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金燕
摘 要:語文教學中,要把朗讀貫穿于實踐,以讀為本是語文課堂的精髓。語文課堂教學中,重視朗讀,不僅是一種教學手段,而且也是一種切實而有效的教學方法,它能夠為語文教學注入新鮮血液,讓語文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
關鍵詞:朗讀;語文;課堂教學
一、尊重個性,輕松朗讀
首先,在朗讀過程中,不能以一種模式來要求學生,要根據(jù)學生的意愿,或指名讀,或自由讀,或同桌互讀,或小組朗讀,或集體齊讀,喜歡哪句讀哪句,喜歡哪段讀哪段;其次,讀完以后要集體評議,對讀得好的學生加以肯定和鼓勵,對讀錯的字音要及時糾正,對語言的輕重、感情的色彩強弱要加以指導,或低沉婉轉或昂揚奔放,或唱吟做勢,或以聲傳情。充分發(fā)揮教與學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明確目標,指導朗讀
在朗讀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提出不同的目標,也就是朗讀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如,為讀準字音、初知內容,一讀課文為解決某一疑問,二讀課文為尋求課文的主要內容和歸納中心再讀課文,這樣才能讓學生通過朗讀去認識文章中的人物,了解文章中的事物,體會作者喜怒哀樂的思想感情,加深對語文內容的理解。
三、采用“導疑—討論—釋疑”的方法,讀中理解,讀中感悟
“學貴有疑,于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币蓡柺撬季S動力和發(fā)現(xiàn)鑰匙。學生在學習中有疑問,說明他們在積極的思考。
例如,我在教學《要下雨了》時,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然后說說他們想知道什么。有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讀了課文我想知道誰在喊要下雨了,它怎么知道要下雨了?”這時,我沒有直接回答學生的提問,而是告訴他們答案就在課文中。學生讀讀課文先解決第一個問題后,再啟發(fā)興趣:“第二個問題,自讀語文第一自然段即可解讀,有什么困難請告訴老師和同學?!庇谑牵瑢W生又提出這樣的問題:“天氣很悶的‘悶是什么意思?”“小白兔為什么要割草?”還有一個學生更有趣地提出:“兔子會伸腰嗎?”我又讓學生讀第一段,分組討論,選代表匯報,學生回答:“悶是氣壓低,人感到不好受?!薄耙驗樾“淄孟矚g吃草,所以要割草。”第三個問題難一些,可以直接告訴學生,伸腰是人的動作,兔子會伸腰,是作者把兔子當作人來寫的,并且請一個學生上前做一做這個動作,從而解決了第三個問題。實踐表明:學生通過朗讀課文,自己提出和通過討論解決一個問題,比老師講十個、百個更容易記憶。在教學中做到以讀為本,在讀中感悟,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會充滿著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李強.談朗讀教學[J].科學大眾,2007(05).
編輯 鄭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