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
摘 要:平等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念范疇,意義重大。在古老的中國和古希臘,平等指財產占有上的平均;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認為平等指政治領域中,人們享有等同的權利;經典作家在批判舊的平等觀的同時,認為無產階級平等的要求就是消滅階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平等是要保證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享有同等的權利,實現人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平等; 內涵
中圖分類號: D641;G4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5)01-0047-03
有史以來,平等,一直都是人類社會孜孜不倦的價值追求和理想訴求。自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后,它便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核心價值觀。但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把“平等”作為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之一。其中的理論應如何澄清?我們應如何看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平等”?這是理論界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平等”概念的淵源
在漢語中,“平等”一詞,本來是一個佛教用語,是梵文“Upeksa”的意譯,簡稱“等”。佛教認為宇宙本質皆同一體,一切法、一切眾生本無差別,故稱平等。《往生論》認為:“平等是諸法體相。”我們祖先造字時也充滿了智慧,《漢字字源》中解釋:“平”字看起來就像一個均衡的天平?!暗取弊钟伞爸瘛焙汀八隆睒嫵?,“寺”指官署,引申為有法度,“等”是指把竹子截成同樣的長度,“平等”指人或客體在某方面相同或相等的屬性?!冬F代漢語詞典》認為,“平等”是指人們在社會、政治、經濟、法律等方面享有相同待遇。在《辭?!分校捌降取敝溉藗冊谏鐣咸幱谕鹊牡匚?,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享有同等的權利。
“平等”一詞源遠流長。在古老的中國,孔子雖沒有明確使用“平等”一詞,但在《論語·季氏篇第十六》中表達了類似的思想:“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認為平等就是財富上的均勻。在《道德經》中,老子提出了人人平等的“玄同”觀念:“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在古希臘,柏拉圖認為平等不是消滅貧富,而是確立貧富的限度,這是一種正義上的平等:每個人依其功績的大小、品性的高低恰如其分地獲取財富。亞里士多德認為平等是一種美德,它包括分配的正義和平等的正義,前者指按照個人的身份、地位與品德,分得相應的權利、榮譽與金錢等公共福利,后者指對屬于交換物品范圍的東西進行平均分配。
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進一步發(fā)展了平等的內涵。洛克認為,平等是指在政治領域中,人們享有等同的權利。因而需要建立國家和政府,來保護人們的權利不受侵害。但是,國家和政府的權利也要受到監(jiān)督和制約,由此他提出了法制、分權和議會權力原則。孟德斯鳩也指出平等是人們獲得同等的政治地位和權利,它是國家的靈魂。法國啟蒙運動中最偉大的平等論者盧梭發(fā)出了“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的強烈感慨,他提出平等是天賦人權,指財產、法律及政治上相同的地位和權利。而私有財產制度正是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因而他強烈反對封建專制和特權制度,構建了社會契約論和人民主權思想基礎之上的平等理想。經過資產階級思想家的鼓吹和資產階級革命的洗禮,1789年,法國的《人權與公民權宣言》明確指出,平等是“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利”,是“在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的權利”和公共賦稅平等分攤的權利,是“除公民的品德與才能的差別外,不應有其他任何差別”。至此,平等被正式確定為人類最基本的政治要求,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信仰。
二、經典作家對平等的闡釋
馬克思、恩格斯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對平等進行了探索。
馬克思首先從理論上批判了舊的抽象的平等觀。以往的平等觀都建立在形而上學和唯心史觀基礎之上,總是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表達著對不平等的強烈憤恨和對平等的美好期待,他們或認為平等就是美德,就是永恒正義,或認為平等就是自然法則或天賦人權,而沒有從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的視角來探討平等,這就決定了舊的平等論者只能在唯心的“道德”或“正義”的世界里兜圈子,他們的平等觀只能是脫離現實的主觀臆想,“力圖用自我意識的原則來鏟除一切確定性和現存性的東西”[1],他們根本不懂“平等僅僅存在于同不平等的對立中,正義僅僅存在于同非正義的對立中。因此,它們還擺脫不了同以往舊歷史的對立,就是說擺脫不了舊社會本身”[2]。
馬克思還從現實上批判了資產階級平等的虛偽性與欺騙性。資產階級的平等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之上的,是資產階級專享的平等,掩蓋了資本家對工人進行剝削和奴役的秘密。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無產者一無所有,只能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維持生活?!皠趧恿Φ馁I和賣是在流通領域或商品交換領域的界限以內進行的,這個領域確實是天賦人權的真正伊甸園。那里占統(tǒng)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權……平等!因為他們彼此只是作為商品占有者發(fā)生關系,用等價物交換等價物?!盵3]資產階級的平等只局限于流通領域或商品交換領域。但在生產領域,勞動者一旦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在成交以后卻發(fā)現:他不是‘自由的當事人”,“原來的貨幣占有者作為資本家,昂首前行;勞動力占有者作為他的工人,尾隨于后。一個笑容滿面,雄心勃勃;一個戰(zhàn)戰(zhàn)兢兢,畏縮不前,像在市場上出賣了自己的皮一樣,只有一個前途——讓人家來鞣”。[4]這生動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平等——“平等地剝削勞動力,是資本的首要人權”。
在對舊的平等觀進行批判的同時,馬克思、恩格斯闡述了自己的平等觀。
第一,平等是一個歷史范疇,而不是永恒的真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平等的表現形式也是不一樣的。在原始社會,平等只是局限于氏族成員之間,奴隸和外來人是排除在外的。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人們認為統(tǒng)治者的地位是上帝或神賦予的,因此,他們的平等要求只是財富分配上的平等,如果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么這在古代人看來必定是發(fā)了瘋”。而隨著資產階級的出現,隨之提出了政治地位平等的要求。因此,恩格斯指出,平等的觀念,無論以什么樣的形式出現,“本身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這一觀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歷史條件,而這種歷史條件本身又以長期的以往的歷史為前提。所以,這樣的平等觀念說它是什么都行,就不能說它是永恒的真理”。[5]
