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啟志
【摘 要】
教師在教學中以讀引情呼喚美的情感,電教展示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就容易激起學生感受文本中的意境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有利因素,用形象化的語言去激活學生頭腦中的表象,調(diào)動積極性的聯(lián)想與豐富的想象,從而去創(chuàng)造形象美。
【關鍵詞】
語文課堂 美育滲透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課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涉及到古今中外,涵括了天、地、人、事、物等,有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凝煉生動的優(yōu)美詞句,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望月》是一篇能表現(xiàn)出賞心悅目的自然美的課文。這篇課文用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寫舅甥倆在望月中愉快交談。背景是“夜深人靜”的月夜,在行進的“江輪甲板上”,靜謐的月色,頗增幾分童話色彩。全文表達了人們喜愛月亮,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在教學《望月》一課中,教師應充分挖掘課文中的美育因素,讓學生感受文章的語言美,文章的內(nèi)容美,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審美的能力。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悟意境美
對語文教學來講,學生為教師的講授所陶醉就是感染。語文教師如果能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感染的情境,教之生情,授之生趣,充分發(fā)揮語文教學的感染力,充滿激情地進行教學,就容易激起學生美的感受和學習的熱情。
(一)以讀引情,呼喚美的情感
情感性是美育的首要特性,在美育中,人的情感一旦被激發(fā)起來、活躍起來,就不僅會使受教育者的心靈喚起一種新的力量,而且會使受教者留下持久深刻的印象。表情朗讀是一種高層次的朗讀,它具有移情的作用,能激發(fā)美感。這樣,朗讀者進行朗讀,聽者聽別人朗讀,都是一種高尚的精神享受。在指導學生美讀之前,教師嘗試著在古箏的配樂下進行了優(yōu)美的、富有感情的范讀,通過自如的聲音、生動的語氣,抑揚頓挫、輕重徐疾、長短升降的音調(diào)節(jié)律,使作者的感情運動直接沖擊學生的感覺和知覺,讓學生循聲悟情,在情感共振中獲得審美情感體驗,更激發(fā)了學生想要把課文讀好、學好的強烈愿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將朗讀貫穿始終,以讀助教,誦讀不僅要求讀出聲、韻、情,還要反復吟誦,才能入境、察情。教師范讀后,請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把課文讀流利,并把自己喜歡的段落、句子多讀幾遍,再同桌讀,指名讀,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朗讀。在《望月》一文時,有這樣一段話:“月亮出來了,安詳?shù)赝聻⒅那遢x……”學生朗讀這一段話時,搖頭晃腦,聲音高低起伏,可謂是聲情并茂,進入了身臨其境的境界,師生共同得到美的享受。
(二)電教展示,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
電教媒體最能展現(xiàn)光、色、形、聲的豐富變化與組合,對于創(chuàng)設審美化的教學情境有著無比的優(yōu)越性。課前,教師引導學生去收集有關月亮的圖片、月夜美景圖片、月相變化圖、詩歌、優(yōu)美的詞語、句子、段落,或者在夜晚去看月亮、拍月亮、畫月亮。在學習課文前,學生們利用多媒體,充分交流了有關月亮的資料。為了渲染清凈悠遠的氛圍,教師接著放古箏演奏的《春江花月夜》的音樂,隨著清脆、幽雅的樂聲響起,伴著教師那舒緩、沉靜的朗讀聲音,在樂曲聲中展開無盡的遐想,進行拓展。同時,讓學生打開記憶的大門,回憶以往學過的有關月亮的古詩,進行有關月亮的詩句朗讀、背誦,增加學生古詩方面的積累,使師生都沉浸在濃濃的月色之中,得到欣賞后的滿足感。見學生的情緒被大大調(diào)動起來,教師立即在屏幕上展示月亮圖,邊展示邊讀課文,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把學生帶入一個美的學習情景中。這就是視聽媒介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推動了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并加深領會了文章的意境美,產(chǎn)生了強烈的效應。
二、品味詞句,體驗語言美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審美因素是隱性的,是包含在語言文字敘述之中的,是美的內(nèi)容與美的語言的辨證統(tǒng)一。因此,《望月》教學中審美教育活動必須建立在掌握語言文字這個工具的基礎上,即引導學生通過課文的語言文字,讓學生領略到語言的內(nèi)涵,語言的和諧、回環(huán)及多樣統(tǒng)一,從而發(fā)現(xiàn)和感受生活中的美。
在朗讀文中小男孩對月亮的精彩比喻時,抓住“不假思索”,他們把“像眼睛,天的眼睛”讀得斷然決然;抓住“繪聲繪色”,他們把月亮的睜眼閉眼讀得栩栩如生,自己也跟著眉飛色舞;抓住了“呵欠”,他們的朗讀又那么憨態(tài)可掬……老師沒有過多的指點,只是牽一發(fā),抓住字眼,學生就動全身,讀出感覺。在朗讀中,他們發(fā)現(xiàn)了原來古而有之的“經(jīng)典”比喻——把月亮比作“船”“鐮刀”“玉盤”“銅鏡”“眉毛”光具備了形似,而缺少神韻,沒有小外甥的現(xiàn)代比喻來得“精彩”。在充滿情趣和興致的學習中,體驗課文語言文字之美,領悟課文所表達的人與自然合一的意境美。
三、展開想象,創(chuàng)造形象美
學生的美育主要是形式美的教育,但美育除了進行形式美的教育,還是培養(yǎng)想象力的最佳途徑?!锻隆芬徽n具有生動的形象、優(yōu)美的意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有利因素,通過自己的精心設計,用形象化的語言去激活學生頭腦中的表象,喚起學生的審美經(jīng)驗和審美需要,調(diào)動積極性的聯(lián)想與豐富的想象,“入境動情”,設身處地的體味文中的情感和美的內(nèi)涵。這樣,學生眼前的文字符號就會變成充滿激情的語言,字里行間就會出現(xiàn)栩栩如生的畫面,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并受到審美形象的深深的感染,從而得到美的享受。
18世紀德國著名美學家席勒指出:“美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可能和諧?!睂嵤┱Z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是每個語文教師應盡的責任。我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要不斷探索,融會貫通,并努力提高自己鑒賞美、理解美的能力,這樣才能把審美教育切實地貫穿到語文教學中去,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