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麗星
英語課程標準要求小學英語教學應以活動教學為主要形式,以培養(yǎng)學生聽與說的技能為主要內(nèi)容,以激發(fā)學生興趣和培養(yǎng)語感為主要目標,讓學生學會用語言做事和表達思想,使學生在聽、說、玩、演等活動中學習并運用英語知識,體會在“玩中學,做中學,用中學”的樂趣。那么,如何重視活動實效,打造精彩的英語課堂呢?
一、重視活動的目的性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首先要考慮活動的目的性,從課堂活動的整體規(guī)劃,到各環(huán)節(jié)的具體設計,乃至細節(jié)的安排,教師都應予以充分地考慮,使所設計的每一項活動以及其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具有明確的目的。如果教師設計的活動與落實本課、本單元的教學任務無關(guān)或關(guān)系不大,這一活動便缺乏明確的教學目的,純粹是“為活動而活動”,活動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
如四年級上冊Unit 3 第一課時的教學內(nèi)容是六個表示服飾的單詞:jacket,sweater,shirt,T-shirt,dress和skirt。有教師在教學了這些單詞后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給每個四人小組一個玩具娃娃和一袋娃娃服飾,要求小組成員以最快的速度“為洋娃娃配衣”。學生興奮地給這些玩具娃娃穿衣,雖然在活動中也有討論,但不少學生卻是在用中文討論。
在上述案例中,授課教師在設計活動時沒有圍繞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為洋娃娃配衣”的活動只是讓學生鍛煉了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其語言運用能力并沒有得到訓練。其實,教師應圍繞本節(jié)課的難點——掌握本節(jié)課所學六個單詞的拼寫以及運用句型“I like the white shirt with the blue skirt/…”來設計這個活動。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四組,并為每組在黑板上畫一個洋娃娃,然后,教師逐個展示讓學生搭配的洋娃娃服飾,在視覺上給他們一個接一個的新鮮感和驚喜,以此吸引學生的興趣,并提問學生“Whats this in English? How do you spell it? ”對正確拼讀出單詞的小組獎勵一件洋娃娃服飾,并將其貼在黑板上代表相應組的洋娃娃下方。
二、重視活動的高效性
教師在設計課堂活動時,除了考慮活動的目的性、層次性、趣味性外,還應充分考慮活動操練的高效性。
如三年級下冊Unit 3 Lets learn(B),該課時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能聽、說、認讀并運用表示數(shù)字11-15的英語單詞。上課伊始,授課教師先用歡快而富有表現(xiàn)力的歌曲Ten Little Candles Dance進行熱身,用課件里的蠟燭引出表示數(shù)字11的單詞eleven,然后用“數(shù)字接龍”游戲引出單詞twelve,再用“猜數(shù)字”游戲引出單詞thirteen,fourteen,fifteen。但在后面的鞏固環(huán)節(jié)中,授課教師竟用了2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玩“托球數(shù)數(shù)”的游戲。雖然課堂氣氛相當活躍,但效率卻很低,到最終也未能完成本課時的認讀目標。
又如:在教學句型“Do you like this…?”時,授課教師在復習了單詞和引入新句型“Do you like this …?Do you like that…? Yes, I do. No, I dont.”后,設計了“擊鼓傳花”的游戲:鼓聲一停,接到花的學生起立。此時,多媒體屏幕上呈現(xiàn)一近一遠兩個物體。教師指著其中一個物體,其他學生集體提問接到花的學生“Do you like this …?Do you like that…?”持花的學生回答“Yes,I do. No,I dont.”該活動用時約3分鐘。在授課教師的引導下,全班學生操練了主題句型800次左右,接到花的10位學生操練答句共20次。該活動設計目的明確,緊緊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并讓全班學生操練了本課的重點句型,學生的參與面廣,操練量大,并具有較高的操練質(zhì)量。因此,該活動具有高效性。
三、重視活動的合理性
教師應根據(jù)教學要求,圍繞教材內(nèi)容,設計科學、合理、有趣的教學活動,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片面追求課堂的熱鬧,設計的活動忽視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使得活動偏離了教學內(nèi)容,失去了活動的意義。
如三年級下冊Unit 2 Lets learn(A),在學習了表示家庭成員的六個單詞后,該教師拿出了一疊漂亮的青蛙頭飾,讓學生扮演青蛙一家,操練句型“Hello! Im Father/Mother/ Grandfather/Grandmother Frog.”由于大小青蛙、雌雄青蛙的長相相似,學生根本無從分辨哪個頭飾是Father Frog,哪個頭飾是Mother Frog,哪個又是Grandfather Frog,所以任由授課教師擺布,該教師說一句,上臺的學生鸚鵡學舌般地模仿一句,致使該活動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在該案例中,因為青蛙家族長相相似的特點,使學生無法識別青蛙頭飾中的Father、Mother、Grandfather、Grandmother,導致學生不能順利完成任務。這樣的活動不僅沒有發(fā)揮促進學生英語學習的作用,反而給學生的學習造成了不必要的負擔。如果授課教師能從該課教學內(nèi)容的實際出發(fā),合理地引入學生喜聞樂見的“大頭兒子”或“櫻桃小丸子”一家人,讓學生扮演并操練句型,就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體味成功,從而收到較好的活動效果。
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始終要把活動的有效性放在第一位,而不應一味地追求活動的“新、奇、多”。教師要充分考慮活動設計的目的性、合理性,操練的高效性、層次性,恰當?shù)匕盐栈顒拥墓?jié)奏和頻率,并注重活動的趣味性與多變性,實現(xiàn)課堂活動價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