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明,崔海鷹
(中國孔子研究院,山東曲阜273100)
《孔子家語·執(zhí)轡》篇與《周禮》可靠性問題
楊朝明,崔海鷹
(中國孔子研究院,山東曲阜273100)
《孔子家語》和《周禮》是中國文化中的兩部重要元典。但在疑古思潮盛行時期,這兩部典籍的作者、成書乃至真?zhèn)螁栴}都引起過極大爭議。近年來,隨著新出土文獻的參照,《孔子家語》的真實性與文獻價值越來越為學界所重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家語》中的不少材料,往往會提示其他古文獻的真?zhèn)?、成書年代等信息。其中《?zhí)轡》一篇,就透露出關(guān)于《周禮》成書年代及可靠性的重要信息。該篇以執(zhí)轡駕車作譬喻,形象地闡述了孔子德主刑輔思想。特別是關(guān)于“古之御天下者,以六官總治”的論述,更與《周禮》六官的設置密切相應,可以視為孔子對后者的總結(jié)、闡釋。由此可以推證,《周禮》具有極高的可靠性,其成書一定遠在孔子之前,極有可能為周公所作。
孔子家語;執(zhí)轡;周禮;成書年代
在中國文化的典籍之中,無論《孔子家語》還是《周禮》,在關(guān)于所謂作者與成書年代問題上,都曾具有極大爭議。即使在疑古思潮盛行時期,除了少數(shù)極端的疑古論者,學術(shù)界大多還是隱約看到了它們的價值。但是,其價值究有幾何,卻未必符合實際。
宋代以來,《孔子家語》一書曾長期被疑為王肅偽作,甚至被認為是“贗之中又有贋焉”①顧頡剛先生語。見《孔子研究講義按語》,《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7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稍后,雖有學者對王肅偽造說提出質(zhì)疑,然而,以疑辨風氣所趨,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響應。近幾十年來,隨著學術(shù)風氣的轉(zhuǎn)向,特別是相關(guān)出土簡帛陸續(xù)問世,人們由此重新認識《孔子家語》問題。而今,許許多多的學者都深感《孔子家語》的價值實在不容低估。
《孔子家語》是關(guān)于孔子言行、思想的珍貴文獻,也包含諸多關(guān)于古籍成書問題的重要信息,其中《執(zhí)轡》篇就透露了關(guān)于《周禮》成書年代的極其重要信息,值得引起學界足夠的注意!
一
《執(zhí)轡》篇的前半部分是記孔門弟子閔子騫向孔子問政時,孔子關(guān)于治國主張的論述。在該篇中,孔子十分強調(diào)“德法”,也就是強調(diào)德治。這些認識,與其他資料中所顯示的孔子治國思想是完全合拍的。
在《執(zhí)轡》篇中,孔子開門見山地提出為政治國應當“以德以法”,認為“德法者,御民之具”,即把“德法”看作治國的根本。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法”是“禮法”之“法”,有法則、法度、規(guī)章之義,與今天所說的“法制”之“法”有所區(qū)別,故孔子將“德法”與“刑辟”對舉。
孔子是典型的德治論者,而《執(zhí)轡》篇所反映的同樣如此。他把治國形象地比喻為駕車,而把德法看作統(tǒng)御人民的工具:“夫德法者,御民之具,猶御馬之有銜勒也。君者,人也;吏者,轡也;刑者,策也。夫人君之政,執(zhí)其轡策而已?!苯又?,又結(jié)合對“古之為政”的論述,具體闡述了他對德、法關(guān)系的認識,其犖犖大端有:
首先,治國者不可不有“德法”與“刑罰”。
在《執(zhí)轡》中,孔子以“轡”喻吏,以“策”喻刑,指出作為君主,應只不過是“執(zhí)其轡策而已”;古代的天子即是如此,他們以內(nèi)史為左右手,以德法為銜勒,以萬民為馬,從而執(zhí)其轡策“御天下數(shù)百年而不失”。在此,孔子雖沒有特別強調(diào)刑罰,但也沒有忽視、放棄刑罰。在他看來,“善御馬者”的前提之一就是“齊轡策”,策即是刑,因此刑罰不可不有。當然,只是作為德法的補充而出現(xiàn)?!都艺Z·刑政》篇記載孔子說:“大上以德教民,而以禮齊之。其次以政焉導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プ?,導之弗從,傷義以敗俗,于是乎用刑矣?!北砻餍塘P之用乃以德法為前提,只能施用于愚頑不化、不守法度的人。
