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茂媛
摘要:《葉甫蓋尼·奧涅金》的是普希金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品,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普希金投入了自己深厚的感情,對女主人公達吉雅娜的形象進行了深刻地刻畫,從達吉雅娜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些與普希金完全相似的精神狀態(tài),也是他的女性意識的一種重要體現(xiàn),也就是說,達吉雅娜是普希金塑造的阿尼瑪原型,以一種詩意的態(tài)度展現(xiàn)了俄國婦女的狀態(tài)。
關(guān)鍵詞:普希金 《葉甫蓋尼·奧涅金》 阿尼瑪 原型創(chuàng)作
引言
文學作品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往往是作者的精神狀態(tài)的一種深層次的寄托,《葉甫蓋尼·奧涅金》的創(chuàng)作亦是如此,作者普希金將自己缺失的一些精神層次寄托在女主人公達吉雅娜身上,給達吉雅娜賦予了更深層次的含義,她不僅是普希金在小說中塑造的一個人物形象,更體現(xiàn)了普希金的女性一面的特點,折射出普希金的人格魅力?!度~甫蓋尼·奧涅金》是一部詩體長篇小說,自從發(fā)表以來,達吉雅娜的形象就備受關(guān)注。有的說,達吉雅娜的身上有阿尼瑪?shù)脑停瑢λ脑u價甚至超過了男主人公的評價。
一、《葉甫蓋尼·奧涅金》創(chuàng)作背景
《葉甫蓋尼·奧涅金》是俄國批判現(xiàn)實主意作品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該作品創(chuàng)作于沙皇尼古拉一世期間,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歷時八年。當時的俄羅斯正處于全面效仿并學習西方的潮流之中,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上流社會大多數(shù)貴族效仿著西方過著穿西方流行服飾、吃西餐、沉迷于宴會、舞會的歐式生活之中。
作為這部小說的作者,也是俄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普希金將小說中的形象和自己經(jīng)歷緊緊地融合在了一起。普希金作為現(xiàn)代俄國文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1799年出生于莫斯科,1837年在圣彼得堡逝世,享年38歲。在其短暫的一生中,長達8年的時光都用在了《葉甫蓋尼·奧涅金》的創(chuàng)作上,可以說該作品也是他自己的人生縮影,該作品的發(fā)生地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也是普希金一生中最重要的兩個地方。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是沙皇俄國最重要的兩個城市,尤其在1712年俄羅斯帝國的首都由莫斯科遷往圣彼得堡之后,在之后的200年中,圣彼得堡特殊的國家地位得到了加強。此時,沙皇統(tǒng)治下的圣彼得堡上流社會大多數(shù)貴族所過的奢華生活與樸實的鄉(xiāng)村生活形成了鮮明對比。都市與田園、城市與鄉(xiāng)村之間巨大的反差為在19世紀20年代創(chuàng)作的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提供了創(chuàng)作的土壤。
故事圍繞著俄羅斯貴族青年奧涅金展開,奧涅金有著和其他貴族青年一樣的奢靡生活道路,也受到了當時的啟蒙進步思想和社會風氣的雙重熏陶和影響,他的思想發(fā)生了改變,逐漸開始厭惡了上層社會空虛無聊的生活,當他從圣彼得堡來到莫斯科郊外的農(nóng)村以后,慢慢發(fā)現(xiàn)所受的空虛而沒有實質(zhì)的貴族教育對他的實際生活沒有任何幫助,對于奧涅金而言,此時的苦悶達到頂峰。
而作品創(chuàng)作就是藝術(shù)化的生活,普希金從1823年開始創(chuàng)作《葉甫蓋尼·奧涅金》,這一時期也是他一生中最為苦悶的時期,普希金出生于莫斯科一個家道中落的地主家庭,有著強烈的革命欲望,他的這種思想為貴族階級所不容,并遭到了沙皇及上層社會的排擠,1820年,被變向流放到俄國南部地區(qū)任職,在此,他與“十二月黨人”進行了深入交往,革命的熱情越來越高,正是在此時期,《葉甫蓋尼·奧涅金》進入了創(chuàng)作高潮,其中男主人公奧涅金恰恰反映了當時俄羅斯青年的苦悶、不幸和悲劇,也揭示了沙皇專制下俄國社會生活的種種丑態(tài),這也使得《葉甫蓋尼·奧涅金》成為了俄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在奧涅金身上,“多余人”的思想可以得到充分體現(xiàn),雖然他有很高的智商,卻無法在上流社會生存,在上流社會的窮奢極欲中找不到真正的愛情,奧涅金的“多余感”使其失去了生存下去的希望,當純情少女達吉雅娜向他表達愛情時,遭到了他堅定的拒絕。當達吉雅娜給他寫信表達愛意時,這種行為對于一個19世紀的女孩是不可想象的,因為在受到各種思想禁錮的沙皇統(tǒng)治時期,女子主動寫信是極其少見的,她寫信告訴奧涅金她戀愛了,但是當奧涅金知道此事以后卻告訴她那很危險,你不應(yīng)該那樣。
