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超
[摘 要]本文以孔子詩論出發(fā)來探究孔子的文論思想,主要從孔子解詩、評詩、用詩及其詩的理想這四個方面來詳細論述,進而對孔子詩論有明晰完整的認識,對孔子文論思想也有所了解。
[關鍵詞]孔子;詩論思想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5)09 — 0095 — 02
先秦的文學樣式主要是“詩”,所以對于圍繞著詩的闡釋解說相對于其他來說也更明確具體,尤其在《論語》中出現(xiàn)了很多孔子論詩的言語,我們從中也能看出孔子的文學思想觀念。本文就從詩出發(fā),把孔子詩論思想主要內(nèi)容概況為解詩、評詩、用詩、詩的理想這四個部分來闡述。
(一)解詩:“斷章取義”,“孔門起興”
在《論語》里可以看到很多孔子對于《詩經(jīng)》的解讀,《學而》篇,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以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薄栋速菲?,“《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笨鬃咏庠姷姆绞娇梢哉f是“斷章取義”??鬃臃浅娬{(diào)文學的社會功用,所以在解讀《詩經(jīng)》的時候并沒有完全從純文學的角度去解讀,而是把《詩經(jīng)》發(fā)揮成有關儒家思想的言說??鬃舆@樣解詩是與他的思想政治觀念及文學觀念相符合的,就是以“仁”為基本內(nèi)容,以“禮”為主要形式,進而以“詩三百”作為人格修養(yǎng)的教材。
“孔門起興”主要是講孔子以仁解詩。經(jīng)典型的孔子解詩的例子——“繪事后素”,也就是孔子把文學中起興的手法擴展到禮樂。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八佾》)對于“繪事后素”的理解,是說繪畫先要有好的質(zhì)地,而后才可施以五彩,來說明作品必須先有好的內(nèi)容,然后才能進行加工和修飾達到形式和內(nèi)容的完美統(tǒng)一。而合乎“仁”的人性能稱之為人之應有的本真,事物合乎“仁”的本性才能稱之為“素”,才是潔白無瑕的。子夏的這后一問,表明他懂得了“仁”為先“禮”為后,“仁”作為“質(zhì)”的內(nèi)涵的道理。因此孔子很高興地說有了這種覺悟,我是可以與你討論《詩》的了。由此可見,孔子所謂的“素”,表面上說的是繪畫要有的素白底子和君子的本真的狀態(tài),實際上“素”并不是指人原有的本真,而是指人應有的本真。只有質(zhì)地潔白才能叫“素”,也只有“仁”才是人應有的本質(zhì)。①進一步解釋為:“素”(無彩)到“繪”(布畫)到“素”(無彩),分別指代是從“仁”到“禮”再到“仁”,就是把從文學引到禮教方面來。
無論是“斷章取義”還是起興,都是孔子去解讀詩的一種方式,本身《詩》就不是單純的文學作品,它在儒家經(jīng)典中也占一席之地,而孔子也是利用《詩》來作為他的仁義禮教觀念在文學領域的表達。
(二)評詩:思無邪,中和之美
孔子對于《詩》最經(jīng)典的評論就是《為政》中的:“《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思”是發(fā)語詞?!靶啊笔遣徽?、邪惡的意思。而“思無邪”是馬行直前的意思。引申義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直”、“誠”義,表示真情流露,直寫衷曲,不虛假;另一方面是“正”義,歸于雅正,得其情性之正,在何晏《論語集解》里有注引包咸語曰:“思無邪,歸于正也?!雹谥祆湓凇墩撜Z集注》中注“凡《詩》之言,善者可以感發(fā)人之善心,惡者可以懲創(chuàng)人之逸志,其用歸于使人得其性情之正而已。”③“思無邪”是孔子的文學批評的標準尺度,是針對作品思想內(nèi)容的批評標準即要求作品思想的內(nèi)容符合儒家禮教,又是針對作品審美批評的標準,即要求情感的藝術表達符合“中和”之美。④