第二,盛德薄刑而天下治。
在孔子看來,“善御馬者”,應將重點放在“均馬力,和馬心”上面,這樣才有可能收到“口無聲而馬應轡,策不舉而極千里”的功效。與之相應,善御民者應將重點放在德法上面,他指出:“善御民,壹其德法,正其百官,以均齊民力,和安民心,故令不再而民順從,刑不用而天下治?!?/p>
孔子重視德治,倡導以禮為國,主張先禮后刑,盛禮薄刑,在其他文獻中也有反映?!犊讌沧印ば陶摗酚浭隹鬃拥茏尤接合蚶蠋熣埥坦沤瘛靶探獭钡牟顒e,孔子回答說:“古之刑省,今之刑繁。其為教,古有禮然后有刑,是以刑省;今無禮以教而齊之以刑,刑是以繁?!痹谒磥恚瑢γ癖娺M行教化,統(tǒng)治者首先應當為政以禮。為政以禮就是崇德,就是建立德行,以德待民。凡是安人、安國、安天下,都應當首先修己,這樣才能使臣以禮,使民以時。統(tǒng)治者以“德”訓民,上行下效,作奸犯科的人就會大量減少。如果民眾不明禮儀,是非不分,而上層管理者卻只靠強力壓制,結(jié)果只會徒增刑罰,卻無益于治國安邦。
這一點,與《論語·為政》篇所記“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思想內(nèi)涵完全一致。
第三,治國而無德法則民無修。
孔子認為,治國者不可丟棄德法而專用刑罰,這樣,就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執(zhí)轡》篇記孔子的話說:“不能御民者,棄其德法,專用刑辟,譬猶御馬,棄其銜勒而專用棰策,其不制也可必矣。夫無銜勒而用棰策,馬必傷,車必敗;無德法而用刑,民必流,國必亡。治國而無德法,則民無修。民無修,則迷惑失道。”闡述的可謂既形象又富有歷史的邏輯性。
《孔叢子·刑論》的記述也可以與之印證。《尚書·康誥》中有“茲殷罰有倫”之語,有弟子向孔子請教此言何指,回答是“不失其理之謂也”。在孔子看來,為政治國應當法令一致,刑獄適當,不可隨意處置。一個好的執(zhí)法者應當慎重對待刑獄,盡量廣施教化,注意防止犯罪,使人們遠離刑獄,從根本上杜絕刑獄。因而孔子又說:“古之知法者能遠獄,今之知法者不失有罪。不失有罪,其于恕寡矣;能遠于獄,其于防深矣。寡恕近乎濫,防深治乎本?!稌吩?‘維敬五刑,以成三德?!跃葱趟詾榈乱?。”與《執(zhí)轡》篇所記顯然是相應、一致的。
此外,《孔子家語·執(zhí)轡》篇的內(nèi)容、思想還與諸多孔子、儒學文獻皆存在密切關(guān)系。①詳見楊朝明:《〈孔子家語·執(zhí)轡〉篇與孔子的治國思想》,載《儒家文獻與早期儒學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版。概而言之,該篇所揭示的孔子德法為治的思想,與其整體的治國思想完全相應、一致,無疑應是一篇重要、可靠的孔子儒學文獻。
二
在以上論述中,本文征引了《孔叢子》的部分材料。然而,在一些傳統(tǒng)觀點中,《孔叢子》亦為偽書,果如是,此處就有“以偽證偽”之嫌,因此,尚有必要一提此書的可靠性問題。
該書二十一篇,舊題孔鮒撰,記述了孔氏家族從孔子到孔鮒數(shù)代人物的言行。由于《漢志》不著其書,加之書中有明顯的舛誤,故宋代以來不少人不信其真,近人更多認定其書為漢魏時期的王肅所偽造。其實,問題絕不如此簡單。該書涉及孔氏家族人物前后九代,歷時二三百年,宋人宋咸在《注孔叢子序》中談到了他對《孔叢子》成書問題的看法,他認為該書是孔子之孫孔鮒在秦末所撰,其名曰《孔叢子》,是因為“言有善而叢聚之也”。至于后面的《連叢子》上、下篇,則是漢武帝時期的太常孔臧以其所為賦與書結(jié)集而附益的結(jié)果。
黃懷信先生曾對《孔叢子》進行專門研究,也發(fā)現(xiàn)該書是所謂“偽書”的說法并不可靠,進而認為其中所記孔子、子思、子高的部分均有原始材料,其文字基本上是采集舊材料或據(jù)舊材料加工而成,子順以下的材料則基本上屬于直接編撰。[1]事實上,將該書的每一部分與相關(guān)資料認真比較研究,應該承認這種觀點是正確的。
