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與信息技術教學相關的所有內容劃分為各項任務,使學生通過完成任務獲得成就感、培養(yǎng)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信息技術學科屬于技能類科目,理論知識比較枯燥,只有以任務驅動的形式才能讓學習者理解理論知識,提高學習興趣,達到舉一反三、解決實際問題的效果。在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作為一門不參與中考的學科,很難受到學生重視,這就需要一只無形的推手,讓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的道路上不斷前進,而推手的力量源自哪里呢?源于學生的興趣,而學生興趣不能僅靠展示計算機幾個神奇的功能和效果來調動,而要依靠一個又一個的任務。
使學生獲得成就感是培養(yǎng)學生興趣的起點,當學生完成任務時教師應給予表揚,誰學得好,誰的操作能力強教師就表揚誰,而且教師要把表揚融入到每一節(jié)課中,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過程性評價。教師只有將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才能對學生做出更加準確和客觀的評價。從這個角度來看,教師在判定學生信息技術課程成績時,不能只根據(jù)期末考試,而是應該根據(jù)以下四類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打分。
一、紀律任務
良好的紀律是學習的有力保障,像杜郎口中學那樣活躍的課堂更需要嚴苛的紀律作為支撐。微機室的電腦大多采用線型布局,即兩排電腦背靠背,共四排,教師可以因地制宜,把學生分為四組,由組長對本組成員進行紀律監(jiān)督,上課時不允許隨意吃零食、換座位、交頭接耳、更改計算機設置等。違規(guī)者視為紀律任務沒有完成,并進行相應的減分。在這一過程中,要明確紀律任務的獎懲細則,對不遵守紀律的行為進行量化,如吃零食扣一分,換座位扣兩分等。要把班委監(jiān)督的內容具體化,提高班委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能遇到事情班委都來“告老師”,退化成傳話筒,這樣老師也會手忙腳亂。對于表現(xiàn)好的組要進行整組加分,激發(fā)集體榮譽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課堂任務
在課堂教學中,想要完成教學目標,教師照本宣科、堆砌術語顯然是事倍功半的。教師只有把重難點融入到一個個鮮活的事例中,才能讓學生形成形象思維,記憶深刻。這就要求教師要把教學內容劃分成一個或多個具體的課堂任務,為每個任務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一般情況下,學生對與自身相關的情境特別感興趣。如在幻燈片設計的講解中,教師可以在課前用相機采集每位學生的“大頭照”,再把照片發(fā)送到學生機上,然后給學生布置任務,用幻燈片來制作關于自己的自我介紹。當學生在電腦上看到自己的照片時,總會特別興奮,迫不急待的要完成任務。另外,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和德育有關的任務,如在講用Excel公式法進行計算時,可讓學生計算微機室一年的電費,提高學生的節(jié)能意識,珍惜現(xiàn)有的學習資源。針對現(xiàn)在青少年吸煙日趨嚴重的情況,教師可讓學生計算,如果一名學生從十四歲開始吸煙,他一生中用于購買香煙的費用應該是多少,并教育學生要珍愛生命,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教師設定的任務量不能太大,如果大部分學生無法完成,打擊了學生的信心,這個任務就是失敗的。在檢查任務時,教師要求學生可以把完成的任務上傳到教師機,由教師逐個檢查給分,也可以由課代表和組長在明確檢查要點之后,協(xié)助教師當堂檢查。
三、考核任務
如果說課堂任務是小任務的話,那么考核任務就是比較大的綜合性任務。教師在設計考核任務時要注重知識點的銜接,如用Excel做班級學生期末考試成績分析,求出每位學生的總分、平均分、名次,再求出每一科的平均分、優(yōu)秀率、及格率等。教師要注意要求學生搭配使用不同信息處理工具,如先用Photoshop處理圖片,再Word里實現(xiàn)圖文混排,制作電子報刊。在此環(huán)節(jié)中,重點考查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較復雜問題的能力,看學生是不是能夠真正學以致用,形成技能,從而把技能學科的優(yōu)勢突顯出來。此外,教師要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思考、搜集資料、探討和交流,使班級形成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
四、競賽任務
為了落實素質教育,使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學校應注重開展各學科的興趣班,而競賽獲獎情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小興趣班質量的好壞。為了鼓勵學生在興趣上投入更多的精力、突出特長,教師應把競賽成績也計入學生每學期的信息技術成績。在競賽的選擇上,要以省級、市級舉辦的電腦制作活動為主,但不可另立名目,加重學生負擔。有特長的學生可以從競賽中得到肯定和認可,增強信心,激發(fā)學習興趣,從而吸引更多的學生一展所長,強化信息技術能力,使學科進入到長足發(fā)展的良性循環(huán)軌跡中。
總之,在信息技術的學習過程當中,紀律是保證,課堂是基礎,考核是檢測,競賽是提高。我們要把和信息技術學科相關的方方面面都轉化成任務,依據(jù)校情、學情,合理分配各項任務在信息技術成績中所占分數(shù)的比重。我相信在這雙無形推手的作用下,學生一定能獲得技能,創(chuàng)新思維,在快樂中學習、成長。
個人簡介:高喆(1978— ),女,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信息技術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