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我國底層人群體育參與的現(xiàn)狀、制約因素與促進策略

      2015-06-10 06:11馬德浩季瀏
      體育學刊 2015年3期
      關鍵詞:階層底層人群

      馬德浩 季瀏

      摘 要:促進我國底層人群的體育參與既有利于促進其身體健康,提升國家人力資本儲備;又有利于緩解階層沖突,增進社會和諧;還有利于豐富底層人群的文化生活,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然而,受經(jīng)濟、意識、組織以及話語權等因素的制約,我國底層人群的體育參與現(xiàn)狀并不容樂觀。為了破解這些制約,促進底層人群的體育參與,建議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改善底層人群的體育參與條件;加大輿論宣傳,提升底層人群的體育參與意識;積極構建暢通、有序的底層人群表達體育參與權利的渠道,通過聽證會等形式廣泛汲取底層人群的體育參與訴求;盡快改革我國的社團組織注冊登記制度,為保護底層人群的體育參與權利提供強有力的組織支撐。

      關 鍵 詞:體育社會學;體育參與;底層人群;中國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5)03-0048-05

      Abstract: Promoting the sports participation by people of low strata in China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ir physical health, boosting national human capital reserve, and relieving stratum conflict, enhancing social harmony, as well as enriching the cultural life of people of low strata, increasing the degree of social civilization. However, as restricted by factors such as economy, awareness, organization and speech righ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ports participation by people of low strata in China is not so optimistic as we might think. In order to break these restrictions to promote the sports participation by people of low strata, the authors propose to further increase government investment, improve conditions for the sports participation by people of low strata, increase publicity, enhance the sports participation awareness of people of low strata, actively build unclogged, ordered channels for people of low strata to express their sports participation right, hear the sports participation needs of people of low strata in forms such as public hearing, reform association/organization registration system in China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provide powerful organizational support for the sports participation right of people of low strata.

      Key words: sports sociology;sports participation;people of low strata;China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以及工業(yè)化進程的加速,我國的產(chǎn)業(yè)結構與職業(yè)結構發(fā)生了深刻的變革,使得我國的階層構成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趨勢,逐步形成了以職業(yè)類型為主要劃分標尺的10大階層,即國家與社會管理階層、經(jīng)理階層、私營企業(yè)主階層、專業(yè)技術人員階層、辦事人員階層、個體工商戶階層、商業(yè)服務人員階層、產(chǎn)業(yè)工人階層、農(nóng)業(yè)勞動者階層和城市無業(yè)、失業(yè)和半失業(yè)階層[1]。這10大階層又可根據(jù)其占有的組織、經(jīng)濟與文化資源的不同分為3個社會等級:社會上層、中間層與底層。其中,社會上層主要由高層領導干部、大企業(yè)經(jīng)理、高級專業(yè)技術人員和大私營企業(yè)主構成;社會底層則由生活于貧窮狀態(tài)且缺乏就業(yè)保障的工人、農(nóng)民和無業(yè)、失業(yè)、半失業(yè)者構成,其他階層屬于社會的中間階層[2]。

      從發(fā)達國家的階層演變歷程上看,階層結構演變的目標形狀應當是“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形。然而,我國卻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xiàn)了一個逆階層演化現(xiàn)象,即伴隨著貧富懸殊的兩極分化以及社會資源的重新積聚而形成一個具有相當規(guī)模的底層社會[3]。進入21世紀后,這種現(xiàn)象變得更為明顯,集中表現(xiàn)為無業(yè)、失業(yè)、半失業(yè)人群規(guī)模的擴增速度加快。本研究將著重探討我國底層人群的體育參與、促進底層人群體育參與的現(xiàn)實意義、制約底層人群體育參與的因素和促進底層人群體育參與等問題。

