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杰
一、利用導語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
我先問:“同學們,今天3月12號,正好是植樹節(jié),大家想不想植樹?”
學生異口同聲:“想!”
我說:“作家傅雷說‘一個人如果隨時隨地點點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訴人家,無形中就是替國家播種、墾植?!?/p>
學生頓時熱情高漲,表示課堂上一定會大膽地說出自己的觀點。
二、品讀片段,小組合作探討病因及處方。
要求每個成員不但要發(fā)言,而且有新意,有見地,努力做到看問題切中肯綮,不做不著邊際的泛泛之談。
另外,小組內要自選一名代表,在討論過程中記錄小組內的討論意見并進行整理,為起立發(fā)言做好充分準備。
小組討論,讓平時熟悉的同學在一起各抒己見,在各種思想的交鋒中,容易激發(fā)學生自主思維的熱情和靈活性。
三、全班交流,小組間互評互補,互相答疑。
全班交流這個環(huán)節(jié)實際上是將小組討論升級為全班大討論,將小組討論的成果進行展示匯總,而對于產(chǎn)生的問題進行再次討論解決。由這堂課交流的結果看,學生評價分析問題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潛力是無限的,而且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闡述觀點所運用的語言既條理又確切。例如,在交流學案中“事例運用方面應注意什么”時,經(jīng)過三個小組的展示交流,最后同學們一致認為:一要注意敘述事例時語言要精煉,要有側重點;二要注意敘后有分析,不能簡單的“材料+觀點”;三要注意分析時必須緊扣觀點,深入說理。就在大家剛總結完畢之時,一位同學站起來說:“我心里很清楚要緊扣觀點分析說理,可我總感覺一到分析時就無話可說?!边@時另外一位同學起來發(fā)言:“我認為如果遇到這種問題的同學,在分析說理時不妨有意識地運用一下那幾種常見的例證分析法,如歸納分析法、反向假設法、因果分析法等等,這樣你既有話說,又可以把道理講清楚。”一個長期困擾一部分同學的難題就在這種交流中迎刃而解了。
四、修改問題片段,當堂鞏固運用。
“修改”是本次作文講評課的主體部分,我將點評片段2中的三個片段的修改任務分配給各小組。同時告知學生修改之后要進行佳作推薦展示,展示之后,小組間要進行循環(huán)點評。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還鍛煉了學生的聽說能力,一舉兩得。在展示優(yōu)秀片段的過程中,3組修改的第三個片段出現(xiàn)了問題,原片段本來是要論證觀點“只要追求過了,即使輸了,人生也無悔”。而推薦的修改后的片段卻以“我認為屈原放棄了自己的生命,他對不起自己的人生,他是失敗的”作結。這很顯然是背離了材料,背離了話題,而起來評價的同學有的極力贊成,有的極力反對,雙方爭論不休。于是課堂又由修改生成了新的問題:同一件事,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分析可以挖掘出不同的內涵,得出不同的見解和看法。在運用此種事例時,如何才能選準角度證明觀點呢?這一問題的生成不僅豐富了課堂內容,而且使學生對議論文寫作探究又提升了一個層次,整個課堂因此變得更加靈動有活力。
五、教師相機點撥,答疑解惑。
學案中所涉及的問題,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方式絕大部分都能解決,但偶爾也會出現(xiàn)思維偏差、分析問題方向偏離的情況,就像上面對屈原事例的修改便屬于這種情況。為了避免課堂處于失控狀態(tài),把握好課堂節(jié)奏,我及時制止了學生間的爭論,在肯定學生懂得珍惜生命的同時,談了我的觀點,并展示了我自己的修改成果。學生在聽完我的點撥和修改后豁然開朗,最終得出這樣的結論:評價歷史人物應該客觀公正,分析運用事例材料時要首先找準材料與論點德吻合點,進而通過合理想象和擴充來強化和突出這個吻合點,從而有力證明觀點。
六、針對目標進行遷移訓練,檢測講評效果。
本節(jié)課的主要目標就是學會綜合運用例證分析法,所以在學案中我給同學們出示了與“勇敢的魚”相似的一則材料,要求學生用十分鐘的時間提取信息,自選角度確定立意,綜合運用幾種例證分析法寫一段議論性的語段。從學生當堂展示的寫作成果看,在上次議論文寫作中存在的立意不當、有事不會析理的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本節(jié)課的講評目標也成功達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