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進林
【摘 ?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進行,國家對教材內容和知識的呈現形式方面做出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這就對傳統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挑戰(zhàn),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想適應新的教材知識,就必須對教學方法做出改變,使之更加符合教學現狀。
【關鍵詞】初中數學 ?教學方法 ?探究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2.061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各種科技與文化研究成果不斷涌現。而學校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技能并了解最新的知識成果,從而培養(yǎng)出適合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高素質人才,因此為了適應時代的發(fā)展,保證學生可以獲得相對新鮮的知識,國家到了一定時期都會對學校教育進行改革,具體表現為,對教材內容進行舊知識的部分性刪減和新知識的添加;并結合新教材對教師的教學方法進行引導性的改革,最終促使教材內容和教師的教學方法更加貼合時代的特點。
小學生所學習的知識基本處于入門級別,因此不論是教材內容還是教師的教學方法可變性都較小,因此新課程改革的主要陣地就集中在初高中教育階段,這就需要初高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與時俱進,及時適應新的教材和教學方法,并根據自己所教授班級的實際教學狀況對新教學方法作出相應的變通和改進,從而保證教學效果的穩(wěn)定性。作為一名初中數學教師,本文中我主要從初中數學的教學角度來對新課改背景下分層次教學、合作探究式學習、實踐式教學這三種新式教學方法在具體教學中的應用做出幾點探究。
一、分層教學
分層次教學就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將學生劃分成幾個群體,并根據不同群體的學生的學習特點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從而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的知識水平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我國現階段的教學現狀使得我國初中階段的分層次教學主要表現為單科的班內分層次教學模式。
首先,對于數學教學來說,教師在新學期一開始就要通過摸底考試,利用一星期的數學課收集學生數學學習方面的資料,甚至是利用課余時間和學生進行面對面的對話等方式,對學生的數學水平進行全面的了解,從學生的天賦、知識基礎、學習能力等方面對學生的素質進行總體性的調查和考量,最終將學生按照以基礎為主,兼顧能力的標準劃分出層次,從而保證學生層次劃分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其次,分層次教學的過程中不能放棄每一個學生。教師的教學職責就是培養(yǎng)學生,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保持平等的心態(tài),公平的對待每一位學生,就數學教學來說,其學科特點決定了學生的學習難度較高,教學調查顯示,在初中階段最容易拉開差距的科目就是數學,而我們在對學生分層次過程中最重要的依據就是數學成績,這就導致不少教師對于數學基礎薄弱,成績較差的“后進生”群體產生不自覺地忽視心理,進而導致這一部分學生的數學成績越來越差,最終導致班級兩極分化嚴重的現象產生。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放棄每一位學生,尤其是學習基礎較為薄弱的“后進生”,教師更要給予足夠的重視,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潛能,從而補齊班級教學中的這塊“短板”,促進班級整體數學水平的提高。
再次,分層次教學要貫穿教學工作的始終。就以數學教學來說,教師的分層次教學要從備課階段一直延續(xù)到課后檢測階段。在備課階段,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數學知識掌握水平,在備課本上呈現難、中、易等三個層次的例題,這樣既保證數學基礎最薄弱的學生也能夠在課堂聽講的時候獲得知識,還可以通過難度較大的題目來對基礎相對較好的學生進行拔高性訓練;在上課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知識掌握情況進行提問,對于當堂知識掌握較好的學生要提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從而激發(fā)這部分學生的好勝心,促使其始終保持認真聽課的狀態(tài),而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教師在課堂互動中主要要圍繞基礎問題進行提問,這樣可以保證學生回答正確的幾率,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課后作業(yè)布置方面也要做到分層次,從而保證不容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利用課后作業(yè)鞏固當天所學知識,又可以不在數學這一門學科上浪費太多不必要的時間和精力。
二、合作探究式教學
合作探究式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的實際運用主要表現為,以學生為主體,組成學習小組的形式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自由式討論,自覺地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這種教學方式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非常獨特的作用。數學是一門探究性非常強的科目,數學的學習過程就是不斷解決問題,探索答案的過程,因此對于數學教師來說,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要用以合作探究式教學為主要教學手段。
首先,利用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作為數學教師,我們每一節(jié)課所教授的內容都是圍繞一個具體的知識點展開的,因此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根據這一節(jié)課的中心知識點設置問題,同時,設置問題是要把握好問題的難度,過于簡單會讓學生沒有探索的欲望,而難度過大的問題則會浪費學生的時間,打擊學生的求知欲。如我在講授一元二次方程的時候,會結合例題將基本思維方法和解題步驟教給學生,如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等,然后針對每一種解題方法各出一道題目,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探索出解題步驟和答案,最終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到黑板上寫出答案,最后由我進行批閱,針對學生在解題中出現的問題以及注意事項進行補充性的講解。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
其次,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力。數學是一門邏輯性非常強的科目,教材內容中包含著眾多的公式和定理,教師可以運用合作探究式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問題自己推導出公式和定理,以有理數的乘法這一部分的知識點為例,教師可以直接在黑板上列出例題讓學生進行自主推導運算法則,如列出9X9=81和7X9=63,(-6)X(-8)=48和(-5)X(-8)=40,(-7)X3=-21和(-4)X9=-36這三組題目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其中的規(guī)律,學生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會發(fā)現其中的規(guī)律,自主總結出有理數乘法的運算法則之一就是兩數相乘,同號為正,異號為負。這種方法可有效地鍛煉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對于教師來說,教學方法上的創(chuàng)新是永不停歇的,上文中我僅僅講述了伴隨著新課程改革而出現的兩種具體的新型教學方法,相信其他數學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也會利用自身的教學經驗結合自己所教授班級的具體情況進行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和改革,希望在我們共同的努力下,關于數學方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會更加豐富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