第二,平等是一定社會生產方式的產物。恩格斯說過:”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到人們的頭腦中,到人們對永恒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不應當到有關時代的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到有關時代的經濟中去尋找?!盵6]作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統(tǒng)一的生產方式,決定了平等的內涵。有什么樣的生產方式,就有什么樣的平等觀。任何一種平等觀都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發(fā)生、發(fā)展的。正是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造就了原始平等狀態(tài)的毀滅和封建等級、特權制度等不平等現象的產生;正是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造就了封建專制的毀滅和資產階級平等的實現;也正是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造就了資本主義平等的消失和社會主義平等的出現。
第三,無產階級平等要求的內容就是消滅階級?!皬南麥珉A級特權的資產階級要求提出的時候起,同時就出現了消滅階級本身的無產階級要求……無產階級平等要求的實際內容都是消滅階級的要求。任何超出這個范圍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謬?!盵7]這是因為,平等不僅指政治權利的平等,而且也要求經濟地位和經濟條件的平等,否則就是資本主義虛假的平等,就是資本家榨取無產者剩余價值的平等。只有消除了階級,才能為每個人的自由的發(fā)展提供平等的條件和機會。無產階級消滅階級的平等要求,實質上就是共產主義的平等理想: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消滅一切剝削階級和階級差別,從而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實現人的全面的自由的發(fā)展。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域中的平等
平等是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鄧小平說過,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其實質就是平等理念的體現。只有“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才能為實現人的平等、全面的自由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物質條件;只有“消滅剝削”,才能消除政治上的人壓迫人的不平等現象,實現政治上的平等;只有“消除兩極分化”,才能消除經濟上的貧富懸殊,實現經濟上的平等;只有“達到共同富裕”,才能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完全平等。
平等,作為社會層面的核心價值觀之一,與自由、公正、法治相互依存,共同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社會所應追求的理想價值屬性。平等是自由、公正、法治的基礎,只有當人們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機會和權利的時候,才能談得上追求自由、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自由則是平等的價值追求和目標,公正為平等的實現進一步創(chuàng)造了環(huán)境和條件,法治則為平等提供了制度保障。
平等,作為社會層面的核心價值追求之一,是馬克思主義的平等觀,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指人們在政治上享有平等的權利。政治權利是人們在處理公共事務方面所具有的權利。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保證了廣大人民當家作主。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現了民主集中制,消除了特權和專政。我國憲法也規(guī)定公民平等地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公民平等地享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公民平等地享有監(jiān)督權和取得國家賠償權。這都保障了廣大人民在政治權利上處于平等地位。
其次,指人們在經濟上享有平等的權利和義務。在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經濟制度,保障了廣大人民群眾占有生產資料;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保障了人們有各盡所能的平等義務和按勞動取得報酬的平等權利,保障了人們在經濟上逐步實現平等。但經濟上的平等總是相對的,絕對的平等雖然美好,但難以企及。經濟上的平等絕不等于平均主義,否認人在體力、智力上的差別、所提供勞動的數量和質量上的差別,一味地要求平均分享一切,將會扼殺人們的積極性,而不利于社會公正的實現,這反而是一種不平等。
再次,指人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边@意味著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權利,平等地履行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國家機關在適用法律時,對所有公民的保護或懲罰都是平等的,任何人不得凌駕于憲法和法律之上。
然后,指人們的人格一律平等。人格是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統(tǒng)一,是個人的尊嚴、名譽、價值的總和。在社會主義社會,人有生理、心理上等各種差異,但人格是一律平等的。劉少奇同志曾經說過,人只有社會分工的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我國憲法也規(guī)定,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
最后,還指機會平等。即社會主義社會應該為每個社會成員的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平等地提供必要的機會和條件,實現教育、就業(yè)、醫(yī)療、福利等各種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平等,使人人都擁有平等參與、平等選擇、平等競爭的機會。這樣,有能力的人只要努力奮斗,就一定能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
平等的實現是一個過程。它不是抽象的范疇,而是與具體的生產方式緊密相聯(lián)。我們現在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不是高度發(fā)達,物質財富也不是極端豐富,“權利決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fā)展”,現階段只能實行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相適應的平等,只能實行以勞動和生產要素作為同一尺度取得消費資料的平等。但我們不能以此為借口,無視社會中的不平等現象:貧富差距拉大,部分行業(yè)、官員存在特權,地域之間、民族之間發(fā)展不平衡現象仍然存在等等。我們要積極推進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的改革,從而把“不平等保持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逐步減少不平等。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8.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0.
[3][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8,168.
[5][6][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85,798,484.
[責任編輯:張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