在傳統(tǒng)的疑辨古書過程中,由于古代學術(shù)、文獻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對古書真?zhèn)?、可靠性的判定往往呈現(xiàn)“一偽俱偽”,最終導致近乎無書可讀的局面。由此反過來講,如果一種傳統(tǒng)的“偽書”被證實為真,也應反證與其密切相連的其它文獻絕非斷然的偽作,至少為其真實、可靠性提供一種正面的參照。
《孔叢子》與《孔子家語》即是如此,《孔子家語》與《周禮》也應是如此。在《家語·執(zhí)轡》篇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有關(guān)古代“以六官總治”的論述,這一部分論述與《周禮》相應,既是本篇撰作時間方面的一個重要信息,也是《周禮》成書年代的重要參照,其文獻價值自不待言。
在這段文字中,孔子同樣將治國與駕車作比,稱古代御天下的天子與三公一起,“以內(nèi)史為左右手,以六官為轡”,從而注重德法,考課官吏,治理國家。這里的記載與前面的部分是相應的。
孔子所說的“六官”即是《周禮》中的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將《周禮》六官以及太宰一職的職掌與孔子的論述相對應的部分一一對照,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周禮》原稱《周官》,是關(guān)于周代官制、典志、禮法的最重要文獻,包含著中國古代文明,尤其是周代禮樂文明的大量核心信息。
關(guān)于《周禮》的真?zhèn)渭俺蓵甏鷨栴},學術(shù)界的看法存在重大分歧。其中原委,賈公彥《序周禮廢興》指出:
《周官》,孝武之時始出,秘而不傳?!吨芏Y》后出者,以其始皇特惡之故也。是以《馬融傳》云:“秦自孝公已下,用商君之法,其政酷烈,與《周官》相反。故始皇禁挾書,特疾惡,欲絕滅之,搜求焚燒之獨悉,是以隱藏百年。孝武帝始除挾書之律,開獻書之路,既出於山巖屋壁,復入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見焉。至孝成皇帝,達才通人劉向、子歆,校理秘書,始得列序,著于錄略。然亡其《冬官》一篇,以《考工記》足之。時眾儒并出共排,以為非是。唯歆獨識,其年尚幼,務在廣覽博觀,又多銳精于《春秋》。末年,乃知其周公致太平之跡,跡具在斯。①[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jīng)注疏》第3冊,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2007年版,第7頁。
據(jù)學者歸納,《周禮》成書有為周公手作說、作于西周說、作于春秋說、作于戰(zhàn)國說、作于周秦之際說、劉歆偽造說等。近來,又有學者論證《周禮》成書于西漢初年。[2]需要指出的是,大致而言,關(guān)于《周禮》成書于春秋以后的諸多觀點實際是與“偽書”說相應的。
應當看到,《周禮》“偽書”說的形成,極為復雜,既源于其現(xiàn)世較晚,未有著錄,又與宋代以降疑經(jīng)之風、近代以來疑古辨?zhèn)嗡汲泵芮邢嚓P(guān),甚至還與北周、北宋時期的政治實踐存在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然而盡管如此,《周禮》的文獻價值卻又著實難以否定。楊向奎先生曾說:“《周禮》今文家視為偽書,乃不足道者;康有為出,此說大盛;疑古派出,《周禮》遂無人齒及。實則此乃冤案,冤案不解,將使中國失去一資料豐富的文化寶庫。”[3](P285)李學勤先生更明確指出:“實際上,凡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學者,盡管對《周禮》如何詬病,他們的作品總是在不同程度上引據(jù)《周禮》,罕有例外?!保?](P361)這種悖論的背后,其實就是《周禮》真實存在、不容忽視的文獻價值。
從以上列表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子所說的六官管理之法正是以《周禮》六官系統(tǒng)為依據(jù)的。其間雖然沒有明確提到《周禮》一書的名字,但《周禮》、周官的格局、規(guī)模已經(jīng)隱然呼之欲出。因此,如果《孔子家語·執(zhí)轡》篇的材料沒有問題,那就可以說明,《周禮》材料、成書應當遠在孔子之前。特別是,《執(zhí)轡》篇所述的“以六官總治”,據(jù)孔子稱乃是“古之御天下”的情形??鬃由诖呵锬┠?,實際屬于東周中前期,則孔子所謂“古”,至晚亦屬于西周時期的情形。因此,《周禮》成書于西周的可能性極大。
