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青
【摘要】當前,我國高校計算機審計實驗教學存在偏重審計軟件操作,忽視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培養(yǎng)等問題。本文提出了基于PBL教學法的計算機審計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自主運用計算機輔助完成整個審計項目的審計。在教師的引導下,不僅掌握了審計軟件的操作,更通過問題培養(yǎng)了學生的職業(yè)判斷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問題。
【關鍵詞】PBL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計算機審計
一、問題的提出
為適應審計信息化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了計算機審計這門課程。計算機審計涵蓋內容較多,按照審計對象的不同可以分為面向信息系統的信息系統審計和面向數據的計算機輔助審計,前者用于測試被審計單位的程序或系統,對審計人員的計算機水平要求較高;后者主要用于電子數據的直接測試,目前在審計實務界已經得到全面普及和推廣,我國高校一般開設的計算機審計主要是面向數據的計算機輔助審計。但是作為一門交叉的、新興課程,大多數高校所開的計算機審計課程的教學效果不甚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缺少配套數據庫。多數高校選擇用友審易、中普審計軟件等通用審計軟件進行計算機審計實驗教學,這些審計軟件是為滿足審計實業(yè)界的需要而開發(fā),可直接用于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業(yè)務。應該說,用這些軟件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直接體驗審計實務工作者,但是由于在審計實務中它有被審計單位的財務賬套等作為工作對象,能夠輔助審計人員進行審計,而拿來作為教學軟件卻由于缺乏數據而成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由于涉及到保密的問題,軟件商一般不會提供真實企業(yè)的數據給學校,即使有一些經過修改的數據,那也一般只有簡單的、一年的、最多能追溯到記賬憑證的數據,根本不能滿足學生體驗完整的審計過程的需要。二是偏重于軟件操作,而忽視了計算機審計只是輔助工具的本質。大多數教師在課堂上主要講授如何操作該審計軟件,介紹某個功能模塊的使用,而事實上對于現在的大學生來說,軟件操作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自己多點點菜單試試就能掌握,何況大多數軟件都帶有教學視頻,看看教學視頻就能知道怎么操作,根本不需要教師在臺上吆喝那么多課時。由于上述原因,導致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因數據缺乏無法完整實驗而無事可做,覺得計算機審計太過簡單,不過是操作軟件,上課實在是浪費時間,從而不能達到實驗教學的目標。因此,筆者認為,應改變現有的計算機審計實驗教學模式,將其從“計算機”拉回到“審計”的軌道上來,以掌握審計實務為主,軟件操作為輔。在現有配套數據缺乏的現實情況下,通過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將軟件的操作插入到項目審計過程中,引導學生應用審計軟件查找審計疑點,增強審計職業(yè)判斷能力。
二、改革計算機審計實驗教學模式的思路:PBL教學法
筆者認為,要解決計算機審計實驗教學中偏重軟件操作,忽視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尤其是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問題,必須改變現有課堂“教師講解軟件,學生盲目跟隨”的教學方式,要讓學生成為整個實驗過程的主宰,獨立思考,獨立分析,獨立作出職業(yè)判斷,獨立操作。教師則只發(fā)揮組織實驗、啟發(fā)思維、答疑解惑的作用。為此,筆者認為,將PBL教學法引入到計算機審計實驗教學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即基于問題的學習,最早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醫(yī)學教育,目前已成為國際上較流行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方法以問題為起點,在教學之前,先給學習者一個問題,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組成合作小組或自主對問題進行深入探究,找到問題之間的聯系,剖析問題的復雜性,并運用知識形成問題的解決方案。概括來說,PBL教學法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征:(1)在教學方法上,著重學習者的獨立自主性,以使他們具備在以后的生活和職業(yè)中繼續(xù)學習的能力。而教師的角色是資源提供者和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推動者或輔導者。他們的任務是在學習者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學習者。當學習者逐漸精通和熟練地解決問題時,老師逐漸退居幕后了。(2)以問題為中心組織教學,并把它作為學習的驅動力。PBL要求學生做積極主動的學習者,從分析問題、形成共識、驗證結論到反思概括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要主動地解決問題;并倡導組建學習組,通過小組內成員間的交流合作來解決問題。小組成員根據任務的需要和各自的能力進行分工,主動完成所承擔的任務,在此基礎上采用頭腦風暴法展開討論和比較,從而形成對問題的全面認識,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3)問題的設計要求具有情境性、真實性與開放性。PBL所圍繞的都是對學習者具有真實意義的問題,并要求他們依據一定的情境去加以理解和探究,以尋求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案,而方案可以是豐富多彩的。
三、基于PBL的計算機審計實驗教學模式設計
實施這種PBL教學法,首先按照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將整個實驗過程劃分為軟件功能介紹、初步業(yè)務活動、風險評估、控制測試、貨幣資金審計、銷售與收款循環(huán)審計、生產與存貨循環(huán)審計、采購與付款循環(huán)審計、籌資與投資循環(huán)審計、業(yè)務完成階段等十個學習模塊,每個模塊按照問題設計——情景設計——綜合評價三個步驟進行設計。其次,將學生按5-6人分組,每個小組為一個審計項目組,公共進行實驗。