      1 我國底層人群的體育參與現(xiàn)狀

      到目前為止,我國仍未針對底層人群的體育參與情況做過全國性的調查。所以,對于底層人群體育參與現(xiàn)狀的考察,只能以學者的區(qū)域性調查結果為依據(jù)進行分析。劉芬[4]在廣州地區(qū)的問卷調查顯示:在參與體育休閑的頻率上,各社會階層存在顯著性差異,整體上呈現(xiàn)出隨階層等級下降,參與頻數(shù)減少的趨勢。如在“每周參與體育活動的次數(shù)”上,上層人群多集中在“3~4次”,中層人群多集中在“l(fā)~2次”,而底層人群在“2次及以下”的比例高達80%。在參與體育休閑的時間,階層間也存在著顯著的差異,表現(xiàn)為階層等級越高,休閑時長相對越長。在參與體育休閑的場所上,階層間的差異也較顯著。上層人群傾向于選擇“經(jīng)營性體育場館”,比例達76.47%,中層人群的場所選擇開始慢慢過渡到“免費體育場館”,而底層人群更多是選擇“自家庭院”。在體育消費結構上,階層之間也存在著差異,上層人群的體育消費多集中在“體育服裝”和“體育器材”上,中層人群的體育消費逐漸向“體育器材”集中,而底層人群“不進行體育消費”的比例最高,達到33.33%。

      田學禮、周進國[5]對汕頭、潮州、揭陽、汕尾4城市的調查研究顯示:各社會階層經(jīng)常參與體育鍛煉的情況高低排序為:經(jīng)理人員階層(43%)、專業(yè)技術人員階層(27.2%)、辦事人員階層(22.8%)、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19.5%)、私營企業(yè)主階層(14.4%)、城鄉(xiāng)無業(yè)、失業(yè)、半失業(yè)者階層(12.1%)、個體工商戶階層(11.8%)、商業(yè)服務業(yè)員工階層(11.5%)、農(nóng)業(yè)勞動者階層(7.8%)、產(chǎn)業(yè)工人階層(4.4%),整體呈現(xiàn)出隨著階層下降體育參與程度減弱的趨勢。在階層體育消費的研究方面,譚延敏等[6]對河北省的調查顯示:不同階層在體育項目的參與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中上層和中上層人群參與的體育項目以休閑性為主,中層人群參與的體育項目以娛樂性為主,中下層和底層人群參與的體育項目以實用型為主。代剛[7]在北京、濟南、貴陽的調查也發(fā)現(xiàn):雖然社會上層并沒有呈現(xiàn)出高卷入度體育消費者行為的特征,但是中上層則表現(xiàn)明顯,其他社會階層基本上以低卷入度體育消費行為特征為主,而社會底層則呈現(xiàn)出明顯的低卷入度體育消費行為特征??傊瑥囊陨险{查可以看出:我國居民在體育參與上呈現(xiàn)出階層分化的趨勢,尤其是處于社會弱勢地位的底層人群的體育參與現(xiàn)狀與上層、中層人群的體育參與現(xiàn)狀間的差距正逐漸拉大。

      2 促進我國底層人群體育參與的現(xiàn)實意義

      2.1 促進底層人群身體健康,提升國家人力資本儲備

      對于底層人群而言,由于缺少金錢購買醫(yī)療保險,而政府的公共醫(yī)療保障資助又相對較少,所以,保持身體的健康,盡可能地減少患病的幾率,進而節(jié)省醫(yī)療開支就顯得尤為重要。而經(jīng)常性地進行體育鍛煉不僅能夠幫助人體消耗多余的能量、改善血脂代謝、減少肥胖癥的發(fā)生[8]。當然,體育鍛煉最大的功效在于對人們健康生活方式的培養(yǎng)。因為,當人進行體育鍛煉時,會暫停一些不良的生活行為,如抽煙、喝酒、熬夜和長時間靜坐。當這種鍛煉形成一種習慣時,就會擠壓其進行不良生活行為的幾率與時間,進而使其避免因不良生活習慣所導致的疾病。從這種意義上,我們可以把體育鍛煉視為抵抗慢性病“最積極的藥物”,經(jīng)常參與體育鍛煉的人群患高血壓、高血脂、腦血栓等慢性病的平均概率要遠低于不經(jīng)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這已經(jīng)得到相關研究的證實[9]。因此,保護底層人群的體育參與權利不僅有助于提升個體的生活質量,還有利于減少整個社會的醫(yī)療負擔,尤其是在底層人群規(guī)模不斷擴大的背景下,促進其體育參與就顯得更為必要了。

      而且,底層人群從事的職業(yè)主要以體力勞動為主,這也對其健康素質提出了較高要求。健康投資是指一定時期內(nèi)特定社會群體用于預防和治療人體病變、維護和保持身心健康所花費的投資,其不僅包括用于醫(yī)療保障和食品衛(wèi)生等方面的投資,還包括用于娛樂休閑與體育健身等方面的投資,且用于后者的投資屬于更積極、收益更大和收益期更長久的投資[10]。從這個角度上講,保護底層人群的體育參與權利,也有利于其為再就業(yè)儲蓄健康資本,促進整個國家經(jīng)濟的發(fā)展。

