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亮亮 雷松嶺 周勛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慕課課程廣泛應用于教學。在慕課課程門數(shù)與學習者數(shù)量不斷攀升大背景下,貴州省各高校已逐步展開慕課教學活動。幕課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存在差異,在硬件條件、學生學習管理與考核評價方面遇到許多新的問題。可以采取完善硬件設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建立統(tǒng)一線上考試制度的策略,旨在完善慕課運行環(huán)境,以期更好地解決慕課開設過程中存在的困難。
[關鍵詞]慕課 學習模式 考試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06-0166-02
一、“慕課”的基本概況
慕課(MOOC)即“大規(guī)模公開在線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美國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等在2012年開始陸續(xù)建立的提供大量免費開放課程的網絡學習平臺。根據(jù)斯坦福大學學者對Coursera、edX、Udacity三大“慕課”平臺的統(tǒng)計:截至2014年2月,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在內的來自全球著名大學的1300多位老師提供了超過1200門的慕課課程,有超過1千萬的學習者參與到MOOC課程的學習中,同時“慕課”網站的訪問量也仍在不斷增加。以“慕課”課程最大的兩個平臺Coursera、edX為例,根據(jù)美國訪問量查詢網站Alexa的數(shù)據(jù),慕課網站的學習者月訪問量在不斷增加。慕課的課程門數(shù)與學習者數(shù)量都在不斷攀升,且不斷有新的學校參與到慕課建設與使用中來,中國多所知名大學在2013年加入了這個潮流中。2013年5月,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宣布正式加盟美國edX。今年7月,上海交通大學和復旦大學簽約美國Coursera[1],慕課近幾年令人矚目的發(fā)展引起了學術、技術、商業(yè)等各界人士的密切關注。
二、貴州省高校慕課運行的基本狀況
貴州省高校慕課于2012年首先在貴州大學開始使用,從全省的情況來看,目前仍處于試用與摸索階段,主要采用的是超星爾雅與喬木慕課平臺,由其提供通識教育系列課程。課程主要包括:中華文化與歷史傳承、藝術鑒賞與審美體驗、自然科學與技術等。慕課課程以短視頻為載體,聚合包括答疑、討論、參考文獻、教學課件等在內的各類教學資源,其間穿插小測試,以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爾雅平臺采用Linux服務器系統(tǒng)、tomcat Web服務器,mysql數(shù)據(jù)庫管理技術;喬木平臺采用Linux服務器系統(tǒng),ApacheWeb服務器,Oracle數(shù)據(jù)管理系統(tǒng)。兩者都具備大數(shù)量用戶運營能力,能滿足大量學生在線學習的需求。
目前貴州大學現(xiàn)開通中華詩詞之美、自然地理學、西方名著導讀等17門課程;貴州師范大學現(xiàn)開通辯論修養(yǎng)、國學智慧、數(shù)學大觀等20門課程,貴州財經大學現(xiàn)開通心理健康、西方哲學智慧、中華民族精神等7門課程。大量的學生參與到慕課課程學習中,2013-2014年第一學期貴州大學爾雅慕課學習人數(shù)1498人,完成學習人數(shù)1221人;貴州財經大學爾雅慕課學習人數(shù)為561人,完成學習人數(shù)539人;2013-2014年第二學期,貴州師范大學喬木課程學習人數(shù)562人,完成人數(shù)247人,爾雅慕課學習人數(shù)2601人,完成人數(shù)2134人。
圖 1 ? 貴州師范大學爾雅、喬木慕課課程
學習人數(shù)與完成人數(shù)統(tǒng)計(隨機)
圖中數(shù)字對應的慕課:1.辯論修養(yǎng),2.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執(zhí)行力,3.創(chuàng)業(yè)精神與實踐,4.從泥巴到國粹,5.大眾理財,6.口才藝術與社交禮儀,8.美術鑒賞,9.女子禮儀,10.數(shù)學大觀,11.談判技巧,12.舞蹈鑒賞,13.用相聲演繹中國文化,14.中國書法史演講與口才,15.溝通與交流,16.思維與創(chuàng)新者,17.創(chuàng)業(yè)與發(fā)展,18.領導力,19.國學經典,20.自我管理,21.職業(yè)發(fā)展,22.公關禮儀,23.市場營銷,24.連鎖經營與導購,25.團隊執(zhí)行力,26.團隊建設管理。
三、貴州省高校慕課開設遇到的困難
通過調查分析發(fā)現(xiàn),貴州省高校在慕課的開設與運行中,遇到硬件設施不足、線下學習過程無法有效管理、慕課的評價體系不夠完善等困難。
(一)硬件條件不足
慕課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技術的交響,是一種集成創(chuàng)新。[2]慕課課程的開設與運行離不開技術與硬件的支持,學生需要通過電腦或移動終端在網絡覆蓋的環(huán)境下完成學習。但根據(jù)調查,貴州省各高校學生在學習慕課課程時,存在計算機擁有比例不高、學生宿舍網絡帶寬受限等情況,不能及時快速地訪問慕課資源。
(二)學生學習過程無法有效管理
