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玲
【摘要】本文通過對現(xiàn)存鄂倫春族舞蹈進行調查并整理概括出外化的、形態(tài)上的特征。運用民族學的研究方法,探索揭示鄂倫春族舞蹈的文化內(nèi)涵,并進一步探索鄂倫春族舞蹈的表演形式與特征以及鄂倫春族舞蹈文化的形成因素。并對其傳承與發(fā)展作出初步的探索。全文主要通過對各類書籍的查閱和對鄂倫春族進行的一系列田野調查,整理歸納出具有代表性的鄂倫春族舞蹈,并在此基礎上對鄂倫春族舞蹈的表演形式及主體動作的形態(tài)進行分析,得出了鄂倫春族舞蹈的表演形式及動作特征,包括鄂倫春族舞蹈包括稍前傾的體態(tài)、模擬性的手臂動作、剛健有力的腳下動作,以及鄂倫春族舞蹈古樸粗獷的風格氣勢恢宏的呼號。
【關鍵詞】鄂倫春族;舞蹈特征;舞蹈文化
鄂倫春人民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創(chuàng)造了本民族特有的、豐富多彩的音樂、舞蹈、民問故事等文化藝術。這些珍貴的藝術大多反映了鄂倫春人民高尚的品德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鄂倫春族舞蹈,現(xiàn)今主要流傳于內(nèi)蒙古鄂倫春自治旗、黑龍江省伊春市嘉蔭縣地區(qū)和其他鄂倫春族聚居區(qū)。鄂倫春族舞蹈原始古拙、節(jié)奏明快,舞蹈動作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與個性特征。鄂倫春族舞蹈中整體展現(xiàn)了動作剛健、跺地為節(jié),風格古樸、氣勢輝宏的特點。
一、動作剛健跺地為節(jié)
鄂倫春族自古以來從事狩獵生產(chǎn)1949年以前仍然過著原始社會末期的生活。狩獵不儀是鄂倫春人重要的生產(chǎn)活動同時也是鄂倫春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狩獵文化同樣也滲透在民族的舞蹈藝術之中。
鄂倫春族舞蹈動作相對簡單,動作剛健有力。從一些舞蹈資料巾發(fā)現(xiàn),鄂倫春族舞蹈巾主要動作特點為:稍前傾的體態(tài)、模擬性的手臂動作、剛健有力的腳下動作。
(一)稍前傾的體態(tài)
鄂倫春族世代生活在大小興安嶺之巾,興安嶺茂密的深林里棲息著數(shù)不清的各種珍禽異獸。鄂倫春人游走在山林之中,從事狩獵生產(chǎn)活動。興安嶺山勢險峻鄂倫春人終年爬山身體必然形成稍前傾的體態(tài)。鄂倫春族以狩獵生活為主,尋覓獵物時身體略微前傾觀察動物的蹤跡。由此便形成了鄂倫春族舞蹈巾稍前傾的體態(tài)。例如:《黑熊搏斗舞》“大八字半蹲雙腿跺地”,雙手虎口相對扶按膝部,上身前傾,頭微側,視目相對表情嚴肅,做欲搏斗裝??梢钥闯錾郧皟A的體態(tài)。《烏樂阿道》“看下山”腳做踏跳步。手做“了望手”上身稍前傾?!恫脊任琛贰按罴纭眱杀矍庠谛厍敖徊?,兩手分別搭上臂身體稍前傾,做“跳跺步”等等。
鄂倫春人以能騎擅射著稱于世,馬在鄂倫春族的狩獵生活巾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儀是鄂倫春人的代步工具,也是鄂倫春人狩獵生活的得力助手。騎馬涉獵是鄂倫春人重要的生活方式。長期的馬背生活對鄂倫春族軀干動作也有影響。例如:《狩獵舞》“縱馬出發(fā)”、“搭手嘹望”、“拔草尋獵”、“潛伏守候”、“摘搶射擊”、“獲獵歡舞”、“凱旋歸來”等。這些動作巾都可以看出稍前傾的體態(tài)動作。
(二)模擬性的手臂動作
“人體動作是舞蹈文化的主要手段,用動作宣泄感情,逐鬼祭神;有時以動作反映社會生活。綜上所述,研究舞蹈首先對動作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p>
鄂倫春族的手臂動作相較于下肢動作來說較為豐富,其巾模仿狩獵生活的動作出現(xiàn)的頻率較高,還有一些表現(xiàn)婦女采集、梳妝等生活動作。鄂倫春族舞蹈的手臂動作主要有:
1.模仿狩獵生活:熊斗、遮眉嘹望、布谷鳥等等。
2.模仿采集的勞動:外撥、里摟、上舉、前后悠、左右擺、上下拉等等。
3.模仿梳妝打扮的動作:穿衣服、照鏡子、扎腰帶、梳洗打扮等等。
從以上動作皆廣泛細致地表現(xiàn)了鄂倫春人民生產(chǎn)生活的側面,反映了人們生產(chǎn)方式及生活習俗等特征。
(三)剛健有力的腳下動作