      2.2 緩解階層沖突,增進社會和諧

      隨著階層差距的不斷拉大,我國民眾的階層存在意識萌生并逐漸穩(wěn)固下來。研究發(fā)現(xiàn):與1995—1996年相比,我國民眾在1999—2000年間的社會區(qū)分意識明顯加強,階層間的分類界限和經(jīng)濟特征在被調查者的頭腦中也越來越清晰,絕大多數(shù)受訪人都認為人群間的社會經(jīng)濟區(qū)分是存在的[14]。與階層存在意識增強相伴隨的是階層認同意識(即個人對自己在社會階層結構中所占據(jù)的位置的主觀感知)的不斷強化。我國目前的階層認同表現(xiàn)為“兩極清晰、中間模糊”的特點,即社會上層和底層人群能夠對自己的階層地位進行較明晰的定位,而中間層人群在階層定位方面卻表現(xiàn)出相對模糊的特征。國際社會普遍認為龐大的階層認同度較高的中間階層是一個社會健康發(fā)展的“穩(wěn)定器”。而我國目前的階層認同度則表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非但沒有培育出一個穩(wěn)定的、具有較高認同感的中間階層,反而在兩極分化上走的更遠了,這其實對整個社會的安全構成了較大的威脅。

      伴隨著階層差距的不斷拉大以及階層認同的“兩極化”傾向,我國目前的階層集體意識在總體上呈現(xiàn)出來的是日益明顯的沖突性或對立性,而且這種沖突與對立的意識在社會頂層與底層兩個人群中表現(xiàn)得更為激烈。據(jù)統(tǒng)計,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群體性沖突事件逐漸增多,從1993年的8 700起逐漸上升到2006年的86 000起,其中以工人、農(nóng)民為主體的弱勢群體的維權事件占全部沖突事件總數(shù)的75%以上[12]。從我國群體性沖突事件發(fā)起者的階層歸屬來看,底層人群占據(jù)了主體。因此,在破解我國群體性沖突事件日益增多的困境上,應以著重關心、提升社會底層人群的利益需求,保護其各項基本權利為重點。

      而經(jīng)常參與體育運動則有利于調整人的心情,釋放人的攻擊性欲望。正如艾里?!し鹇迥穂13]所講的:體育是解決人類,特別是西方發(fā)達國家民眾苦惱的重要途徑,是維持社會缺陷的麻醉劑。另外,由于體育運動是基于身體建立的,其規(guī)則的普適性和開展的簡易性,使得它至少在形式上不涉及意識形態(tài)和階級利益的問題,進而能吸引不同階層的民眾參與進來,相互交流、消除隔閡,促進社會和諧。所以,對于我國而言,保護底層人群的體育參與權利對于緩解日益嚴重的階層沖突、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重要的意義。

      2.3 豐富底層人群的文化生活,促進社會文明建設

      我國底層人群精神文化生活極度貧乏,缺乏業(yè)余精神文化生活,他們打發(fā)閑暇時間的主要方式是聊天、睡覺、打牌和閑逛[14]。文化生活的匱乏,有可能促使底層人群選擇其他方式進行消遣,以填充心靈的空虛,如酗酒、賭博、閱讀或觀看低俗、暴力內(nèi)容的書刊或影視等,甚至會有個別人走上犯罪的道路,給社會安全帶來隱患。而體育運動從本質上講是伴隨著人類生產(chǎn)方式的改變而產(chǎn)生的一種休閑文化,其不僅倡導公平競爭、追求卓越的人文精神,還宣揚維護和平、團結友愛的倫理價值,是一種積極的文化休閑方式。從這種意義上講,促進底層人群的體育參與有利于豐富文化生活、提升人文素養(yǎng),相對地減少其接受低俗、暴力文化的幾率,進而提高社會文明。

      3 制約我國底層人群體育參與的因素

      3.1 經(jīng)濟因素

      對于體育參與而言,只有擁有一定的經(jīng)濟收入,底層人群才有可能購買體育器材和服裝,才有可能去收費的健身場所進行鍛煉。然而,由于在改革開放后,我國在收入分配制度上強調市場主體與效率優(yōu)先,導致我國底層人群與中上層人群的收入差距不斷拉大。2000—2008年間,農(nóng)村20%的高、低收入群體人均純收入差距從6.5倍擴大到7.5倍,極差(即最高收入值與最低收入值之差)平均每年增加13.7%;1995—2008年間,城鎮(zhèn)10%的最高與最低收入人群的可支配收入差距從4倍擴大到9.2倍,極差平均每年增長42.3%[15]。從中可發(fā)現(xiàn),我國底層人群收入水平與其他階層仍有較大的差距,這是制約其體育參與的根本性因素。