孔子在運用“中和”的審美標準來談論文文藝表達情感的問題時,提出了“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八佾》)的原則,就是說文學作品表達情感時要適度。“中和”本是孔子關于禮的主要原則,在《先進》篇中孔子說到“過猶不及”,表示超過或者不足都是不行的,只有“中和”是合適的。所以“思無邪”不僅要從思想內(nèi)容方面來解讀,也要從情感表達要有節(jié)制這一“中和”之美的角度來解讀。這也是“溫柔敦厚”的詩教理論的體現(xiàn)。
(三)用詩:以詩為功用
1.“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論語·泰伯》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芭d”是感,是情感誘導、感發(fā)志意。以美來啟善和真,是情感性的;“立”是立身處世,是依于禮,具有強制性;“成”是完成,是情感的升華。這句中的三個步驟可以看成孔子的教育和美育理念,也就是從詩教到禮教在到樂教,即從《詩經(jīng)》開始進行審美教育,進而從美出發(fā)理解其中“禮”的存在,最后建立完善的人格和審美境界來真正讀懂《詩經(jīng)》。從審美階段看是從審美到立善再到更高層次的審美的過程,從禮教來看是從感興開始到人的道德心理結構的建立再到人格境界的最后完成,是從內(nèi)到外再到內(nèi)的過程。所以孔子用《詩》不是單純的文學欣賞,而是把它作為禮教、樂教的工具,具有明顯的功利目的。
2.興觀群怨
對于文學的社會功用孔子有一段著名的論述,即《論語·陽貨》:“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薄芭d”:感興,感發(fā),孔安國注“引譬連類”,朱熹解釋為“感發(fā)意志”,可以理解成詩歌用比興來激發(fā)讀者的情緒與意志,讓讀者能從中受到啟示教育;“觀”:鄭玄注“觀風俗之盛衰”,觀就是觀察,能觀各國政治而知其得失,也可考見人的品行志向,即知世知人,知人論世,這一句強調(diào)的是從文學中能看到社會政治道德狀況,這也是儒家現(xiàn)實主義文藝思想的基礎;“群”:孔安國注“群居相切磋”,是說明文學來聚集士人、交流思想的作用,這種群是君子的群,具有普遍性,強調(diào)詩的社會交際功能。“怨”:主要指得是對社會政治的怨刺和抒發(fā)自己的抱怨,是帶有情感的批評,實際上文學作品中的怨不僅是對政治現(xiàn)實的不滿表達,也可以理解成對不合“禮”和“仁”的現(xiàn)象的不滿,甚至是男女之間的愛恨糾葛的怨嘆。
興觀群怨是孔子對于文學的社會作用明確系統(tǒng)的闡釋,在孔子的文藝思想中是比較經(jīng)典的命題,由此也建立了中國古代文學中關注現(xiàn)實不平則鳴的理論根據(jù),在文學與現(xiàn)實、文學與情感及文學批評上的影響深遠。興觀群怨強調(diào)文學的社會功用,充分體現(xiàn)了儒家的文學批評的現(xiàn)實主義傾向,
(四)詩的理想:盡善盡美、文質(zhì)彬彬
1.盡善盡美
《八佾》篇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边@句話是孔子對《韶》樂和《武》樂作出的評價,但是現(xiàn)在更看重的是它所表現(xiàn)出來的孔子對于美與善的關系的看法以及其中體現(xiàn)出的孔子的詩學理想??鬃诱J為未“盡善”的東西可以是“盡美”的,說明孔子看到了美具有區(qū)別于善的特征,從善的觀點看來并不是完滿的東西,從美的觀點看來卻可以是完滿的??鬃佑痔岢隽恕氨M美矣,又盡善也”這是相比盡美不盡善的更進一步,是孔子心中美善關系的最高的理想。而他認為《武》沒有達到盡善盡美的原因,是因為武王以武力征服天下不符合禮治??装矅ⅲ骸啊渡亍?,舜樂名。謂以盛德受禪,故盡善?!段洹罚渫鯓芬?。以征伐取天下,故未盡善?!雹倜郎脐P系還是與禮制相聯(lián)系。