鄂倫春族舞蹈基本步伐大概包括跺步、顫步、拖步、跳拖步、前步五種步伐。這些步伐呈現(xiàn)出剛健有力的特點。具當?shù)氐拿駟査嚾寺侠蠋熃榻B,鄂倫春族舞蹈中“跺步”最具民族風格特點。在生產(chǎn)力十分低下,使用弓箭,扎槍等原始工具狩獵的歲月里,人們?yōu)樯嬉C取獵物,尤其是較大型的獵物,只有靠集體的力量才有可能成功。狩獵時要獵取如鹿、犴、野豬、熊等大型動物,要有多人彼此配合、合作才有可能。捕獵時主要以轟、跺、攆、堵的方式進行,這樣才會有較高的效率。如果遇到猛獸的反撲,人們便相互救援。鄂倫春人在捕獵時身穿厚重的皮衣帶著弓箭等狩獵工具,跺地時發(fā)出“咚咚”的響聲粗獷有力。鄂倫春族人民在狩獵活動巾出現(xiàn)的“跺”動律,加入舞蹈中,便形成了《黑熊搏斗舞》巾“熊斗”、《呂日格仁》中“跺步”等粗獷豪邁的特征。跺足而舞是鄂倫春族舞蹈巾最基本表現(xiàn)特征,舞蹈巾的“原地跺步”、“擺手跺步”、“前走跺步”、“后退跺步”、“跺地步”都是這種跺步動作的再現(xiàn)與發(fā)展。
二、風格古樸氣勢恢宏
鄂倫春族舞蹈風格有古樸粗獷之美,以呼號為伴奏氣勢輝宏。鄂倫春族舞蹈動作較為原始,主要是以模仿狩獵生活、動物形態(tài)和嗚叫聲為主。這種沒有經(jīng)過藝術化處理的舞蹈成了古樸粗獷氣勢輝宏之美。
(一)風格古樸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舞蹈風格和特點的形成必然受到環(huán)境制約。這就是為什么不同地域環(huán)境下的舞蹈風格也是截然不同的原因所在。像我國高原地區(qū)特征:氣候干燥、人際蒼涼、植被稀少從而造就了高原舞蹈風格古樸、剛勁古樸、節(jié)奏自由、動作剛健的風格;然而江南地區(qū)氣候濕熱、植物茂盛、人口集中的自然景觀形成了舞蹈相對柔和、節(jié)奏徐緩、輕歌漫舞、動作柔美、曲凋悠長的舞蹈風格?!?/p>
鄂倫春族人的審美心理是鄂倫春族舞蹈風格特點形成的直接因素。而這種審美心理是由生態(tài)環(huán)境、生產(chǎn)方式、宗教信仰以及民族性格等因素共同造就。鄂倫春族生活在大小興安嶺地區(qū)、由于地域環(huán)境的原因處于寒溫帶,氣候急劇嚴寒,冬季漫長,夏季短暫,這樣寒冷的氣候和艱苦的條件給鄂倫春民族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漫長的狩獵生活巾,鄂倫春族一直生活在深山密林中過著風餐露宿、跋山涉水、隨時遷徙的生活。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造就了鄂倫春民族頑強不屈、果斷剛毅、樂觀向上的民族性格。另外,鄂倫春族的生活環(huán)境比較封閉,與外界際交往甚少,因此他們并沒有學會過多的掩飾自己,情感表達十分直、接喜怒哀樂溢于言表,這樣耿直的性格逐漸也成為了鄂倫春民族的性格。
由于地域環(huán)境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生產(chǎn)方式,這樣的生產(chǎn)方式造就了民族性格上的差異。性格決定了人們的情感表達,因而形成了風格迥異的民族舞蹈。民問舞蹈包含了人們對美的詮釋。鄂倫春族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生產(chǎn)方式、民族性格共同創(chuàng)造了鄂倫春人民古樸的性格。古樸的性格體現(xiàn)在舞蹈之中便形成了鄂倫春族舞蹈的古樸之美。
(二)氣勢輝宏
鄂倫春族的狩獵生活是一項既艱苫又十分危險的生產(chǎn)勞動,再生產(chǎn)T具極端落后的情況下,要獵取如鹿、犴、野豬、熊等大型動物,獵人們通過模仿動物叫聲這種方式引誘動物并進行獵取。獵人在長期的狩獵生活巾,發(fā)現(xiàn)大聲說話會驚擾到動物,后來慢慢便模擬鳥獸的嗚叫聲來傳遞訊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鄂倫春族舞蹈巾的呼號。如:哈姆、布咕、哲回、德呼、加嘿、恨伯等等。舞蹈動作以呼號為伴奏,即可以統(tǒng)一步伐又可以協(xié)調動作,具有非常強的感染力。由2/4拍組成的呼號,前一拍是重音、后一拍則是輕吐。呼號貫穿于舞蹈之巾,先慢后快頓挫有力。快速呼號時的節(jié)奏急促快速,鏗鏘有力,眾人齊呼形成了輝宏的氣勢如《魯日格爾格》、《額乎蘭德乎蘭》、《烏樂阿道》。 鄂倫春族義化是我們不可忽視的領域,鄂倫春族舞蹈是鄂倫春族人民古老文化的縮影,其巾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將鄂倫春族舞蹈置于鄂倫春族文化背景下深入的研究,剖析鄂倫春族舞蹈風格特征,對鄂倫春族舞蹈的傳承與發(fā)展起到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