近年來大量的出土文物尤其是金文資料,似乎都在不斷證明著《周禮》的早出。有學者看到,《周禮》中有不少古字古義,往往與甲骨、金文相同,在文物研究中,《周禮》的內(nèi)容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印證。最有啟示意義的是,有學者在整理西周金文職官資料時,發(fā)現(xiàn)西周金文中的職官有許多與《周禮》所記相合,他們甚至認為,要想了解西周金文中的職官,“無法脫離《周禮》一書”[5](P112)。還有一類情況,即墓葬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的一些現(xiàn)象,竟然只能參照、依靠《周禮》才能加以解釋。這一點,實際佐證了《執(zhí)轡》篇對《周禮》成書問題的參照意義。
此外,如果考慮自西漢以來,劉歆、鄭玄、賈公彥、孫詒讓等《周禮》研究最精深的學者,概以《周禮》為周公所作,就更令我們不得不重新、認真地估價、掂量其中的內(nèi)涵與份量。
三
清末,康有為主要從政治角度考慮,提出孔子等古人“托古改制”之說。在嗣后的疑古辨?zhèn)位顒又?,這一觀念與疑辨古書緊密結(jié)合,發(fā)揮到了極致甚至泛濫的程度。事實上,“托古改制”固有不免,但古人更多的是即事言理,其所述古事、古道,自具體事實而言或有不合,但由通性真實角度而言卻往往大致可靠,具有珍貴價值。
例如,周秦西漢典籍中多有春秋、戰(zhàn)國時人關(guān)于“古之制”“古之道”的記載和論述。經(jīng)過初步檢論,這些言論往往包含關(guān)于古代制度、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意義可謂重大。這些典籍,有《春秋左傳》《國語》《孔子家語》《禮記》《論語》《淮南子》等,按當下通行觀點,都是可信度較高的古籍。而敘述此類言論的人物,有圣賢、卿相、大夫及其書作者等,屬于當時受教育程度最高、最博學多聞的一群人,故其言亦應有較高的可信性、權(quán)威性?,F(xiàn)略分類列舉如下:
第一,君主之道、之制類。
1.《春秋左傳·隱公五年》:
(隱)公將如棠觀魚者。臧僖伯諫曰:“凡物不足以講大事,其材不足以備器用,則君不舉焉?!荷L夏苗,秋狝冬狩,皆于農(nóng)隙以講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歸而飲至,以數(shù)軍實。昭文章,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習威儀也。鳥獸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則公不射,古之制也?!?/p>
第二,君臣之道、之制類。
1.《春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狐突)對曰:“子之能仕,父教之忠,古之制也?!?/p>
2.《春秋左傳·文公十五年》:
諸侯五年再相朝,以修王命,古之制也。
3.《國語·楚語上》:
(范無宇)對曰:“……地有高下,天有晦明,民有君臣,國有都鄙,古之制也?!?/p>
第三,君主繼承之制、立太子之制類。
1.《春秋左傳·閔公二年》:
晉侯使大子申生伐東山皋落氏。里克諫曰:“大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視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則守,有守則從。從曰撫軍,守曰監(jiān)國,古之制也。”
2.《春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穆叔……曰:“大子死,有母弟則立之,無則長立。年鈞擇賢,義鈞則卜,古之道也?!?/p>
3.《禮記·檀弓》:
(子服)伯子曰:“仲子亦猶行古之道也。昔者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微子舍其孫腯而立衍也。夫仲子亦猶行古之道也?!?/p>
