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亞南
摘 要:1985 年,東野圭吾憑借《放學后》榮獲江戶川亂步獎并從此躍居日本當代文壇一線作家之列。此后,1999年《秘密》獲第52屆日本推理作家協(xié)會獎,2006年《嫌疑人x的獻身》獲第134屆直木獎,在日本推理界以及整個文學界都影響巨大,而且作品寫作速度快,質量高,被譽為日本出版界的“印鈔機”。東野圭吾作品廣受好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只作為簡單機械的推理小說,而是他廣泛關注社會,深入挖掘人性,不斷探索角色塑造的豐滿度。在東野圭吾的作品中,以親情為主題的作品不在少數(shù),本文旨在通過東野以親情為主線的作品,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動機。
關鍵詞:東野圭吾;社會;人性;親情;動機;根源;需求
一、作者介紹
東野圭吾1958年生,1981年畢業(yè)于大阪府立大學電氣工學專業(yè),是日本推理小說史上罕見的“三冠王”。他早期以清新流暢的校園推理小說起家,并以縝密細致的劇情布局獲得了”寫實派本格“之美名,后期的創(chuàng)作逐漸突破傳統(tǒng)推理的框架,在懸疑、科幻、社會等多個領域都有所涉及,同時還保持作品兼具文學、思想和娛樂,不停地帶給讀者新鮮的閱讀感受。是兼具推理和社會性的一位優(yōu)秀作家。
二、作品簡介
東野圭吾的小說按照一定標準有很多系列,例如加賀恭一郎系列,神探伽利略系列,天下一大五郎系列,浪花少年偵探團系列,X笑小説系列(怪笑,毒笑,黑笑,歪笑),還有長篇無特定主題系列等。本文主要分析的作品大多來自無固定主題長篇系列。
家庭悲劇系列以親子關系,夫婦關系甚至是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為主,描述在父親,母親與孩子相處中的畸形關系導致的悲劇為主。例如《過去我死去的家》就描寫了父親對兒子期待過高,而兒子沒有按照其預想的軌道成長后,與兒子斷絕關系,從兒子手中奪過孫子再次培養(yǎng),淡化孫子對父親的感情期待,自己承擔了孫子的“父親”形象?!栋滓剐小返哪信魅斯疾辉鴵碛薪∪募彝?,雪穗的母親為生活所迫,不惜出賣年幼的女兒給有戀童癖的當鋪老板(男主人公亮司的父親),而男主人的母親與家中幫傭公然發(fā)生不倫關系,對親生兒子也從來沒有表現(xiàn)過母親應有的責任與愛情關注。
還有另外一種模式的親情導致悲劇的類型,就是《湖邊殺人案》《信》《祈禱落幕時》《紅手指》和《時生》。這些作品的主題都是父母為孩子或家庭成員間互相犧牲和守護的類型。湖邊殺人案》中還涉及了教育問題,幾戶家庭為了讓孩子順利升學,妻子不惜犧牲色相來獲取試題,已經失去愛情的夫妻為了孩子依然決定繼續(xù)走下去,即便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爲了回報孩子對父親的依賴,決定隱瞞事實。《信》中,哥哥為了籌集弟弟上大學的費用,入室搶劫未遂失手殺人入獄,之后通過通信的形式關心著弟弟。弟弟經過很多作為加害者家屬承擔的歧視和掙扎,但是最終還是選擇勇敢承認事實,承認哥哥?!镀矶\落幕時》中淺居博美的母親卷走家里所有錢財留給父女一筆巨債后離家,父女二人再打算自殺時,女兒失手殺人后,父親假裝被害人,之后隱姓埋名生活守護者女兒,清除了有可能影響女兒前途的高中老師,高中同學,之后不惜自殺來保護女兒。《紅手指》中父親長期與兒子缺乏交流,把教育子女的工作推給妻子,在兒子殺人后,竟然想出讓老母親作為兇手自首的主意,最後良心發(fā)現(xiàn),說出實情……。
這兩類小說都不同程度諷刺了家庭關系的失調和畸形,故而導致犯罪的類型,其中對老人的贍養(yǎng),對子女的教育和培養(yǎng),夫妻婚后生活中暴露的一系列問題等也都是發(fā)人深思的社會問題。
三、親情犯罪動機分析
亞伯拉罕·哈羅德·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下稱馬斯洛)在1954 年出版的《動機與個性》一書中,提出將動機視為由多種不同性質的需求所組成,故而稱為需求層次論(need - hierarchy theory)。馬斯洛在書中將動機分為 5 層,在 1970 年新版書內,又改為如下7 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隸屬與愛的需求,自尊需求,知的需求,美的需求,自我實現(xiàn)需求等。這七層需求分為兩大類,較低的前四層稱為基本需求,較高的后三層稱為成長需求?;拘枨笥幸还餐再|,為均系由于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些欠缺而產生,故而又稱匱乏性需求。
