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燕
【摘要】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才是唯一的主體,是我們教學的對象和重點. 當前的課程標準要求我們以學生為主體,挖掘學生的潛力,使學生積極去參加學習過程,積極思考,舉一反三,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本文探究了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能力的三點策略:“使學生體驗成功,激發(fā)其舉一反三意識”“利用比較舉一反三”“以多樣化的算法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希望可以為諸位同仁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關鍵詞】 小學數學;學生;舉一反三;能力
在常規(guī)的數學教學中,通常是教師講解知識,讓學生做訓練,然后教師點評、輔導.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更多注重的是對學生的教育,更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是舉一反三能力的培養(yǎng). 時間短暫,教師通常是講授完知識后緊鑼密鼓地開始下一項,而不會讓學生思考、尋求其他解法,也沒有注重學生變通思路和逆向思維,因此我們的學生通常缺乏舉一反三的能力.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培養(yǎng)小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呢?下文我們將作出探究.
一、使學生體驗成功,激發(fā)其舉一反三意識
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我們課上苦口婆心地講授的內容,學生不一定能記住. 要想讓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就必須讓學生自己探究,自己作出努力,通過多方思考、探索而得出答案,概括出定義和法則. 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多鼓勵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給學生成功的機會,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在期待和追逐成功中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學習、思考. 當他們遇到阻礙的時候,為了體驗成功,學生會轉而逆向思考,運用所學的知識舉一反三. 比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我就要求學生自己做一個長方體,觀察長方體的特點,以及其棱、面、頂點的特點,學生很快用紙板做起了長方體,并認真地去觀察、思考.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結束后我問學生:“長方體有何特點呢?”學生都搶著回答. 之后我又接著問:“我們學習了長方體,那么正方體跟它有何不同呢?”學生立即進行探索,從長方體入手對正方體進行了思考. 雖然我們還沒有講到正方體,但是學生已經通過探究和舉一反三有了一定的認識. 后面我們講其他的知識也會讓學生舉一反三地去思考,激發(fā)學生舉一反三的意識.
二、利用比較舉一反三
舉一反三就是指觸類旁通,由一件事情而總結規(guī)律,推知一類事情. 那么這種過程就少不了比較. 首先,我們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比較本節(jié)課的題目,在比較中看到不同題目的不同點和相同點,從相同點得出規(guī)律,從不同點得出差異和前提條件. 其次,我們可以將新學知識與舊知識相比較,得出新知識與舊知識的相通和不同之處,讓學生輕松地舉一反三,練習新舊知識拓寬知識體系. 比如“列方程解百分數應用題”的教學,我先讓學生自己做課下練習,在學生基本掌握之后,讓學生比較本節(jié)課內容和以前所學的“已知一個數,求這個數的百分之幾”內容有何相同點和不同之處,并比較我們本課后練習和以前所做的練習有何不同,之后組織學生討論,得出相同點是都要找出數量關系式,不同點是已知一個數,求這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已知單位一,直接用乘法計算,而今天學的是求單位一,要用方程解或用除法計算,同是百分數的實際問題,這一比較,就能幫助學生明晰解題方法和解題的注意事項. 然后在學生鞏固練習后我又安排了一個比較環(huán)節(jié):列方程解百分數應用題和以前學的列方程解整數實際問題與分數實際問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學生討論后得出:它們的解題步驟是一樣的;倍數、分數、百分數雖然形式不同,但都是表示兩個量之間的關系,其實質是一樣的,解題方法也相同. 這樣的新舊知識比較有助于學生溝通知識間的聯(lián)系形成知識網絡,長期訓練,學生學到一個知識就會想到和以前的某個知識有聯(lián)系或有相同的地方,從而促進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三、以多樣化的算法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數學題目中,雖然答案是唯一的,是固定的,不可更改的,但是得出答案的途徑卻可以是多樣化的,每個題目都不限于一種算法,我們應該多鼓勵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法,一種行不通就換一種,即使以一種算法得出了答案,也要尋求第二種、第三種解法,無論是簡便算法,還是常規(guī)算法,學生都可以在不斷地探索解題方法的過程中做到舉一反三,鍛煉思維. 比如雞兔同籠的問題,我們可以用列方程來解決,也可以用一一列舉的方式來解答,列出可能的答案,逐步驗算、排除,這些都是鍛煉學生舉一反三能力的良策.
學生有差異性,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算法也就可能不一樣,我們不能禁錮于書本的解法,學生有權利在接觸一個新知識時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以后遇到問題才會舉一反三地去解決. 當然在出現(xiàn)多種算法后,隨著知識的深入理解,我們可以對這些方法加以比較,求最優(yōu)、最簡算法,學生也會在一段時間的學習后主動優(yōu)化、簡化自己的解題方法.
四、結 語
以上,我們從“使學生體驗成功,激發(fā)其舉一反三意識”“利用比較舉一反三”“以多樣化的算法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三個方面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能力的方法進行了探討. 最后,筆者要強調一點,要想激發(fā)和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教師就必須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允許學生去思考,去舉一反三,在寬松的時間和氛圍中學生才能更好地舉一反三.
【參考文獻】
[1]梁錦華.數學教育與素質培養(yǎng)──對數學教育的再認識[J].中國科技信息,2007(14).
[2]劉艷.也談數學教學中學生學習能力的評價[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33) .
[3]郝士令.淺談教學中的“舉一反三”[J].中小學教師培訓,1996(X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