深圳大學副校長李清泉教授認為,能夠授予學分是慕課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2]貴州省高校已對慕課進行學分認證,學生在完成慕課課程學習并通過考核以后,會獲得學校相應的課程學分。學生在慕課課程中完全通過網絡來自主學習,因此無法有效地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實時控制。調查中發(fā)現(xiàn),存在學生為獲得學分而出現(xiàn)“替學”等現(xiàn)象,加之慕課自身存在教學方式單一、教學設計的合理性尚缺、討論交流機制不完善、評價體系不夠完善等問題,因此,貴州師范大學等高校規(guī)定慕課學分最高限制為2.0分,并沒有大范圍推廣。
(三)在線考試制度不完善
高校在開展慕課教學過程中,慕課的教學質量與評價體系是開展學分認證的前提與保障。由于慕課學生來自全校各不同的學院,慕課采用計算機抽題、無人監(jiān)考方式,希望學生在考核過程誠實作答的初衷,可能會因學生為獲得學校認可的學分的動機而無從實現(xiàn)。美國慕課網站Udacity宣布與考試中心Pearson合作,需要獲得Udacity課程證書的學生可以在Pearson考試中心完成課程結業(yè)考試[3],這為提高慕課證書的可信度奠定了基礎。根據(jù)調查,在沒有監(jiān)考人員監(jiān)督的情況下,學生存在作弊抄襲的情況。期末考作為教學評價與獲得學分的主要指標,其真實度與有效性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提升,這也是很多高校或機構不愿意承認慕課學分或考核結果的關鍵因素之一。
四、解決貴州省高校在慕課應用中存在問題的有效策略
針對貴州省慕課課程開展中遇到的困難,擬提出完善硬件設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建立統(tǒng)一線上考試制度的策略,旨在完善慕課運行環(huán)境,以期更好地解決慕課開設過程中存在的困難。
(一)完善硬件設施
慕課作為一種嶄新的教學模式,其對傳統(tǒng)教學的沖擊是不容忽視的。學校應該積極提高開設慕課課程的硬件條件,以更好地為學生提供服務。為鼓勵學生進行慕課學習,學校應該增加公共機房開放數(shù)量與開放時間,選修慕課課程的學生憑借一卡通,可進入學校公共機房進行學習,平臺管理員可通過網絡對學生進行遠程輔導,學校教務部門應成立相應的教研室對學習過程進行監(jiān)管,要求學生定時提交作業(yè)并及時處理作業(yè)等,從而有效地組織慕課學習。
(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慕課中誠信問題的解決需要制度和強有力的技術,但從目前的技術水平來看,單從技術上解決這個問題還需要較長時間。如Coursera與網絡考試機構合作,包括根據(jù)打字節(jié)奏判斷學習者是否為其本人,但這些手段均不能完全杜絕“替學”或“作弊”。[4]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賈義敏認為,慕課的學習最突出的特點是自主、主動[5],要想解決慕課教學中學生誠信問題,需要完善的制度和強大的技術支持,更離不開學生的素質教育與自主學習意識的提高。只有兩者配合,并經過長期有效的執(zhí)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慕課教學中的誠信問題。
(三)建立統(tǒng)一線上考試制度
如何杜絕學生“替學”和“作弊”現(xiàn)象以及如何保證“證書”和“學分”的可信度,是提高慕課學分認證的有效性與含金量的關鍵。對于慕課,至少目前的考試仍然借助線上的考試中心或者是未來的學習中心來進行。根據(jù)在線考試與傳統(tǒng)考試的優(yōu)點,開展線上考試與統(tǒng)一考試相結合的方式。這就要求高校教務部門組織全體學生在指定的機房內,在監(jiān)考狀態(tài)下進行統(tǒng)一考試,以保證考試的有效性與真實性。同時,在此基礎上開展綜合評價,將學生的平時練習情況、期末考試成績、學習匯報情況進行綜合,得到最終的有效成績。
五、結語
美國Gartner的技術成熟度曲線(Hype Cycle)預測一項新的技術從產生到成熟應用大致經過萌芽、過熱、幻想破滅、復蘇以及成熟5個階段,Gartner2013年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慕課目前正在處于過熱期。[6]慕課在高校教學全面推廣還有一定的距離,貴州省高校慕課教學還處在試行階段,慕課運行有一定困難,有效解決好這些困難,是當今信息化社會對教育者的必然要求。
[ 注 釋 ]
[1] 徐舜平.中國大學和教師參與MOOC的行為分析——以清華大學為例[J].中國遠程教育,2014(6):33-39.
[2] 袁松鶴,劉選.中國大學MOOC實踐現(xiàn)狀及共有問題——來自中國大學MOOC實踐報告[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4):3-12.
[3] 蔡文璇,汪瓊.MOOC 2012大事記[J].中國教育網絡,2013(4):31-34.
[4] 鄧宏鐘,李孟軍,遲妍,譚思昱.“慕課”發(fā)展中的問題探討[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3(19):212-213.
[5] 郝丹.MOOC:顛覆與創(chuàng)新——第4次“中國遠程教育青年學者論壇”綜述[J].中國遠程教育,2013(11):5-17.
[6] 董曉霞,李建偉.MOOC的運營模式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7):34-39.
[責任編輯:鐘 嵐]
[收稿時間]2014-12-19
[基金項目]貴州省教育廳2013年招標項目《貴州省高等教育信息化平臺建設及應用》資助。
[作者簡介]葉亮亮(1989-),男,浙江臺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理課程與教學論。雷松嶺(1978-),男,貴州貴陽人,講師,研究方向:在線教學。周勛(1966-),男,重慶人,教授,研究方向:課程教學論,教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