4.《淮南子·氾輪訓》:
古之制,婚禮不稱主人,舜不告而娶,非禮也。立子以長,文王舍伯邑考而用武王,非制也。
第四,諸侯、卿大夫之制、之道類。
1.《春秋左傳·成公三年》:
(臧宣叔)對曰:“次國之上卿當大國之中,中當其下,下當其上大夫。小國之上卿當大國之下卿,中當其上大夫,下當其下大夫。上下如是,古之制也?!?/p>
2.《國語·魯語上》:
魯饑,臧文仲言于莊公曰:“……今國病矣,君盍以名器請糴于齊?”公曰:“誰使?”對曰:“國有饑饉,卿出告糴,古之制也。”
第五,后宮、內(nèi)室之制類。
1.《國語·魯語下》:
(文伯之母)嘆曰:“……王后親織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以纮、綖,卿之內(nèi)子為大帶,命婦成祭服,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社而賦事,蒸而獻功,男女效績,愆則有辟,古之制也?!?/p>
第六,國都、邑城之制類。
1.《國語·楚語上》:
(范無宇)對曰:“……地有高下,天有晦明,民有君臣,國有都鄙,古之制也。”
2.《孔子家語·相魯》:
孔子言于定公曰:“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古之制也?!?/p>
第七,孝悌之道類。
1.《孔子家語·正論解》:
孔子曰:“昔者,有虞氏貴德而尚齒,夏后氏貴爵而尚齒,殷人貴富而尚齒,周人貴親而尚齒?!呤扔诔?,君問則席;八十則不仕朝,君問則就之,而悌達乎朝廷矣。其行也,肩而不并,不錯則隨,斑白者不以其任于道路,而悌達乎道路矣。居鄉(xiāng)以齒,而老窮不匱,強不犯弱,眾不暴寡,而悌達乎州巷矣。古之道,五十不為甸役,頒禽隆之長者,而悌達乎蒐狩矣?!?/p>
2.《禮記·祭義》記載與此基本相同。
由所涉人物而言,出言者皆為博學、受過當時高等教育之人。第六類第二條,第七類第一、二條之孔子毋須多言;第一類第一條之臧僖伯,第二類第一條之狐突,第三類第一條之里克、第二條之穆叔,第四類第一條之臧宣叔、第二條之臧文仲,第二類第三條之范無宇,皆是當時各諸侯國之名卿大夫;第五類第一條之文伯之母為卿大夫之母,乃貴族女子;第二類第二條,出自《春秋左傳》作者,按一般觀點,應為左丘明。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他們都堪稱是最精英的知識階層。
又,考察周代貴族子弟所受教育,古事、典制、古訓等均占重要地位。以楚國太子教育制度而論,據(jù)《國語·楚語上》:
(申叔時)曰:“教之春秋,而為之聳善而抑惡焉,以戒勸其心;教之世,而為之昭明德而廢幽昏焉,以休懼其動;教之詩,而為之導廣顯德,以耀明其志;教之處,使知上下之則;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zhèn)其浮;教之令,使訪物官;教之語,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務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廢興者而戒懼焉;教之訓典,使知族類,行比義焉。
太子所受教育的內(nèi)容,若春秋、世、語、故志、訓典等,多與前言往行、典制古訓等有關(guān)。其他貴族子弟教育的內(nèi)容也應與此相類??梢韵胍姡@些名卿大夫,包括他們的配偶、母親等,對古代的史事、制度、訓語等,均是極為熟悉的??梢哉f,這些材料是大家共有的文化資源,是彼此熟知的知識,自然也會在討論、辯論時成為權(quán)威的論據(jù)。故其真實性、權(quán)威性、可靠性幾乎毋庸置疑。
由前引文可見,所謂“古之制”,多屬于禮制的范疇,而所謂“古之道”則多屬于古訓的范圍。而此二者,皆需要長久的時間,反復地鍛煉、凝成,故由此可見中國古代文明的深厚根源和底蘊。
此外,典籍中常見的“先王之制”“先王之道”“古訓有之”,等等,實際亦屬于同類。其中,與本文主題相關(guān),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有《春秋左傳·昭公十七年》所記的郯子論述的“少皞氏以鳥名官”問題:
