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萍
摘 要:本文針對現階段技工類學校中液壓技術課程的教學現狀和該課程的重要性進行探索和分析,并對液壓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提出幾點創(chuàng)新思路和建議。
關鍵詞:液壓技術 創(chuàng)新 液壓元件 多媒體教學 一體化教學模式
液壓技術是技工類院校中機械加工、工程機械,汽修專業(yè)等方面不可或缺的專業(yè)基礎課,自從18世紀末第一臺水壓機的誕生開始,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液壓技術現已廣泛地運用于數字控制系統、工程機械、流水作業(yè)等各個領域。隨著科技與經濟地飛速發(fā)展,液壓技術也不再是獨立技術,逐步發(fā)展成為與電、氣、數控等一體的綜合性學科。相關專業(yè)開設本課程也就十分必要了?,F本人從以下幾方面對液壓技術課在技工類學校相關專業(yè)的某些問題進行分析。
一、現階段技校學生的學習現狀
第一,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學習目的不明確,厭學情緒較嚴重,對所學的知識不感興趣,趴桌子睡覺、上課玩手機、聊天等現象時常會發(fā)生。學生入校時的學習成績普遍較低,使老師不好掌控教學進度。
第二,傳統教學方式中理論老師一般起主導作用,學生被動接受,上午前兩節(jié)課學生還能勉強坐住,后兩節(jié)課趴桌子打瞌睡、玩手機等現象就逐漸出現,課堂上就很難保持良好的教學秩序,教學效果就會有所下降。
第三,液壓技術課如果一味地只在課堂上講解,效果會很不理想。液壓課內容雜、原件多、概念長、計算量龐大、工作原理很抽象,如果只是單純地按照教材講解,學生很難聽懂,學習效果不會理想。以前液壓課基本上是前半學期講理論,后半學期在實驗室作實踐環(huán)節(jié),教學效果一般,僅有近1/3的同學能及時完成實驗任務,其他的學生在多次輔導、催促下才能完成部分任務,實習成績差距很大。
二、解決問題的思路
針對以上液壓技術課上出現的問題,本人嘗試如下的創(chuàng)新辦法
1.采用一體化教學模式
授課時主要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帶領學生復習上一節(jié)課的重點知識,并導入新內容,對新課程的重點部分進行簡單的概述,然后布置學習任務,要求同學們分組討論并通過查閱資料完成各項學習任務,再通過學生間的互評和老師的點評來掌握該章節(jié)的知識點。 具體可以課上將班內同學分為三四個學習小組,每組選一名組長負責組內同學的任務分配,督促組內成員分析、討論、查資料、總結等工作,每個小組以競賽的形式完成各項學習任務。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 ,如果有不積極討論的同學就讓他當競賽的評委,任務是:通過認真查資料來判斷各學習小組討論出的方案是否可行,并解說原因,從而激發(fā)他的好奇心,讓他嘗試自己通過查資料、想辦法來解惑。最終達到全員參與,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
2.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
采用白板教學模式,通過網絡下載一些有關的液壓視頻和圖片,再加上Flash小動畫制作而成的PPT課件,使學生對比較抽象的液壓元件、難以理解的工作原理有個直觀的了解,能清楚地看到原件的內部結構、工作過程,在改變液壓系統的控制元件時,方便觀察流動方向、壓力、運動速度的變化規(guī)律。
3.合理運用液壓系統仿真軟件
將同學們分組討論后設計好的液壓回路在仿真軟件上進行模擬連接,通過嘗試不同的連接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4.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講到液壓元件時可以讓學生用卡紙繪制成元件簡圖,裁剪成一個個元件圖,最后在黑板上連接成不同的液壓回路,讓每個學習小組選代表上臺闡述該組的設計思路,其他同學可以進行補充。這個環(huán)節(jié)既可以使同學們回顧了以前學的機械制圖相關知識,也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起到了激發(fā)他們學習興趣的目的。
5.直觀了解元件的構成和工作環(huán)境
針對結構簡單的齒輪泵、葉片泵等動力元件可以進行拆卸、清洗、組裝,使學生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動手能力,更直觀了解元件的構成和工作環(huán)境。要求學生在液壓實訓室能夠獨立完成簡單的控制回路。
6.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增減
由于技校同學普遍理論成績不太好,他們更擅長于實踐。教材中過于復雜的計算部分和工作原理對他們以后工作的影響不大,本人在教學中有所刪減,而對于該專業(yè)有很大影響的相關知識就增加課時量,重點分析講解,使學生能較好地掌握該知識點。
三、小結
筆者通過一系列的教學嘗試,課堂上學生減少了趴桌子、看小說、玩手機等不良現象。這也督促教育工作者不斷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具有先進的教學理念,采用與時俱進的教學手段,從而達到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動手動腦并行,真正培養(yǎng)出能快速適應社會需求的實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胡海清、王燁主.氣壓與液壓傳動控制技術基本常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毛祖格.液壓技術[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