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小學班主任,如何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及行為習慣,讓學生在成長的道路上學會做人,學會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我們正在搞課改,我們的教學目標正逐步由應試教育轉移到注重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上。許多學科都在開展創(chuàng)新教育研究,探索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途徑。然而對于我們的德育教育來說,則不乏空洞而留于形式的說教。雖然我們提出“德育為主”,然而在培養(yǎng)學生的過程中,德育教育卻缺乏“創(chuàng)新”。我認為,德育教育作為塑造學生美好心靈的教育,更需要創(chuàng)新。下面談談我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幾點做法:
一、德育工作需要建立良好的家教氛圍
身教重于言教。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特別注重家庭教育,因為孩子一出生,他心靈上這塊土地是荒蕪的,父母是這塊土地的第一個播種者,播下什么樣的種子,就會結出什么樣的果實。所以,父母的言行和孩子的個性形成有著密切的關系,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和個人成長。孩子的特點是可塑性大、模仿性強,他們的學習最初是從模仿父母開始的。俗話說:“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等等,說的都是家教的作用。作為父母,要時刻牢記,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而模仿的對象主要是孩子心目中認為的“榜樣”,父母與孩子長期共處于家庭,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會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并觀察模仿、學樣。如果家長一有空就去看電視劇、逛商店、打牌,卻每天在叫小孩子讀書、做作業(yè),孩子就會不愿意,就會產生抵觸情緒,學習的效果也不會好。更為嚴重的是,如果家長沒有時間督促,孩子對學習又沒有自覺性,孩子也會像父母一樣,將時間都用于玩樂上,學習成績自然不會好。所以,父母一定要真正重視“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嚴于律已,經常檢點自身的言談舉止,成為孩子的好榜樣。因此,我在家長會上要求學生家長,為了培養(yǎng)孩子健康的人格,一定要從自身做起,以身作則,從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本人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孩子不能做到的,自己堅決不做。
二、德育工作需要教師主動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
教師要懂得欣賞激發(fā)情感的交融。社會心理學中“阿倫森效應”告訴我們:人們總是喜歡褒獎不斷增加,批評不斷減少。任何人做事都希望得到人的贊賞。所以,班主任不要吝惜對任何一個學生的贊揚和肯定,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點,要多使用表揚這件法寶。時代在發(fā)展,學生的思想也在變化,以往所崇尚的自謙美德在人的精神品質中所占的首要地位,在今天的社會已被自信所取代,今天的學生不缺自信和自傲,缺的是對自我的客觀評價,教師評價學生,如果只關注其缺點,而忽略對其優(yōu)點的肯定和認同,就會產生思維方式上的沖突——教師認為是在嚴格要求學生,幫助其完善提高;學生認為自己在老師眼中一錢不值,老師不懂得欣賞自己。這種沖突帶來的直接后果是學生對老師的教育持一種抵觸情緒,影響教育的效果。“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師只有先施愛于學生,學生才能親師,尊師。作為教師應該多俯身傾聽孩子的心聲,走進他們的世界,多了解一些他們的最愛,與最討厭的事等等,與學生平等相處,像朋友一樣與他們溝通,站在學生的立場去理解他們的所作所為。讓學生覺得教師是他們的良師益友,從而使學生有喜愛自己的老師而到愿意接受教師的感化。
三、德育工作的形式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
在我們日常德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往往過多的依賴于說教,教師常常告訴學生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但學生由于缺乏感性認識,缺乏內心的感觸,也就缺乏內心的共鳴,收效甚微。
記得曾看到過這樣一個教學實例,在一堂課上,教師想告訴學生“要學會幫助別人”。于是她推來一把輪椅,請每位學生輪流坐上輪椅在校園內和走廊上行進,學生無不體會到平日輕而易舉的動作這時變得艱難了,原本還十分好奇的學生在體會過一次當“殘疾人”的經歷后;無不感到身為殘疾人的不易。教師切勿多語,學生無不感到在你遇到困難時,別人的幫助對你來說是多么的重要。因此當教師問道:“當你遇到困難時,你需要的是別人的幫助;那么當別人遇到困難時,你該怎么辦?”時,學生們幾乎異口同聲回答:“要幫助別人?!痹谶@堂課上,教師并未對學生講上一番大道理,而是讓學生親身體驗無助時的痛苦。這樣的體驗式教育是否比簡單的說教更管用?或許我們可以更多的讓學生在情境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創(chuàng)新教育呼喚德育創(chuàng)新,尤其是德育方法的創(chuàng)新,社會在不斷進步與發(fā)展,學校德育工作應與時代同步發(fā)展。我們應該繼承那些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和手段,同時借鑒先進理念,為德育補充新的營養(yǎng)?!暗掠齽?chuàng)新”的著眼點在于為國家培養(yǎng)心理健康、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人才,為此,我們也要以創(chuàng)新精神來對待今天的德育。
作者簡介:
張艷紅,女,河北邢臺縣人,畢業(yè)于邢臺縣教師進修學校,主要從事小學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