秋,郯子來朝,公與之宴。昭子問焉,曰:“少皞氏鳥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黃帝氏以云紀,故為云師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大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于鳥,為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歷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青鳥氏,司啟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祝鳩氏,司徒也;雎鳩氏,司馬也;尸鳥鳩氏,司空也;爽鳩氏,司寇也;鶻鳩氏,司事也。五鳩,鳩民者也。五雉,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為九農(nóng)正,扈民無淫者也。自顓頊以來,不能紀遠,乃紀于近,為民師而命以民事,則不能故也?!?/p>
黃帝“以云紀”,炎帝“以火紀”,共工“以水紀”,大皞氏“以龍紀”,以及少皞氏“以鳥名官”既與其它文獻相應,彼此之間也相互照應,透露出上古時代圖騰制的史影。因此,可以認定,郯子的這段論述的確有顯著的古老性與可靠性。
其中,少皞氏的五氏分官,更與《周禮》六官分治、《執(zhí)轡》篇所謂“六官總治”大致相應。如祝鳩氏,明確可對應《周禮》地官司徒;雎鳩氏,對應夏官司馬;尸鳥鳩氏,對應冬官司空;爽鳩氏,對應秋官司寇;鶻鳩氏司事,近于冬官司空,雖看似與前尸鳥鳩氏職守重合、抵牾,實際恰反映當時官制、職守的原始性與真實性。
如果與《周禮》六官比照而觀,恰可印證孫詒讓之言:“粵昔周公,纘文武之志,光輔成王,宅中作洛,爰述官政,以垂成憲,有周一代之典,炳然大備。然非徒周一代之典也,蓋自黃帝、顓頊以來,紀于民事以命官,更歷八代,斟酌損益,因襲積累,以集于文武,其經(jīng)世大法,咸萃于是?!保?]
更引人深思的是,孔子在聽聞這段論述后,立即“見于郯子而學之”,并“既而告人曰:‘吾聞之,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猶信’”??梢?,孔子對政治管理中的官制、職守等問題夙所關(guān)注,而《執(zhí)轡》篇所論絕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綜而言之,孔子了解并熟悉《周禮》的內(nèi)容、結(jié)構(gòu)與內(nèi)涵,可見此書在西周時代就應成書、存在的??鬃幼苑Q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特別推重周公,親近周代禮樂文明,當與其對《周禮》的研習、思考存在密切關(guān)系。由此可見,劉歆、鄭玄、賈公彥、孫詒讓等所持的《周禮》為周公所作說尚值得認真考慮、品量。
[1]黃懷信.《孔叢子》的時代與作者[J].西北大學學報,1987,(1).
[2]彭林.《周禮》主體思想與成書年代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3]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4]李學勤.失落的文明[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
[5]張亞初,劉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1986.
[6]孫詒讓.周禮正義·序[M]//王文錦,陳玉霞.周禮正義(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1987.
責任編輯:陳東霞
B222
A
1671-3842(2015)03-0001-06
10.3969/j.issn.1671-3842.2015.03.01
2015-03-18
楊朝明(1962—),男,山東梁山人,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文獻學、中國思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