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考生
金圣嘆先生曾說:雨落花蕊,甘苦各現(xiàn);水入容器,方圓自明。(原文是“雨入花心,自成甘苦;水歸器內(nèi),各現(xiàn)方圓”,編者注)
言為心聲,文如其人,一舉一動,一顰一笑,忠實地表達(dá)著自己與內(nèi)在世界的一致。
然而這種一致的自洽性是可以作偽的。古今中外,沽名釣譽者甚多,虛情假意者亦不乏,此高雅非真脫俗,只是扯著喉嚨模仿他人。灼眼之下,東施之態(tài),邯鄲之姿,便一目了然了。
胡蘭成與汪精衛(wèi),都是舊中國深負(fù)文才之士,前者惹張愛玲的青眼,后者也是留洋海外、為文直洌。然而在他們叛國之前,并非沒有行為表現(xiàn)在文章中,如同王維的輞川之作,看似清遠(yuǎn)超然,實則渴慕朝野,其高雅之真假,若與魯迅的文、倪瞻的畫相比便一目了然??梢哉f,作品格調(diào)趣味與作者人品性格看似背離,實則虛偽的矯飾,經(jīng)不起推敲與比較。
張中行先生在《負(fù)暄瑣話》中評價朱自清先生性情敦厚,行事澄明慢條斯理,這與我們在《背影》中所想見的那個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所想見的那個朱自清是一致的。先生一直嫌自己行事拖沓,希望形成雷厲風(fēng)行的性格,然終不果,這在他的諸多作品中都有體現(xiàn),他始終是一個睿智的思想者,冷靜的觀察者,更非以奇詭辯論、波動跳躍的思維來讓我們折服的斗士。這是每個人誠心正意行文行事必然的結(jié)果,如“雨落花蕊,甘苦各現(xiàn);水入容器,方圓自明”。
世界如果顯得凌亂不堪,是因為看它的眼睛凌亂不堪,因為讀它的心凌亂不堪。這是美國文藝復(fù)興時期愛默生所說的。一個人心中懷著怎樣的情感怎樣的態(tài)度,世界就呈現(xiàn)出什么模樣什么恣態(tài),而再經(jīng)過言語加工后的表達(dá),自然就呈現(xiàn)怎樣的面貌與味道。
古之學(xué)也,入乎眼,著乎耳,布乎四體,形乎動靜。這便是說人的行為是與心里的觀念學(xué)識互相協(xié)諧的。
林語堂先生在評價莎士比亞時說,對一個作家最高的評價,是他像大自然本身,他并不打擾世間一切事物的配置,他只是觀察、感受、記錄并最終離開了。這似乎反對了作品格調(diào)趣味與作者人品一致的觀點,因為“天地?zé)o情”。往深里說,這卻是這個論題最好的佐證,作家要做到絕對客觀,首先是摒棄了偏執(zhí)與自我的偶然性的,爾后以絕對的冷靜與疏離面對萬物,這樣才能做得到像莎翁這樣偉大。他是容器,卻要近乎無形,因此他的作品“豪華落盡見真淳”,他的性格是近似自然的公正與客觀。如同一切美是無蔽的真理之顯現(xiàn),他的劇作便是他完整人格的映射,幾近完美。
俗務(wù),在詩人筆下便是詩,在哲人眼中即是思,在凡人看來僅是事。此間真意,正如才子金圣嘆所言“雨落花蕊,甘苦各現(xiàn);水入容器,方圓自明”吧。
點 評
這是一篇切合題意、議論透徹的好文章。文章起筆引用金圣嘆的話為第二段討論話題的提出蓄勢。提出話題后,作者并沒有馬上去論述,而是在第三段筆鋒一轉(zhuǎn),出人意料地指出“這種一致的自洽性是可以作偽的”,然后按照“議論”的基本要求,層層剖示,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直抵問題的核心,邏輯思辨縝密。在議論過程中,不是浮光掠影,而是穩(wěn)準(zhǔn)地采用了實證法和正反對照法,狠狠地點擊“穴位”,豐富議論的內(nèi)容,增強議論的力度。整篇文章的議論非常理性,以事實說理,以說理明觀點,沒有鋪陳死板的套話,而是努力用道理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