      3.2 參與意識

      體育休閑意識是體育休閑行為產(chǎn)生的基礎和前提。法國社會學家杜馬哲認為休閑行為有3個階段:初級階段是放松階段,即強調休閑有利于克服疲勞、消除煩惱的階段,該階段的休閑行為具有隨機性和不穩(wěn)定性的特點;中級階段是娛樂階段,即強調休閑有助于使自己脫離現(xiàn)實中的瑣事、產(chǎn)生情緒上的愉悅感的階段,該階段的休閑行為逐步穩(wěn)定和有規(guī)律;高級階段是發(fā)展階段,即強調休閑行為有助于提升生命質量,開拓人際關系,促進事業(yè)發(fā)展的階段,該階段的休閑行為具有較強的穩(wěn)定性[4]。事實上,對于體育休閑行為的產(chǎn)生也遵循這種規(guī)律。有研究顯示:在對我國居民體育休閑意識的調查中,上層人群更加強調體育休閑有助于“社會交往”和“為了更好的工作”,而底層人群則更強調體育休閑在“預防疾病”和“恢復體力與精力”上的作用。從調查可以看出,底層人群的體育休閑意識還停留在相對初級的階段,這也導致其在體育休閑行為上表現(xiàn)為較大隨機性與不穩(wěn)定性。

      受教育程度與人的體育參與意識呈正相關[16]。然而,我國底層人群的受教育程度卻普遍偏低,以底層人群構成主體之一的農(nóng)民工為例,據(jù)《2012年全國農(nóng)民工監(jiān)測調查報告》顯示:在農(nóng)民工群體中,文盲的人數(shù)比例為1.5%,擁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數(shù)比例為14.3%,擁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數(shù)比例為60.5%,擁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數(shù)比例為13.3%,擁有中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數(shù)比例僅為10.4%[17]。可見,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事實上是制約底層人群體育參與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此外,政府對底層人群體育參與工作的宣傳不到位也是導致底層人群體育參與意識較弱的原因。如魯長芬等 [18]對湖北、廣東、浙江等11個省市農(nóng)民工的調查,發(fā)現(xiàn)有42.7%的農(nóng)民工對有關工作單位和居住小區(qū)的全民健身宣傳工作表示“不太滿意”,有15%的農(nóng)民工對宣傳工作表示“很不滿意”,僅有2.6%的農(nóng)民工對宣傳工作表示“十分滿意”。受此影響,對《全民健身計劃綱要》表示“完全不知”的農(nóng)民工人數(shù)比例高達46.3%,對體育健身和衛(wèi)生保健常識表示“很了解”的農(nóng)民工人數(shù)比例僅占3.5%”。

      3.3 參與組織因素

      由于市區(qū)住房較為緊張且租金較高,對于大部分工資水平相對較低的底層人群難以承受。因此,很多底層人群只能選擇在條件較為簡陋、位置較邊緣的城鄉(xiāng)結合部或城中村居住,進而在城市邊緣形成較為封閉的“都市村落”。對于這樣的村落,由于人口流動性大,人員復雜,政府層面的群眾體育組織網(wǎng)絡很難延伸到其中,致使生活在此環(huán)境的底層人群的體育活動缺少組織性。再加上,社會對底層人群的“污名化”歧視,使得很多致力于群眾體育發(fā)展的公益性社團組織不敢或不愿來到這樣的村落,對底層人群的體育活動進行指導。事實上,由于這類村落是嚴重缺少標準的體育健身場地與器材,也進一步限制了體育社團組織的積極性。實證性研究也指出:我國底層人群體育參與的組織指導率要遠低于上層人群,其在體育參與的項目選擇上更傾向于散步、慢跑、跳繩、自行車、踢毽子等技術動作要求不高的體能性項目[7]。