根據(jù)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分析東野圭吾的上述幾部作品的話:《白夜行》中雪穗還是小學生的她就被母親視為“以性易金”的工具,童年時代缺乏對應的基本需求或匱乏性需求,亮司迫切尋找隸屬與愛的需求。故事的后半段,男女主人公,尤其是女主人公已經擺脫了生活上的經濟困難,但是其對安全與愛的需求卻貫穿始終??v觀全文,雪穗和亮司互相守護,在始終在尋求安全與愛的窮途中走上毀滅他人與自我毀滅的末路。在正常情況下,父母承擔了給予孩子“愛與安全”的責任,這種愛是無條件的也是無償?shù)模艘獝蹌e人,首先要愛自己,每個人為了自我實現(xiàn),首先必須感覺到來自父母這種無條件的愛。然而,雪穗和亮司卻不具備這種愛人的能力。這種能力的欠缺首先源自兩人畸形的家庭。兩人從來沒有感受過本應從父母這里得到人類最原始的愛,反而覺得自己是父母的累贅,不應該出生,這種對愛的渴求讓兩人對愛的定義產生扭曲,換言之,兩人的不幸童年讓他們始終追求的是低層次的需求,沒有實現(xiàn)也無法實現(xiàn)自我的動力和途徑。
而《時生》和《信》卻表達了父母與子女,兄弟間感人的愛情。父母決定勇敢的生下并辛苦撫養(yǎng)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兒子,直到兒子病重不起也不曾放棄,雖然加入了一絲科幻形式,兒子通過穿越的形式,表達了自己對父母的感激和愛情?!缎拧分校绺缭谀赣H去世后,哥哥一人主動承擔起照顧弟弟的責任,為了讓弟弟接受更好的教育,入室搶劫被發(fā)現(xiàn)后失手殺死被害人,入獄后一直擔心弟弟的生活,弟弟作為加害人的家屬,在戀愛,升學,就職,組織家庭上受到來自周圍人的區(qū)別對待,一度想斷絕和哥哥的關系。只有低一層需求獲得滿足之后,高一層的需求才會產生,直貴在實現(xiàn)自己的需求上,遭遇的種種對待源于低級需求的懸而未決。
四、結語
家庭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單位,家庭成員所犯的罪將會波及整個家庭。東野在其作品中敏銳地覺察到這一社會問題給家庭帶來的傷害。這種對犯罪者以及其家庭的歧視不僅對社會的安寧、家庭的幸福帶來了影響,而且還對家族中的個人心靈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對犯罪者及其家庭成員命運的最大阻礙正是來源于不公的社會看法,來源于他人和社會的歧視,所以東野用其作品來控訴這種陋習,用真實的“疼痛”來揭露日本現(xiàn)代的社會問題。從字里行間可以看出,作品在揭示日本社會這一問題時,也流露出東野對于日本社會嚴苛無情的倫理觀的無奈與批判。
在分析東野圭吾作品中親情犯罪動機的時候,我們其實可以看到作為獨立個體的人,不光在家庭這個集合中,還是作為家庭成員採取自主行動時,都不單單是獨立的個體,而是要以各種身份與社會發(fā)生各種關係,而日本社會嚴苛的倫理觀和道德觀,在此類作品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fā)揮和表現(xiàn)。
參考文獻:
[1]被放逐的幸?!摉|野圭吾《白夜行》的人物形象.
[2]從_白夜行_看東野圭吾偵探推理小說中的人性_牛麗.
[3]東野圭吾《分身》.
[4]東野圭吾的主人公.
[5]東野圭吾小說中的家庭悲劇研究_鄒燕.
[6]解讀東野圭吾小說中類型化人物塑造_以女性形象為例_鄒燕.
[7]解碼東野圭吾筆下的生存困境與精神毀滅_鄒燕.
[8]東野圭吾作品的社會性_以_白夜行_為中心_張景一.
[9]解讀_白夜行_中的桐原亮司的悲劇形象_劉俠.
[10]解讀東野圭吾經典社會派推理作品_紅手指_王燕君.
[11]論東野圭吾小說的救贖意識_華祺蓉.
[12]淺析_白夜行_中的主人公形象塑造_李雪.
[13]淺析東野圭吾作品中的身份認同_錢列英.
[14]《白夜行》中唐澤雪穗的形象之再考.王丹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