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平江
【摘 要】
本文從四個方面著重分析了古漢語文言詞語的活用問題。
【關(guān)鍵詞】
古漢語 文言文 詞類活用 探討
1)名詞動用
顧名思義,名詞動用就是把名詞當(dāng)作動詞使用,讓它具有動詞的意義和語法特點。韓愈《師說》中“吾從而師之”這一句里“師”這個名詞就被當(dāng)成了動詞使用,其意思就是“把……當(dāng)作老師”,它的后邊還帶了自己的賓語“之”。再例如《禮記·苛政猛于虎》中“夫子式而聽之”一句里“式”同“軾”,名詞——車前的橫木,在這里動用,意思是“手扶著車前的橫木”。不僅僅普通名詞,方位詞也可以動用?!蹲髠鳌ブ畱?zhàn)》中一句“秦師邃東”這一句中的東就用為動詞,意思是“東進(jìn)”。《徐霞客游記·游黃山記》中的“邃前其足”因為“前”此處動用,所以該句就翻譯成“就向前伸出他的腳”。有的時候,甚至專有名詞也會動用,不過這種情況不很多。同樣一篇文章,甚至在同一個句子里,一個名詞有時候用作名詞,有的就會用作動詞,例如《呂氏春秋·察今》中一句“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前一個“法”屬于動用,意思是“取法”,而后邊的一個“法”是名詞,意思是“法規(guī)制度”。那么我們怎樣識別一個名詞在句子中是否動用了呢?首先要記住,代詞前面的名詞往往動用,因為文言和現(xiàn)代漢語一樣名詞一般不會修飾限制代詞。上面的一句“吾從而師之”一句,“師”在代詞“之”的前邊,動用。其次也應(yīng)了解,副詞后面的名詞也往往動用,因為副詞一般不修飾限制名詞。像“邃師秦東”,“東”在副詞“邃”的后面,動用。
2)使動用法
從現(xiàn)代漢語里的“兼語”說起。在“學(xué)習(xí)使人聰明”這一句話里,“人”一方面是“使”這個動詞的賓語,另一方面又是“聰明”一詞的主語,這樣的詞中文語法稱之為兼語。在文言文中,比如蘇軾的《石鐘山記》有一句話“寺僧使小童持斧”,這一類的兼語詞不多,更常用的是用動賓形式來表達(dá)兼語式的內(nèi)容。具體地說,動詞謂語所表達(dá)的動作,不是主語做的而是主語讓賓語做的,這種語法現(xiàn)象就稱之為使動用法。所用的動詞多數(shù)為不及物動詞,也就是說,漢語里的使動用法活用的動詞往往是借用原來的不及物動詞構(gòu)成“使動”。例如《史記·鴻門宴》里的“臣活之”,這里的“活”本來是不及物動詞,不能帶賓語,而在這里卻帶了賓語“之”,這里的“活”就是用作為使動,“活之”就是“使他活”的意思,這一句的意思就是“我使他活下來”。另外,在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有一句話“栗深林兮驚層顛”,本句話中的“栗”“驚”是兩個不及物動詞,在這里都是用作使動用法,其中的“栗深林”的意思是“使深林發(fā)抖”,而句中的“驚層顛”的意思是“使層層的山峰吃驚”。另外,動用名詞、動用形容詞也是可以有使動用法的。例如馬中錫《中山狼傳》中有一句話“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在這里,不僅僅動詞“生”用作使動,就是名詞“肉”也是被用來做使動用法了?!吧馈边@里的意思是“使死人重生”,“肉骨”的意思是“讓白骨長肉”。龔自珍《病梅館記》中的兩句話:“縱之順之”“復(fù)之全之”就是既有動詞“縱”“順”的使動用法,又有“復(fù)”“全”這兩個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中“可燒而走也”一句,如果我們沒有弄清楚在這里“走”為使動用法,它后邊的賓語“之”已經(jīng)省略了的話,就很容易望文生義地會把這一句話翻譯為“可以燒掉他們的戰(zhàn)船而跑開”,其實那樣翻譯是大錯特錯了,其正確的譯文應(yīng)該是“可以燒掉他們的戰(zhàn)船而使他們逃走”。在有的時候,其使動的用法也可以不翻譯成“使……怎么樣”的形式,例如上面所舉的“臣活之”一句可以翻譯為“我救了他的命”?!妒酚洝ちH藺相如列傳》中的“大王必欲急臣”可以翻譯成“大王一定要逼迫我”。但是我們應(yīng)該了解在這里的“急”“活”都是使動用法。
3)意動用法
意動的用法是動用名詞,動用形容詞來充當(dāng)?shù)?,意動用法和使動用法不同,意動不是主語使賓語怎么怎么樣,而是主語以為賓語怎么怎么樣。例如陶淵明《桃花源記》之中一句“漁人甚異之”,形容詞“異”用作為意動,其意思應(yīng)該是“以為……奇異”。方苞《獄中雜記》中的一句“然猶質(zhì)其首”,其中的名詞“質(zhì)”用作為意動,其意思為“以為……是抵押品”,所以全句要翻譯成: “可是還以為他的腦袋是抵押品”。和使動用法相似,我們有時用作意動用法的詞也可以不翻譯為“以為……怎么怎么樣”的意思形式。
4)名詞用作狀語
①比喻動作行為特征,就是用作狀語的那個名詞表示的人物或者事物特征來修飾動詞。這種情況在文言文中使用較多,一般要把作狀語的名詞翻譯成“像……那樣”。
②表示對人的態(tài)度,即把賓語所表示的人,當(dāng)作用為狀語的那個名詞所表示的人對待《鴻門宴》中“吾得兄事之”。
③表示工具。翻譯時多加介詞“用”“以”,如《黔之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④表示處所。在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需要加上介詞“在”“到”,等等。又例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有一句“而相如廷叱之”。
【參考文獻(xiàn)】
【1】郭錫良,李玲璞.古代漢語.語文教育出版社,1992(9)
【2】王文生,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3)【3】楊伯峻.古漢語虛詞.中華書局,1981
【4】李景華,王振堂,劉瑞玲.高等教育自學(xué)輔導(dǎo)叢書——古典文學(xué). 化學(xué)工業(yè)出版社 ,19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