      3.4 話語因素

      體育權是每個公民公平參與體育活動的權利。然而,由于底層人群政治話語權的弱勢,致使其很難對政府施加壓力,以促使政府做出具體的底層人群體育利益獲得的政策支持。事實上,從公共選擇角度上講,政府本身也是理性的“經(jīng)濟人”,其在政策制定上更傾向于照顧上層群體的利益。而且,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我國民眾在政治思想表達上,存在著“保守”和“沉默”的習慣,缺乏主動尋求自身權利的精神。尤其是底層人群更是普遍缺乏維權意識,在其體育參與權利的爭取上也較消極。這一方面可能跟大多數(shù)底層群體的文化水平偏低、信息來源不暢、對體育法律知識的了解較少有關,另一方面也可能與底層人群的體育參與意識淡薄、對體育功能與價值的認識相對簡單有關[19]。事實上,即使底層人群有主動維護其體育參與的權利,但也缺乏有效的維護渠道。以我國底層人群最常用的權利表達渠道——信訪制度為例,各級政府為了降低上訪率,往往會對上訪者持壓制態(tài)度,常采用規(guī)勸、攔截等息訪方式,阻礙底層群體相關利益的有效表達[20]。

      4 促進我國底層人群體育參與的策略

      4.1 加大政府投入,改善底層人群的體育參與條件

      目前,我國的底層人群集中在一些低端的勞動力市場,導致其經(jīng)濟收入水平較低,制約著其體育參與主動性的提升。因此,建議政府一方面要積極搭建各種平臺,為底層人群創(chuàng)造更多的就業(yè)機會;另一方面要努力提升社會保障水平,加大對底層人群的生活救助。此外,政府還應加大財政投入,在底層人群居住較為集中的區(qū)域建設符合其健身需求的體育場地與設施。與此同時,還應利用稅收優(yōu)惠、財政補貼等措施,積極創(chuàng)造良好的投融資平臺,鼓勵市場組織在底層人群體育場地與設施的建設上發(fā)揮作用。

      4.2 加大輿論宣傳,提升底層人群的體育參與意識

      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致使底層人群的體育參與意識較弱,是導致其體育參與行為呈現(xiàn)出隨機性、不確定性等特點的重要原因?;诖?,建議政府一方面要建立弱勢群體教育資源補償制度,加大對社會底層人群的教育財政補貼,并逐步完善現(xiàn)有的助學金、貸學金制度,同時鼓勵民間建立慈善性質的基金會組織,幫助底層人群解決經(jīng)濟困難,進而使其受到更好的教育。另一方面是要利用新聞媒介加大對底層人群體育參與權利的宣傳力度,使底層人群意識到經(jīng)常參加體育鍛煉對其身心發(fā)展的積極作用,并對底層人群體育參與相關的法律與法規(guī)進行積極地講解,以提升底層人群的體育參與意識。

      4.3 構建暢通、有序的底層人群體育參與權利表達渠道

      首先,政府部門可以借助報紙、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等媒介,讓底層人群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體育參與權利,引導其在憲法和法律的許可范圍內(nèi),通過規(guī)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途徑表達自身的體育需求。其次,政府部門要不斷增加體育政策制定的透明度,通過舉辦聽證會等形式廣泛汲取底層人群的體育參與訴求,進而使相關政策能更有效地促進底層人群的體育參與。此外,政府部門還應樹立正確的服務理念和權力觀,從官本位管理作風向民本位管理理念轉變,不斷完善信訪制度以充分聽取底層人群的體育需求。最后,政府部門應積極建立底層人群的體育利益補償機制,即在分配體育公共產(chǎn)品時應適當向底層人群傾斜,并逐步健全補償?shù)囊?guī)則、程序與形式,進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底層人群的體育參與水平。