“盡善盡美”是孔子對“美”是對文學藝術的審美評價和要求,即美學標準;“善”是對藝術的社會道德倫理規(guī)范和要求,要合于仁,即社會標準。美、善雖相提,但美從屬于善。孔子對于美善的判斷還是基于禮,仁的儒家倫理思想,對于藝術的評判也必須要符合儒家所推崇的仁義禮制。能盡善盡美是孔子關于詩,關于文學的理想之一。
2.文質(zhì)彬彬
《雍也》“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逼渲小百|(zhì)”是指質(zhì)地,表示原始的本質(zhì),也有質(zhì)樸、拙野的意思,是內(nèi)容;“文”指的是禮義修養(yǎng),是外在的文飾,是形式; “野”,朱熹注“野,野人,言鄙略也。史,掌文書,多聞于事,而誠或不足也?!雹?;“野”是粗野,“史”是虛??;而“彬彬”,朱熹注“猶是班班,猶班班,物相雜而適均之貌?!雹劭偟膩碚f,文與質(zhì),質(zhì)是本質(zhì),是本真性情,可以引申為“仁”;文是文采,可以引申為“禮”,論文的話文與質(zhì)是內(nèi)容與形式,論人的話就是仁與禮的關系??鬃痈匾氖翘岢隽宋馁|(zhì)并重的觀點。文與質(zhì)在原句里指的是君子的內(nèi)在品格和外在儀表,突出的是孔子關于君子內(nèi)在外在的統(tǒng)一和諧,發(fā)展到后來文質(zhì)也多被闡釋為文章內(nèi)容與形式,是孔子關于文學內(nèi)容與形式方面的基本論述,也成為儒家文論關于內(nèi)容與形式的基本理論。孔子論文,既重視文學作品的內(nèi)容也重視文學的形式,認為兩者任意一方面突出都會造成粗野或者虛浮的情況,只有文質(zhì)和諧統(tǒng)一,達到文質(zhì)并重,才是理想境界。
這里也反應了孔子對于文學作品形式的肯定,在《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里記載過孔子的觀點:“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雹芪牟墒沟醚赞o得到更充分的表達,文采讓文章能傳播的更遠。在《衛(wèi)靈公》里也提到“辭達而已矣”,說明言辭通順準確的重要性,言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準確的表達內(nèi)容,對于文學內(nèi)容和形式的并重是孔子文論的內(nèi)容之一。
雖然《論語》記錄的并不是完整的文章,但是從孔子的言論中我們能提煉出孔子的文論思想?!对娊?jīng)》在孔子的言論中出現(xiàn)很多,對于詩的品論也是孔子文學觀念的重要內(nèi)容。孔子的斷章取義、起興的解詩方法顯示了孔子用其政治思想觀念去看待文學作品的,其文學思想與政治思想是一致的;而用思無邪,中和之美的標準去評論詩的好壞,同時提倡文學感情表達要純正更要適度,這是說明孔子的審美標準;以詩為功用,“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體現(xiàn)出孔子以文學為禮教樂教觀念,而興觀群怨的提出更是孔子現(xiàn)實主義傾向的文學觀念的直接表達,孔子強調(diào)文學的社會作政治功用。而孔子盡善盡美和文質(zhì)彬彬的詩的理想也同樣表達了孔子的文學批評標準和關于文學內(nèi)容與形式關系的看法。
〔參 考 文 獻〕
〔1〕 何晏.論語集解義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 朱熹.論語集注〔M〕.北京:齊魯書社,1992.
〔3〕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4〕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1.
〔5〕 李建中.中國古代文論〔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6〕 邸維寅.《淮南子》與《論語》文藝思想比較研究〔D〕.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1.〔責任編輯:孫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