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程
【摘要】詩歌中的“意象”和“意境”都是無法言說的展現(xiàn)詩歌魅力的兩大重點。詩歌的“意象”即讀者對于詩人筆下的景物的理解,詩歌的“意境”則是讀者對于詩人與景物合二為一時所表達的情懷和感受所營造的一種氛圍,超脫世間之物的一個境界?!耙庀蟆迸c“意境”二者既相互統(tǒng)一又相互獨立,“意境”是由一個或多個“意象”營造的,但是又超出“意象“之外的,而“意象”則是詩人通過景物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和情懷。
【關(guān)鍵詞】意象;意境;詩歌;林黛玉;王國維《人間詞話》
“無中生有”的字面意思指的是本來不存在的東西,但是通過自己的感受而真實存在于自己的心中,這里的“無”指的是虛假的東西,而“有”則指的是真實的東西。道家認為“無中生有”指的是自然界的物質(zhì)來自視而不見的空間;把本來不存在的事說成確有其事。而詩歌中的“無中生有”我覺得主要是指“意象”和“意境”這兩個讀者從詩歌中體會到的東西。一首好的詩歌,一定要具備一定的“意象“和”意境“,因為只有這樣詩人才能將自己的感受和當時所處的情境真真切切的傳達給讀者。意象于意境的創(chuàng)造不是由作者一個人來完成的,意象和意境需要作者與讀者共同完成,作者營造出藝術(shù)氛圍,讀者感受這種藝術(shù)氛圍,當二者融合在一起,就能創(chuàng)造出“天人合一”的理念?!耙庀蟆迸c“意境”都是以“意”為前置詞,都在詩人詩心的統(tǒng)轄之下,這是兩種的共同之處;它們的不同之處在于:“意象”是構(gòu)成“意境”的材料,而“意境”則是“意象”的有機組合。[1]
“意象”,原是中國古典哲學(xué)范疇,“意”指意義、意蘊,“象”指圖像、形象。“意象”是詩歌中物象與情意的融合;是詩人以文字將物象躍于紙上,讀者對于物象的感受則形成了意象,不同的讀者所感受到的意象可能不同。詩歌的意象體現(xiàn)在詩歌藝術(shù)上,就是寄情于景、寓意于象。詩歌都是作者借助可以被感知的具象來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與思想。詩歌中的“意象”有利于促進詩歌畫面的生成,古詩中出現(xiàn)的意象一般不止一個,而是一連串,且這些意象不是孤立的,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由顏色深淺、虛實、遠近組成的一幅幅畫。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迸c 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中:“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边@兩首詩中都是意象,處處有景,也處處活動著詩人的身影,移步換景,景中有人,象中有興,情義盎然,如詩如畫。前一首詩以多種景物并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游子騎一匹瘦馬出現(xiàn)在一派凄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diào),它抒發(fā)了一個飄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xiāng)、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后有一首詩,首聯(lián)從大處落筆,寫孤山寺所見之景。第一句是地點,第二句是遠景。“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霸颇_低”,寫白云低垂,與湖水相連,勾出了早春的輪廓。腳下平靜的水面與天上低垂的云幕構(gòu)成了一副寧靜的水墨西湖圖生動表現(xiàn)出詩人對春天的贊美之情,景中寄情是這首詩的主要特點。它既寫出濃郁的春意,又寫出了自然之美給人的強烈感受。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詩中字里行間流露著喜悅輕松的情緒和對西湖春色細膩新鮮的感受。是一曲優(yōu)美的春的頌歌![2]
簡單地說,詩歌中所謂的“意象”,就是:表意的象“,是詩人內(nèi)在之意訴之于外在之象。這種外在之象不僅是視覺的,也可以是聽覺的、觸覺的,甚至是心里的幻象。但之所以為”意象“,就與純客觀的物象或景象有別,它是寄寓著詩人的所思所感所悟的形象,或者說是情感化的物象或景象。“意”則超越了客觀實在的“象”的局限,而且有象外之意,意外之意,即所謂“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意”假于“象”,假“象”而見“意”。表象只是手段,表意只是目的。所謂“詩貴意”(李東陽《蘼堂詩話》)?!跋蟆币蜗笊鷦尤缭谘矍埃耙狻眲t要不盡,愈多愈善,使“意”含于“象”。例如《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詩歌,她是以淚報恩的絳珠仙子,她是《紅樓夢》中最為典型的悲劇形象的代表。她的詩歌中“意象”也與她悲劇的人生和多愁善感的性格有關(guān)如她的海棠詩:“半卷相簾半卷門,碾冰為土玉為盆。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嬌羞默默同誰述,倦倚西風(fēng)夜已昏。[3]”首聯(lián)“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不寫花而先寫種花之人,與薛寶釵之詩同一起法。首句寫湘簾半卷,門亦半開,種花人已呼之欲出,但與“珍重芳姿晝掩門”之人風(fēng)韻卻截然不同:一瀟灑活潑,一穩(wěn)重矜持,恰成明顯對比。次句寫種花之人“碾冰為土”以“玉為盆”,則種花人之高潔可知,玉盆冰土中白海棠之清雅更可知。此聯(lián)借寫種花人寫花,已將種花人與白海棠的神韻畫出輪廓。頷聯(lián)“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正面描寫白海棠,特寫其得梨蕊、梅花之長的風(fēng)度精神。此聯(lián)意思不過是說海棠白如梨蕊,神韻猶如梅花,但“偷來”“借得”說法新巧,顯出詩人慧心。頸聯(lián)“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為流水對,將白海棠花比作“秋閨怨女”用以“拭啼痕”的“縞袂”,而此“縞袂”又系“月窟仙人”所縫制,可見詩人想象力之豐富。全聯(lián)的意思是說:深閨中幽怨的女兒將嬋娥所縫制的白色娟袖揩拭眼淚。這“秋閨怨女”就是黛玉自己。其時黛玉正居父喪,身穿白色孝服,詩人將寫實與幻想糅合,畫出了白海棠哀愁的形象。尾聯(lián)“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fēng)夜已昏”,繼續(xù)以人寫花,她倦倚昏夜西風(fēng)之中,嬌羞默默,無處訴說自己的一片深情。
