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希平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是小學生的啟蒙教育,對小學生知、情、意、行方面的發(fā)展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影響?!把袑W后教”即先研學、再教學,強調“以學定教,教在學之后,教在關鍵處”。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更換了教學活動的順序,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學性質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本文主要從“研學文本”和“合作學習”兩方面出發(fā),簡要分析了“研學后教”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及改進策略。
【關鍵詞】研學后教;小學語文;思考與實踐
研學后教教學模式對小學語文教學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結合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主要從研學文本、合作學習兩個主要方面來對研學后教這一問題進行綜合分析。
1.集體備課,研學文本編寫
(1)“研學文本”缺乏針對性。備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對整個教學活動的設計和策劃?!把袑W后教”理念下的備課模式與傳統的教學備課存在一定的差別,其備課形式以教師集體備課為主,由個人備課、集體智能研究、個性修改和形成方案四個部分構成。因此,集體備課勢必會導致研學文本個性化較強,缺乏針對性,不能夠有效滿足各班級教學的需要。另外,“研學后教”理念下的備課工作是需要教師先備課研究,在集體討論研究,然后進一步調整和修改研學文本。這與傳統教學備課相比,備課程序更為復雜化,教師的備課工作量大幅度提升,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也是集體備課之后,導致教師無再多時間對研學文本進一步優(yōu)化的原因之一。
(2)優(yōu)化“研學文本”,做好備課工作
備課是設計課堂教學的一門藝術,做好備課工作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保證教學活動有序進行,教學大綱任務順利完成的重要保障。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fā)。第一,個人主備形成初案。備課組長將備課內容和任務詳細分工,并分配到每一位老師的身上,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融入自己的教學思想,結合課程標準和考試要求,形成初步的備課文案。第二,集體研討形成共案。這一備課階段需要充分發(fā)揮教師團隊的優(yōu)勢,集思廣益,達到優(yōu)化研學文本的效果。每一位主備人對第一階段初步形成的研學文本進行簡述分析,然后集體交流討論,對教學思路、思路提出修改意見,落實教學方法的選擇及其教學活動整個步驟。另外,教師要緊密結合學生的基本情況和現狀,對集體研討后的共案進行再次優(yōu)化,形成個性化的特案。教學活動結束之后及時的進行反思,歸納總結教學中的得與失,進而調整和改進備課方案,做到課后反思形成定案。
(3)研學文本編寫的注意事項
備課是一個艱苦而復雜的過程。在“研學后教”理念下遵循個人主備形成初案、集體研討形成共案、個性修改形成特案和課后反思形成定案四個流程的同時,還需要以下幾個注意事項,并加以改進。第一,為了給教師足夠的時間和精力處理編寫個人教案,應該靈活利用課余時間著手準備下一學期的研學文本,即備課要具有“超前性”。第二,在個性修改形成特案這一階段,教師不僅要結合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能力等教學實際,還應當融入自己的教學思想、教學風格,不斷優(yōu)化教學技巧,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第三,在編織研學文本時,要充分發(fā)揮教師團隊的優(yōu)勢,集思廣益、博采眾長,將修改意見落到實處,使用方法具體化。第四,研學文本要具有研學價值,且呈現“基礎知識、能力提升、擴展優(yōu)化”階梯狀分布。既要能夠有效的引導學生學習,還應具有一定的交流討論空間,滿足學習程度不同的學生需求,進而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2.小組構建,開展合作學習
(1)合作性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入和推進,要求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建立小組合作性學習的模式,促進小學生語文學習的知、情、意、行多方面的發(fā)展。“研學后教”理念的關鍵點是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小組合作性學習是“研學后教”教學實踐的具體表現,也是開展“研學后教”的主渠道、主陣地?,F階段,我國小學語文小組合作性學習形勢不容樂觀,究其原因主要是小組組建、小組成員的搭配不合理,再加上小學生學習能力有限、自控能力不強,在合作學習中常常會發(fā)生教學環(huán)節(jié)相脫離的現象,出現學生思想開小差、過于依賴小組成員的努力、合作學習流于形式、機械服從他人思考等等問題。因此,“研學后教”理念下進一步優(yōu)化小組結構,做好小組組建的工作就顯得十分重要。
(2)小組組建的原則
“研學后教”下的小組合作性學習是要充分發(fā)揮學生教學主體的地位,在“研學文本”的指導下,小組成員相互交流、相互討論,使學生發(fā)生思維的碰撞,燃起知識的火花,進而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樹立合作競爭的思想意識。因此,合作學習可以看作是集體活動,在組建小組時就應當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組內異質”即是說小組內的成員在性別、成績、智力和個性等方面要有所差異,使得小組的綜合效益最大化。而“組間同質”是指各個小組之間實力均衡、不相上下。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原則來組建小組,每一個小組近似為全班的縮影或截面,在課程教學中,方便老師把握教學進度、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另外小組成員不宜過多,應控制到5—8人,其中6人為最佳人數。
(3)小組組建形式
小組組建的形式多種多樣,比如說有長條形、馬蹄形、插秧形和工字型等等,但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形式都各有優(yōu)缺點。那么,小組最優(yōu)的組建形式是什么,如何采用恰當的組建形式提高語文課程教學的有效性呢?在“研學后教”教學模式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傊瑹o論采用什么樣的組建形式,都是為了更好的服務于小組合作性學習,提高教學有效性的水平。比如說,小組組建形式要結合班級人數、班級容量和實驗設備、器材等現狀,且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要易于操作,便于組織,方便學生之間交流、探討。又比如,對于語文課外實踐活動,小組形式應該具有靈活性,規(guī)模應有所擴大。
(4)合作學習的注意事項
在“研學后教”模式下開展合作性學習,除了做好小組組建工作,采用恰當的小組形式的同時,還需要注意以下幾個事項。第一,組內分工要明確。對小組成員進行分工要依據小組成員的特點,根據小組成員的角色分配不同的工作,做到優(yōu)勢互補、揚長避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得小組成員的作用發(fā)揮到最大化。第二,把握控制時間。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而小組合作性學習最常用的方式是討論、交流。因此,教師把握好小組成員交流討論的時間,控制好教學進度。第三,教師適當的介入。小學生的認知范圍有限、學習能力不強,在合作性學習中難免會停步不前、固步自封,這時需要教師適當的介入,給予一定的指引和點撥,促進小組合作性的學習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程紅兵.學校教學領導如何觀課評課[J].中小學管理.2011(10)
[2]劉濤.淺談自主探究式中學語文課堂學與教[J].新語文學習(中學教師).2006(04)
[3]胡根林.從教科書編寫看教學內容的確定性——以翰林版和人教版《背影》為例[J].語文建設.2014(31)
(作者單位:廣州市番禺區(q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