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前芝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中國與美國是同盟國,共同抗擊日軍。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二戰(zhàn)后期,美國人曾經(jīng)想過刺殺蔣介石,并擬制了一份詳細的刺殺計劃。只是由于種種原因,這個計劃并沒有付諸實施。
刺蔣計劃的內(nèi)幕
最早曝光這一刺殺計劃的是曾任中國遠征軍副司令和參謀長的多恩(Frank Dorn)。他在1969年5月7日一封寫給美國陸軍部的信中透露,當年他在史迪威的授意下曾經(jīng)擬訂過一項可行的刺殺蔣介石的方案并得到了史迪威的同意,代號“藍鯨行動”。
這份刺殺計劃方案是:利用蔣介石夫婦1944年3月中旬應邀訪問印度的時機,當蔣介石座機飛臨喜馬拉雅山上空時,佯稱飛機發(fā)動機發(fā)生故障,機上所有乘客棄機跳傘,而給蔣介石夫婦準備的降落傘事先做過手腳,到時候全部打不開,兩人必然墜地而亡。當然,為增加事故的真實性,其他幾具降落傘也會失靈,因此要搭進去幾名美軍軍官。
為此,他們特意找來當時在中國的美軍14航空隊情報處處長莫瑞特,共同研究每一個技術性細節(jié),并決定,為防止泄密,要到行動時才對飛行員下達命令。
該計劃的執(zhí)行期限為三個月。不巧的是,到3月初,蔣介石正準備訪印時,日軍發(fā)動了豫湘桂戰(zhàn)役,中國戰(zhàn)局趨于緊張,蔣介石被迫取消了訪印計劃。三個月的期限很快過去,這項計劃也就不了了之。
刺殺蔣介石的命令是誰下達的?據(jù)多恩回憶,史迪威讓他擬制刺殺計劃時,并沒有具體說是誰下的命令。不過史迪威強調(diào),是來自最高層。
1943年底,史迪威從開羅回來后,來到昆明的遠征軍司令部向在那里的多恩傳達了一道絕密的口頭命令。史迪威對多恩說:“你如果無法與蔣相處,又不能把他換掉,那就一勞永逸地把他干掉算了。你明白我指的是什么,選派一個對你言聽計從的人去執(zhí)行吧。”依據(jù)當時的情況,不難推測,這個“最高層”應該就是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
羅斯福果真給史迪威下過這樣的命令嗎?從目前已解密的各方檔案和文件資料中,都找不到相關的證據(jù)。那么史迪威所傳的口頭命令是哪里來的呢?
1943年底,羅斯福在參加了德黑蘭會議后返回開羅,并召見了等候在那里的史迪威等人。史迪威在他的日記中詳細地記錄了這次會談的內(nèi)容。羅斯福問史迪威:蔣介石能夠挨多久。史迪威回答:情況很嚴重,如果日軍重來一次去年五月的攻勢(即浙贛會戰(zhàn),1942年5月14日,日軍第13軍率先向浙贛路東段發(fā)起進攻,其目的主要是占領或破壞浙江一帶機場及其他交通線,防止美軍轟炸機借由浙江機場威脅日本本土——作者注),蔣介石可能會垮臺的。羅斯福說,那么我們得尋找另外一個人或者另一個團體去繼續(xù)。史迪威的政治顧問約翰·戴維斯也參加了這次會談。他回憶:當他問假如蔣介石被推翻,美軍司令部應該采取什么行動時,羅斯?;卮?,誰接替他的職位,我們就支持誰。
這兩者都沒有出現(xiàn)多恩所謂的“干掉”等詞語。所以,真實情況可能是這樣:史迪威從這次會談中羅斯福的一些語意含糊的話語中,認為領會了羅斯福想除掉蔣介石的暗示,于是作為命令傳達給了他的副手多恩。
刺蔣計劃真正的主謀
羅斯福真的想除掉蔣介石嗎?或者說,史迪威所領會的暗示是羅斯福真實意圖的表達,還是史迪威自己斷章取義呢?