      4.4 培育代表底層人群體育參與權利的社團組織

      現(xiàn)代社會組織主要由政府組織、市場組織、社團組織共同構成。然而,政府組織提供的公共體育服務往往考慮占社會主體部分的中間階層的需求,對于底層人群體育需求的考慮相對不足。而又由于底層人群在經(jīng)濟資源上的劣勢,使得其很難從以營利為目地的市場組織獲得私人性質的體育產(chǎn)品服務。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通過培育以公益性為目的的體育社團組織維護底層人群的體育參與權利。因為,其不僅可以彌補政府在提供差異性公共體育服務上的不足,還可以通過社會捐贈、企業(yè)贊助、財政撥款等多種渠道獲得資金,進而為底層人群提供價格較低,甚至免費的體育服務。此外,體育社團組織作為獨立于政府和市場之外的第三方力量,不僅可以利用組織優(yōu)勢為底層人群爭取體育利益,還可以提升底層人群自身維護其體育參與權利的意識。然而,受社團組織注冊登記掛靠制度和非競爭性原則的影響,我國社團組織整體的發(fā)展處于“大而不強”的狀態(tài),尤其是體育社團組織的發(fā)展更是受傳統(tǒng)的計劃性體育發(fā)展模式的制約,處于“有名無實”的境地。在這樣的制度環(huán)境下,旨在維護底層人群體育參與權利的體育社團組織,要么受掛靠制度的影響被同構到政府的相關部門中,進而失去其代表底層人群發(fā)出聲音的獨立性;要么受非競爭性原則的影響無法自由地獲得合法地位,進而限制了其數(shù)量的發(fā)展與服務質量的提升。這種“第三方力量”的缺位與弱勢也是導致底層人群體育參與權利得不到有效保障的重要原因之一。建議盡快改革社團組織注冊登記制度,逐步取消“掛靠制度”和“非競爭性原則”,為體育社團組織的發(fā)展營造良好、寬松的制度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 陸學藝. 當代中國社會結構[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387.

      [2] 陸學藝. 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9.

      [3] 李培林,李強,孫立平,等. 中國社會分層[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9.

      [4] 劉芬. 基于社會分層理論的城市居民體育休閑行為探討[J]. 體育與科學,2012,33(3):95-100.

      [5] 田學禮,周進國. 社會分層與社區(qū)體育參與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4,34(4):6-8.

      [6] 譚延敏,張鐵明,劉志紅. 小城鎮(zhèn)不同社會階層參與體育活動項目調查與分析[J]. 體育學刊,2008,15(4):37-40.

      [7] 代剛. 社會轉型時期階層體育消費者行為實證研究[J]. 商業(yè)時代,2012(26):23-25.

      [8] 王瑞元,蘇全生. 運動生理學[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0:481.

      [9] Jack H Wilmore,David L Costill. Physi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M]. Illinois:Human Kinetics,2008:542-562.

      [10] 李寶元. 人力資本論——機遇中國實踐問題的理論闡釋[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0,19.

      [11] 馬廣海. 存在、認同與沖突:轉型期我國社會的階層意識概覽[J]. 山東社會科學,2011(5):64-72.

      [12] 楊繼繩. 中國當代社會階層分析[M].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1:387.

      [13] 艾里?!し鹇迥? 健全的社會[M]. 歐陽謙,譯. 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1986:27.

      [14] 劉麗娟,李曉東. 論政府在農(nóng)民工文化權益保障中的職責[J]. 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3(3):29-31.

      [15] 陸學藝. 當代中國社會結構[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178-411.

      [16] 國家體育總局. 2007年中國城鄉(xiāng)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現(xiàn)狀調查公報[EB/OL]. http://www.sport.gov.cn/n16/

      n33193/n33208/n33418/n33598/1010427.html,2008-12-18.

      [17] 2012年全國農(nóng)民工監(jiān)測調查報告[N]. 中國信息報,2013-05-28.

      [18] 魯長芬,王健,羅小兵,等. 城市農(nóng)民工參與全民健身的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5,20(5):10-12.

      [19] 韓玉彬. 社會弱勢群體體育權利的表達阻滯與實現(xiàn)路徑[J]. 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1,27(1):26-28.

      [20] 孔祥利,姚彬彬. 我國弱勢群體利益訴求的表達滯阻與實現(xiàn)途徑[J]. 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05(1):26-30.

      猜你喜歡
      階層底層人群
      新聯(lián)會聚合新階層新能量
      當“非遺”遇上“新階層”
      航天企業(yè)提升采購能力的底層邏輯
      在逃犯
      美國大學招生行賄丑聞凸顯其階層割裂
      大眾富裕階層如何理財
      財富焦慮人群
      回到現(xiàn)實底層與悲憫情懷
      中國底層電影研究探略
      略論“底層”
      台南县| 芦溪县| 普兰县| 桃园市| 望都县| 西平县| 汝阳县| 林口县| 遂宁市| 尼玛县| 呼和浩特市| 庆安县| 化州市| 临湘市| 赤峰市| 灵丘县| 瑞昌市| 哈密市| 宜阳县| 澄城县| 大庆市| 新兴县| 大关县| 中阳县| 内丘县| 黑龙江省| 海丰县| 汝城县| 泰和县| 广南县| 张家界市| 肃南| 西平县| 新蔡县| 盐源县| 万安县| 托克托县| 桑日县| 镶黄旗| 定日县| 松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