1.問題設計。為促使學生思考,針對每個模塊,需要設計若干個與實驗模塊相關的問題,課前要求學生帶著問題查找相關資料,有些問題可在課堂上參與討論,并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問題的提出要體現出“理論—實踐—理論”的學習方法和思路,讓學生領悟審計的整體性和實踐性。比如在講授“初步業(yè)務活動”這個模塊時,可以設計諸如:“初步了解和評價客戶的信息來源主要有哪些?就新業(yè)務來講,哪個來源是最好的?為什么?”、“前后任審計師溝通主要包括哪些內容”、“在利用專家的工作時,審計師應當從哪些方面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等等一系列問題。
2.情景設計。每個模塊創(chuàng)設審計環(huán)境,設計模擬實驗的任務,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給每個人分配角色,組織學生在課堂上或課外進行模擬審計實驗,讓學生從實踐中體驗審計的樂趣,掌握和理解相關的知識點。創(chuàng)設情景的目的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比如,在講授“初步業(yè)務活動”模塊時時,可以設計被審計單位管理層、銀行、律師等角色,配合審計人員的工作,接受詢問等。這些角色可由各組學生交叉擔任,也可輪流擔任。情景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審計軟件缺乏被審計單位背景資料數據的問題,也可以讓學生學會活學活用理論,學會如何思考,如何判斷。
3.綜合評價。前2個環(huán)節(jié)均要求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學生付出的精力和時間多許多。從“理性人”的角度來分析,如果學生不能因此而獲得一定的“好處”(對學生來說,最大的好處是課程成績),將會失去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因此,為進一步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興趣,促使并監(jiān)督學生主動學習,筆者在每個模塊中,設計了一種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同學互評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對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利用審計軟件模擬實驗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并且這個評價的結果將作為平時成績計入到最后的課程成績中。這種綜合評價方式一方面使學生明白自己前面所付出的努力都是有“好處”的,而且是實實在在、看得見的“好處”。另一方面通過同學互評可以激發(fā)學生的競爭意識,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四、基于PBL的計算機審計實驗教學模式實施要點
這種教學模式對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組織水平要求頗高。
1.教師需精心設計教學的整個環(huán)節(jié)。首先,簡單介紹完軟件的功能模塊后,教師需對軟件所帶數據進行加工整理,整理出典型交易與事項,精心設計審計疑點和錯報。
其次,設計的問題要緊貼教學目標,并具有前瞻性。問題是學生學習的主線和師生互動的媒介,通過問題來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習技能,使學生成為獨立自主的學習者。
再次,情景模擬要簡單有趣。審計學的學習對學生來說,最無奈的是拿著理論的武器不知道怎么用,而情景模擬則可以讓學生親身去體會實務中審計職業(yè)判斷的過程。情景模擬要有趣,能夠讓學生從中體會到樂趣,這樣學生才會有興趣去模擬。此外,情景模擬也要簡單,如果設計的模擬環(huán)境太復雜,學生也會無所適從,最好能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作為教學活動的切入點,為學生創(chuàng)設逼真的問題情境,喚起學生思考的欲望,使他們能迅速進入思維發(fā)展的“最近區(qū)”,掌握學習的主動權。
最后,綜合評價要能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在設計“好處”時,要是學生普遍關注的好處,這樣學生才會在意這個評價,從而乖乖的按照教師的引導去做。此外,綜合評價要符合“三公”原則,即公平、公正、公開原則。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努力老師是看得見的,同學是看得見的。筆者在綜合評價這個環(huán)節(jié),一方面利用了學校的信息化平臺,通過創(chuàng)建“討論交流”專區(qū),對學生課外模擬的過程進行監(jiān)控,另一方面,要求每個學習小組在課堂上展示課外模擬實驗的結果,讓學生互相評價各自的實驗結果。
2.教師需精心組織整個環(huán)節(jié)。這種教學模式需要教師有較強的組織和引導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至少要擔任三種角色:一是指導者,指導學生利用審計軟件進行實驗;二是以主任會計師的身份直接參與和控制實驗過程;三是以被審計單位審計人員的身份提供審計資料,協助學生進行審計,并能在需要做出職業(yè)判斷的地方根據不同實驗小組的業(yè)務水平提供不同的審計環(huán)境和審計證據。這三重角色要求指導教師不僅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而且具有一定的審計實踐經驗和較強的分析、應變能力。因為審計實務工作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
參考文獻:
[1]戴小麗.PBL教學法初探[J].教學探索,2008(1):5-6.
[2]藍進.PBL教學法在市場營銷專業(yè)實訓中的應用[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5):56-58.
[3]陳偉,牛艷芳.國內外IT 審計教育比較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3(11):8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