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音樂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樂欣賞課顯得更為重要。本文就如何上好中學音樂欣賞課,以及如何通過這門課來培養(yǎng)學生的感受、想象和創(chuàng)造力談一些看法。
關鍵詞:中學音樂欣賞課;素質教育;教材;教法;想象力
21世紀我國將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音樂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和途徑,它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塑造完美人格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音樂教育大綱中設立的音樂欣賞課是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并培養(yǎng)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對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記憶力和對音樂的鑒賞力,發(fā)展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豐富感情,陶冶情操起著重要的作用。針對學生的特點選擇適應其心理、生理及年齡特點的教學方法,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感受、想象和創(chuàng)造力。
1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合適的教材是上好音樂欣賞課的關鍵
初中階段,從11、12歲至14、15歲,屬于少年時期。在這一階段中,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是由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一個過程。他們不滿足于小學階段的活潑、快樂,描寫小動物和描寫人生活場景的音樂,而是對世界已經有了他們自己的認識,并開始逐漸將興趣轉向能夠滿足其多方面感情需要的音樂作品。例如,“優(yōu)美的、抒情的”“活潑的、開朗的”“雄壯的、激昂的”“悲傷、哀婉的”等等。根據上述的特點我們可以將中外一些優(yōu)秀經典的音樂作品介紹給他們,讓他們廣泛接受各種音樂,擴大他們的音樂視野,提高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
(1)有音樂形象生動、旋律優(yōu)美結構簡單的以形象思維為主的音樂作品最能吸引學生的興趣。例如,外國作品圣桑的《動物狂歡節(jié)》、普羅科菲耶夫的《彼得與狼》、穆索爾斯基的《圖畫展覽會》、中國作品有《鴨子拌嘴》、《金蛇狂舞》等。
(2)中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范圍變大了,接觸的事物也變多了,其情感也變的豐富起來。雖然這種情感還不穩(wěn)定,但對各種情感的音樂已經產生了很大的興趣。例如,描繪美好愛情故事的中國作品《梁山伯與祝英臺》,表現喜悅之情的《北京喜訊到邊寨》,表現節(jié)日歡慶場面《春節(jié)序曲》,歌頌對大自然熱愛之情的《藍色多瑙河》,表現作者個人感情的《未完成交響曲》,以及包含音樂家創(chuàng)作心情的《驚愕交響曲》等等。
(3)初中階段的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意志力和自覺性都相應的有了明顯的增強,他們十分欽佩意志堅強的英雄人物,模仿性也很強,同時也希望自己能夠成為意志堅強的人。根據這一特點,我們可以挑選以下具有表現個人英雄氣概的作品。例如,外國作品貝多芬的《第五命運交響曲》、肖邦的《C小調革命練習曲》以及《波蘭舞曲》、中國作品《草原英雄小姐妹》、交響詩《嗄達梅林》等等。
(4)學生在中學階段他們的個性在不斷的形成,雖然不穩(wěn)定,但極富有逆反性,他們喜歡標新立異,對新鮮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對從未見過、聽過的東西都表現出極大的渴望。相反,越是不讓聽的他越想聽,越是沒有聽過的他越有興趣,根據這一特點,我們還可以適當增加一些既有趣味性又有藝術性的內容。例如,杜卡的《小巫師》,格什文的《藍色狂想曲》,穆索爾斯基的《荒山之夜》等風格迥異的各類作品。并且可以適當選擇一些較熟悉的歌劇舞劇的選曲。例如,《圖蘭朵》中的《今夜無人入睡》和《天鵝湖》中的《四小天鵝》等。
以上所說的四點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及其心理特點所推薦的一些優(yōu)秀曲目。我認為要培養(yǎng)學生的感受、想象和創(chuàng)造力必須要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如何提高學生對音樂欣賞課的興趣——這是最關鍵的一步,而保證這個興趣的前提就是要選擇最優(yōu)秀的音響資料。對那些雖然是名曲,但在演唱、演奏上經過隨意篡改原作品的“通俗音樂”則必須拒之于欣賞教學的課堂之外。對于那些用詩詞所創(chuàng)作的通俗音樂則無須拒之課堂之外。例如,根據蘇軾的詩詞《明月幾時有》所創(chuàng)編的通俗歌曲《明月幾時有》(王菲演唱),這樣一方面不僅深受他們的喜愛,而且增強了他們對古詩詞內涵的領會和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了解并感受一些音樂作品多樣化的風格,對他們發(fā)展其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有益而無害的。有了好的音樂,怎樣讓學生喜歡,愿意聽并且能夠使他們從中受益,就要看教師應當用什么樣的方法來引導了。這就是我要談的第二點:
2 好的欣賞音樂的方法可以使學生真正的去感受音樂、想象音樂和創(chuàng)造音樂
欣賞音樂的關鍵是傾聽。怎樣培養(yǎng)學生傾聽的興趣并積極、主動的參與進來,是上好一堂音樂欣賞課的前提條件。讓學生在參與的情況下進行傾聽,是訓練具有音樂耳朵的一條有效途徑。下面我就介紹一些教法供大家參考。
(1)故事導入法。學生都愛聽故事,針對這個特點,我們可以在聽樂曲之前先講一段關于這首樂曲的奇聞軼事。例如,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培爾*金特》的故事,聽完故事后,學生就會有想聽這首曲子的欲望,這時你再讓學生們聽這首曲子,他們一定會“兩只耳朵豎起來”去聽。
(2)聽音樂取名法。小孩子都有表現欲,初中生也同樣有。我們可以用“給你聽到的曲子起個合適的名字”的方法來吸引他們聽音樂,如欣賞《森林狂想曲》時,讓他們邊聽邊提示他們,聽到了些什么聲音?(鳥叫、水響、青蛙叫、以及清脆的短笛和悠揚的小提琴)由此你聯想到了什么?給它起個貼切的名字好嗎?如果讓你來編排你會怎樣表現等等,由此一步步引導他們達到教師吸引他們聽音樂的目的。
(3)談天說地聊天法。初中階段的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積累,他們對生活對社會也有了自己的認識和看法。這時的他們渴望了解更多的他們的經歷體驗無法感受到的東西,教師正可以利用這一點來培養(yǎng)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可以講一些教師親身經歷的對音樂的一些感受,看一些演出的感想,這種體驗的分享,同樣會感染學生,并更加關注于你介紹給他的音樂,這樣教學效果是非常好的。
(4)暢所欲言討論法。在音樂欣賞課中,音樂是第一位的,學生是音樂的主體,是有自己主觀色彩的,而教師則是為這兩者服務和聯系而存在的。因此,要時刻關注學生對音樂的反應,尊重他們的想法,不忽視他們一點一滴的音樂感受,充分展示他們的個性。初中時期,正處于自我意識急劇發(fā)展的重要時期,他們渴望得到別人的肯定,漫談音樂感受時,七嘴八舌希望得到老師的注意。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想象力推動世界,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我的一切都來源于音樂的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是一把開啟心靈的鑰匙,通過它可以使靈感得到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因此,音樂教學已成為促進學生全身心健康發(fā)展、塑造“創(chuàng)造型”人才的一個重要途徑。
作為素質教育的音樂教學,必須舍棄一切單調、枯燥、令學生感到厭煩的內容和模式,必須是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心態(tài)、輕松的氣氛和愉快的環(huán)境中潛移默化地實施的。
在新的形勢下,上好音樂欣賞課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作為教師要善于總結經驗,選擇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最終是學生通過音樂欣賞課的學習,使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fā)。
作者簡介:楊潔(1980—),女,河南息縣人,本科,鄭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鋼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