綜合當時會談的語境看,羅斯福應該是沒有想過要除掉蔣介石的。
在與史迪威會見前,羅斯福先后參加了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在開羅會議上,中、美、英三國商定“1944年雨季前,盟國將使用陸、海、空軍,盡快作出努力以重新打通經(jīng)由緬甸至中國的交通”的計劃。羅斯福海還特意單方面向參會的蔣介石保證,緬甸戰(zhàn)爭必定會包括海軍攻擊,而且登陸作戰(zhàn)時間也會提前。然而,隨后召開的德黑蘭會議,這個計劃就被否決了。此時,中國還蒙在鼓里。羅斯福作為大國領導人言而無信,按常理推斷,他的心里肯定有愧疚感。所以在談話中問起蔣介石還能支撐多久時,他應該是擔心美國對緬甸戰(zhàn)爭失信,可能會危及蔣介石的前途,而不是落井下石地想把蔣干掉。而且,在這次會談中,他還提出增加駝峰航線的運輸量,意圖就是在物質(zhì)上對失信中國的補償。如果羅斯福真的下令讓史迪威刺蔣,史迪威就不會在當天的日記中這樣失望地評價他的總統(tǒng):“老天爺,他真是糟糕透頂,我們走出門的時候快要作嘔了?!?/p>
因此,刺蔣命令很可能是史迪威自作主張、假傳命令了。史迪威之所以要這樣做,源于他和蔣介石之間的深刻矛盾。
蔣與史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應蔣介石要求,美國派史迪威來華擔任參謀長。隨后,史在與蔣的共事過程中,雙方在人事任免、軍事指揮以及援華物資調(diào)用等方面沖突不斷,加上二人的性格不合,雙方矛盾不斷加深。蔣介石評價史迪威“不法無禮”“無人格已極”。史則因為蔣的光頭給其取外號“花生米”,并在日記中罵蔣是“小雜種”“響尾蛇”。在這種情況下,史迪威產(chǎn)生了換掉蔣介石另立他人的想法。早在1943年3月的一天,史迪威就曾對他的副手多恩說:“為了進行戰(zhàn)爭,我認為要將那些絆腳石統(tǒng)統(tǒng)搬掉,何應欽——搬掉,甚至連那位蔣委員長——也要搬掉。我們應該使陳誠在美國的支持下當權?!?/p>
德黑蘭會議后,羅斯福致電蔣介石,對英美兩國違反開羅會議承諾和導致緬甸作戰(zhàn)必須延期一事表示道歉。這讓一直強烈盼望盡快開展緬甸戰(zhàn)爭的史迪威很受打擊。自從中國遠征軍在緬甸對日作戰(zhàn)失利后,史迪威做夢都想打回緬甸去一雪前恥。當蔣介石表示堅決不肯由中國單獨負擔在緬北作戰(zhàn)任務時,史迪威長期積累的怨氣終于爆發(fā),很有可能就是他抓住羅斯福的只言片語,把他扭曲成為授權制定一個暗殺計劃,必要時除掉蔣介石。
這個事件已經(jīng)過去70多年,離多恩首次公開刺殺事件也有40多年了。奇怪的是,除了多恩的回憶錄,找不到任何能直接證明這項計劃存在的證據(jù),在羅斯福、馬歇爾、史迪威等當事人的檔案中也找不出任何蛛絲馬跡的證據(jù)。
即使如此,筆者認為,多恩所曝光的刺蔣事件并非是他自己虛構(gòu)出來的。因為這件事在他的軍旅生涯中并不是什么突出的業(yè)績,他沒有必要杜撰這樣一個莫須有的事件。羅斯福下令刺蔣盡管從情理和邏輯上講不太可能,但大國間關系的微妙以及領導人想法的多變,就在于變不可能為可能。史迪威除蔣行為符合情理,但也缺少直接證據(jù)。目前,美國軍方仍有不少未解密的文件。也許,就在某一份尚未公開的檔案中,存在著足以支持多恩說法的證據(jù),會在將來為我們再次揭開這段塵封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