她用的是“冰、玉、梨蕊、梅花、仙人、西風(fēng)”,活畫出一株超脫塵凡的海棠,寫海棠之魂超脫塵凡,也就表現(xiàn)了黛玉本人的超凡脫俗和聰慧高潔。
由以上所看,詩歌中的“意象”是詩人運用外在的物象來表現(xiàn)詩人的所思所感所悟,將抽象情感化為具象,從而給人以美感和雋永的意味。
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xué)的重要范疇。指的是作者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藝術(shù)境界,是“情”與“景”的藝術(shù)結(jié)晶。一首詩的意境可以由多個意象疊加而成,例如杜甫《絕句四首》其三,一句一個意象,由近及遠,又由遠及近,動態(tài)、靜態(tài)錯落有致,構(gòu)成開闊優(yōu)美的境界,傳達出詩人愉悅暢朗的情懷。意境不僅是意象的組合,更是組合之后的升華。境生于象而超乎于象,意境有更自由的創(chuàng)造天地,更遼闊的藝術(shù)空間,更豐富的想象余地。即使是由一個意象構(gòu)成的意境,也能“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呈現(xiàn)出強大的藝術(shù)張力。在唐代,人們就要求詩人構(gòu)思時“思與境偕”,“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會于物,因心而得”,在近代學(xué)者中,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中對“意境”的研究最為深入,他在《人間詞話》中,開宗明義就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成名句?!边@里所指的“境界”即“意境”。他曾舉例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之”鬧“字而境界全出?!痹蛟谟凇棒[”字是詞人在直觀生活自然時感受到的春意的最充分的體現(xiàn),通感和擬人,‘鬧字把事物的無聲的姿態(tài)描繪成好象有聲音,表示他們在視覺里仿佛獲得了聽覺的感受?!棒[”字,將爛漫的大好 春光描繪得活靈活現(xiàn),呼之欲出。它形象地采用擬人手法將紅杏爭相開放那種活躍的氣氛寫的活生生的,就好比在那里打鬧,在那里嬉戲一樣。他辨析詩詞有意境,分為“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4]其實,王國維十分清楚,絕對的無情無“我”的境界是不存在的。因此,他所謂的“有我之境”,不是指感情強烈個性鮮明的境況,而是指當人們存在有“我”的意念,因而與外物有某種對立的利害關(guān)系時的境界,即當“外物大不利于吾人”而威脅著意念的狀況下觀屋所得的一種境界。如“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痹~人結(jié)尾二句寫女子的癡情與絕望,含蘊豐厚。“淚眼問花”,實即含淚自問?!盎ú徽Z”,也非回避答案,正講少女與落花同命共苦,無語凝噎之狀?!皝y紅飛過秋千去”,不是比語言更清楚地昭示了她面臨的命運嗎?“亂紅”飛過青春嬉戲之地而飄去、消逝,正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也。在淚光瑩瑩之中,花如人,人如花,最后花、人莫辨,同樣難以避免被拋擲遺棄而淪落的命運?!皝y紅”意象既是下景實摹,又是女子悲劇性命運的象征。這種完全用環(huán)境來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緒的筆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真切地表現(xiàn)了生活在幽閉狀態(tài)下的貴族少婦難以明言的內(nèi)心隱痛。給人營造了一種傷心悲涼的境界。而所謂的“無我之境”是“我”與外物無利害關(guān)系,審美時心情寧靜,全部沉浸在外物之中,達到與物具化的境界。如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痹娙顺聊缬谶h淡靜穆的景物之中,完全置身于景物中,拋開了現(xiàn)實世界的煩惱,他將自己的心境完完全全的融入到景物中,以至于完全達到與景物融為一體、渾然合一的狀態(tài)。
詩歌中的“意象”與“意境”都是詩歌“無中生有”的東西,是需要讀者自己去體會才能得到詩人所表達的意象以及傳達的意境。一首詩歌中,只有具備了“意象”和“意境”才能成為一首令人稱贊且千古流傳的詩歌,尤其是“意境”的營造,這真的是要與自然之景物完全融為一體且文學(xué)技藝高超的詩人才能借用詩歌中的“意象”傳達出詩人所要表達的一種含蓄之美的境界,所以當我們理解一首詩歌的意境時,往往總是很難百分之百的理解。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當一個人的處境與詩人所傳達的意境相通時,我們在當下是能把握詩人的意境的;簡而言之,“境界”是一個奇妙的東西,它會隨著不同人、不同想法、不同經(jīng)歷而改變,我們想要了解詩人所傳達的“意境”唯有用心理解詩歌中的“意象”,讓“意境”和“意象”與我們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參考文獻:
[1]《中國詩歌藝術(shù)》
[2]《唐宋詞抒情美探幽》
[3]江西教師網(wǎng) 研究性學(xué)習(xí)結(jié)題報告:《紅樓夢中主要任務(wù)的詩詞意象研究》
[4]王國維《人間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