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靈芝
走進(jìn)五月,你就走進(jìn)了峒河。一條流淌了千百年歲月與歷史的河。
它從大龍洞瀑布中飛流而來,穿山越嶺,曲行斗轉(zhuǎn),一路歡歌,忘情奔流。匯沅江入洞庭,奔大海而去。
峒河無大江大河之氣勢恢宏,亦不及桂林山水之悠長嫵媚。它秉性溫潤,寧靜淡雅。與土家苗寨渾然一體,形成了難得的野趣天成。美如水墨山水畫卷,如莊子所云:“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p>
五月峒河,遇纏綿細(xì)雨,其美如佳人,深情而迷離。山雨霏霏,碧波微漾。輕煙薄霧,自河谷升騰,隨風(fēng)而舞,吻遍了田野,拂過了山村,飄散進(jìn)炊煙裊裊的村莊。山是昂首挺胸,巍峨入云;水是靈動嫵媚,波光粼粼。無論是在水之湄,或是在水之涘,均入山水有清音、欲辯已忘言之境。
五月多瓢潑之雨,一場疾風(fēng)驟雨,千溪萬壑,急急地奔流入河。峒河一改往日清秀裊娜之姿,變得豐滿而野性十足。河水由碧綠而褐黃。由明澈而渾濁,由沉靜而激蕩。此時,天地為白,草木低頭,唯有峒河漸成滔滔之勢。峒河的野挑撥了峒河男人的猛:或急水行舟,或浪里搏擊水中接木,又或是張網(wǎng)捕魚岸邊撈蝦。
遇上連日暴雨,峒河壯如汪洋,滾滾洪流,一路肆虐,淹田沒地,卷房襲路。鄉(xiāng)人們在災(zāi)難面前全力自救,把苦難化為昂揚(yáng)的姿態(tài),靜待峒河歸于平靜,重建家園。
五月峒河,聞棕香,祭屈原。峒河人家割艾蒿,掛菖蒲;喝雄黃,避五毒。包一提粽子,掬一河清水,喚一聲“何在?何在?” 那個峨冠博帶,捉鋏長嘯,風(fēng)起九歌,仰天長問的三閭大夫似又溯水而來,離騷凄涼,天問悲愴。不老峒河在他的身邊,低低飲泣,緩緩流淌。
五月峒河,龍舟競渡。劉禹錫在《競渡曲》中作序說“競渡始于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可見峒河人愛龍舟愛得久遠(yuǎn),愛得癡迷。這在萬人呵動的熱情中奔涌而出的龍舟文化,從峒河人骨子里萌生,血管里燃燒。插秧上坎,殺雞放炮拖龍船。各村的艄公、橈手齊聚峒河,緊鑼密鼓苦練功。
峒河人家五月有兩龍,五龍在潭溪,六龍在且己。逢賽事,峒河村寨各湊錢糧,青壯年由族長或威望高的長者帶隊,敲鑼打鼓威風(fēng)凜凜奔賽場而來。大陂流、小陂流、且己、下都、朱雀峒、河溪、洗溪十幾只龍船匯聚潭溪。先是游潭,劃頭橈的人在龍頭時而立筋斗,時而翻腰身;各色龍船在潭里時而順流,時而逆流。如蛟龍鬧海,各顯威風(fēng)。
峒河各村,罕見人影,潭溪兩岸,人山人海。人們扶老攜幼,摩肩接踵,早早而來。無論是烈日當(dāng)空,抑或是暴雨傾盆,賽船的、看船的人人癡心不改,個個心無旁騖,翹首張望,只等賽龍舟那激動人心的時刻。
一聲號令,龍舟賽始。頃刻間喧天鑼鼓如春雷滾動,漫天水花似春雨飄灑。兩色龍舟劈波斬浪,龍頭高昂。領(lǐng)頭人跪于舟頭,舞動橈片,俯仰有度;槳手埋首劃船,整齊有序;船中一人,緊鼓密鑼,鼓舞士氣,艄公穩(wěn)立龍尾,全力掌舵。鼓起槳落,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河里龍舟你追我趕,岸上看客歡呼雀躍,“加油、加油”奮力為離弦之箭吶喊,尾隨著龍舟在岸邊奔跑。龍舟在沖刺,人群在沸騰。
沖到終點了,遠(yuǎn)遠(yuǎn)望去,一支船橈片高懸,鼓聲鏗鏘。那是贏船的象征。岸上的人或喜極而泣,或扼腕嘆息,或搖旗吶喊,或叫好稱奇。正是船上人不急,岸上人掙斷腰。
峒河五龍實行循環(huán)賽,一村一色,群龍大戰(zhàn),峒河兩岸熱鬧非凡。正如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描述的一樣: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biāo)將近,兩龍望標(biāo)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蜺暈。
暮色漸起,龍舟還在潭里游弋;小伙子還在回味姑娘們的美目流轉(zhuǎn)、打情罵俏;老頭老太還在雙眼瞇縫、低吟淺唱、山歌悠長;阿媽拖了女娃兒,男伢兒又說:“龍船不回,我也不回。”
五月峒河,聽百鳥輕唱,嗅百味花香,觀龍舟競渡。其一草一木,一蟲一鳥,山山水水,風(fēng)云雨露,都是一首繾綣的詞,一首昂揚(yáng)的詩。是蓬勃生長,是眾志成城,是奮發(fā)有為。
我迷醉在五月峒河的山魂水魄里。
(責(zé)任編輯 劉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