎(chǔ)上,提高孵化率,從而提高人工飼養(yǎng)條件下丹頂鶴的繁殖力[ 9 ]。本試驗通過孵化條件的控制,丹頂鶴種蛋能夠成功出雛,且孵化期為31~ 33 d,與自然孵化時的孵化期基本一致,說明本研究確定的人工孵化條件與自然孵蛋條件比較相符。
4.2溫度和濕度對丹頂鶴幼雛出殼和育雛的影響
溫度也是育雛階段最為重要的環(huán)境因素。在第1次孵化時,整個孵化過程溫度控制在37℃,濕度為55%,結(jié)果表明,出雛率較低,僅為71.4%。在借鑒其他研究的基礎(chǔ)上,第2次孵化時對孵化溫度和濕度進行了調(diào)整,溫度為前高后底,濕度為前低后高,即孵化前期和中期溫度為37.5℃,濕度為55%;孵化后期調(diào)整為溫度36.5℃,濕度60%,這種孵化方法顯著提高了出雛率(P<0.05)[4,10]。這是由于剛出殼的雛鶴要求較高的飼養(yǎng)溫度,隨著日齡的增加,雛鶴自身新陳代謝能力增加,體溫調(diào)節(jié)中樞不斷完善,可逐步降低飼養(yǎng)溫度,最終可在常溫下飼養(yǎng)[11-12]。
建立完善的丹頂鶴人工孵化技術(shù)對保護好這一珍稀物種,使其種群數(shù)量盡快復壯將起到積極推動作用。本試驗中丹頂鶴的孵化和育雛方法對于國內(nèi)其他自然保護區(qū)或動物園開展丹頂鶴的人工孵育工作具有一定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 1 ] Su L, Zou H. Status, threats and conservation needs for the conti?nental population of the Red-crowned Crane [J]. Chinese Birds, 2012, 3(3): 147-164.
[ 2 ]吳偉偉,顧莎莎,吳軍,等.氣候變化對我國丹頂鶴繁殖地分布的影響[J].生態(tài)與農(nóng)村環(huán)境學報, 2012, 28(3): 243-248.
[ 3 ]周大慶,徐網(wǎng)谷,劉影,等. 1999~2013年我國野生丹頂鶴死傷數(shù)量及其對野生種群的影響[J].四川動物, 2014, 33(4): 597-604.
[ 4 ]李春榮,成海.丹頂鶴卵的孵化方法[J].動物科學與動物醫(yī)學, 2000, 17(6): 33-34.
[ 5 ]李擁軍,楊冬輝,趙萬里,等.丹頂鶴蛋的人工孵化研究[J].養(yǎng)禽與禽病防治, 2001(12): 18-19.
[ 6 ]陳國遠,劉大偉.越冬地丹頂鶴的人工孵化[J].畜牧與獸醫(yī), 2013, 45(3): 109-110.
[ 7 ]李春榮,陳國遠,殷鵬,等.越冬地丹頂鶴的人工孵化[J].中國家禽, 2008, 30(21): 52-53.
[ 8 ]何相寶,李波,田秀華,等.丹頂鶴雛鳥生長發(fā)育的研究[J].黑龍江畜牧獸醫(yī), 2010(3): 148-149.
[ 9 ]李擁軍,楊冬輝,趙萬里,等.丹頂鶴卵人工孵化的研究[J].中國家禽, 2002, 24(2): 19-20.
[10]劉劍鋒,崔巖,崔春月.丹頂鶴卵的孵化及雛鳥的生長發(fā)育研究[J].林業(yè)實用技術(shù), 2010(6): 48-49.
[11]高志光,劉景龍,李連山.丹頂鶴人工繁殖的研究[J].特產(chǎn)研究, 2005, 27(2): 10-13.
[12]季長波.丹頂鶴人工育雛研究[J].養(yǎng)殖技術(shù)顧問, 2007(6): 100-101.
Artificial Incub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Red-crowned Crane
LIN Wanli1, WU Chengyang1, WANG Zhengguang2
(1. Anji Zhongnan Baicaoyuan Zoo Co., Ltd., Anji 313308, Zhejiang China; 2.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Abstract:Thirteen pieces of red-crowned crane eggs were hatched by artificial method in Anji Zhongnan Ba?icaoyuan Zoo Co., Ltd. Then the young cranes were cultured. The key technology of artificial incub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red-crowned crane was improv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rane egg incubation period was 31 to 33 days. Nine young cranes were obtained by two-time artificial incubation. The temperature was the important factor for arti?ficial incubation of crane eggs. Using high to low temperature control could obtain higher hatching rate. Artificial in?cubation of eggs wa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reproduction rate of red-crowned crane. Reasonable diet for?mulation and feeding mode were key factors to the success of artificial cultivation. The survival rate reached 100% using the diet formula provided by this study.
Key words:red-crowned crane; artificial incubation; cultivation
*通訊作者: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作者簡介:林萬利(1986-),男,浙江安吉人,主要從事珍禽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5-05-11
中圖分類號:S865.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0084(2015)07-004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