《葉甫蓋尼 奧涅金》這部作品就像是普希金的詩體自傳小說,因為普希金年輕時就是一個浪蕩公子,出入舞廳、宴會、賭場等場所,生活放蕩毫無節(jié)制以追逐女人為樂,甚至常常與別人進行決斗,《葉甫蓋尼 奧涅金》的第一章幾乎就是照搬了普希金自己的生活,其中普希金與連斯基的決斗正是普希金自己的縮影。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為了籠絡(luò)人心,將普希金召回莫斯科,普希金繼續(xù)進行著《葉甫蓋尼·奧涅金》的創(chuàng)作,雖然受到沙皇秘密警察的嚴密監(jiān)控,當普希金面對俄羅斯鄉(xiāng)村的美景時,他不悅和憤怒的心情慢慢化解,他把敢于追求美好生活和愛情理想的權(quán)利賦予了生活在莫斯科的少女達吉雅娜和青年連斯基,讓質(zhì)疑現(xiàn)實的奧涅金和富有理想主義的連斯基共同生存。
二、《葉甫蓋尼·奧涅金》中的阿尼瑪原型解讀
(一)阿尼瑪?shù)挠蓙?/p>
阿尼瑪一詞是從拉丁文翻譯而來,原意是指男人的女性化一面。根據(jù)分析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瑞士心理學家榮格的原型理論,認為在任何男人心中都有阿尼瑪傾向,也就是任何男人都有心目中的女性形象。
根據(jù)榮格的理論將男性心目中的阿尼瑪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浪漫的阿尼瑪形象、精神層面的阿尼瑪形象以及智慧的阿尼瑪形象。浪漫的阿尼瑪為初級階段;精神層面的阿尼瑪為具有戀愛傾向的阿尼瑪形象;最后一個層次智慧層面屬于女神級的阿尼瑪形象。至于到底在一個男人心中的阿尼瑪是哪種層面的,由所處的環(huán)境決定。
在整個作品中,與奧涅金有過交往的女性主要有達吉雅娜和奧爾加兩個人,奧涅金與兩個女人截然不同的相處也昭示了在他的心中不同的阿尼瑪原型。
(二)智慧層面的阿尼瑪原型
對于達吉雅娜來說,最初與奧涅金書信往來表示好感之時遭到了奧涅金的拒絕,此時的奧涅金身處于上流社會的貴族階層,在他的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放蕩不羈是當時貴族普遍的生活方式。但是,由于奧涅金受到了啟蒙思想的影響,從言談舉止上和行為方式上又與其他的上層貴族有很多不同,正是這種“出淤泥而不染”的傲人特性讓他得到了同樣是身為貴族的達吉雅娜的喜愛,同樣也是在這種魅力的感召下,達吉雅娜主動向奧涅金表達出了愛慕之情,但是奧涅金拒絕了她的戀愛要求。從奧涅金的行為可以看出此時此刻達吉雅娜并非是他心中的肉體和浪漫的阿尼瑪形象,而是智慧層面的阿尼瑪形象。對于奧涅金來說,看到出身高貴的達吉雅娜身上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氣質(zhì),確實有心動的感覺,奧涅金拒絕了和達吉雅娜進行戀愛正是出于對達吉雅娜氣質(zhì)上的尊重而做出的選擇,這是奧涅金的選擇,同時也是普希金的選擇,普希金將自己生活中缺失的部分——即沒有勇氣來接受達吉雅娜的愛意而達吉雅娜卻有這種勇氣,正是他心中的女性體現(xiàn)。
(三)精神層面的阿尼瑪原型
在作品中,當奧涅金從鄉(xiāng)村返回城市去找達吉雅娜時,此時她已經(jīng)是一個將軍的妻子了。奧涅金在鄉(xiāng)村的時間里對質(zhì)樸的俄羅斯女性有了很多接觸,他慢慢發(fā)現(xiàn)這些女性的質(zhì)樸性格是上流社會的女性所不具有的,上流社會的女性雖然打扮得珠光寶氣,但是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虛情假意的圈子中,在這個階層沒有真正的友誼甚至沒有真正的愛情,“多余論”的思想時刻都在奧涅金的腦海中盤旋。原本身為上流社會的奧涅金對此已經(jīng)深惡痛絕,而想到之前的達吉雅娜身上所具有的俄羅斯傳統(tǒng)女性樸素之美又使自己不能自拔,這是他認為達吉雅娜才是自己心中真正的阿尼瑪。反觀達吉雅娜此時已經(jīng)身為人妻,雖然仍然在心中愛著奧涅金,但是只能選擇拒絕。作為奧涅金原型的普希金聯(lián)想到自己,正是從上層貴族流放到鄉(xiāng)村最后再回到城市的人生經(jīng)歷,堅守道德底線的婚戀態(tài)度也是深得普希金推崇的。
(四)浪漫層面的阿尼瑪原型
在整部小說中,還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人——奧爾加,奧爾加是作品中提到的另一個女性人物,雖然不是主要人物,但是通過奧涅金與她的交往也可以看出男主人公心中另一類的阿尼瑪原型。奧爾加是女主人公達吉雅娜的妹妹,對于在宴會上奧涅金對奧爾加獻殷勤也能反映出奧涅金心中的另類阿尼瑪形象。奧爾加是奧涅金最新認識的女性,之后才是達吉雅娜,但是在拒絕了達吉雅娜之后再向奧爾加獻殷勤則體現(xiàn)出了奧涅金作為上流社會紈绔子弟的階級本性和作風,他把與上層社會之間人與人交往的方式帶到了另一個階層,上流社會貴族的放蕩生活也是奧涅金所熟悉的,因此,出現(xiàn)此種情況正是其階級本性所具有的。從此細節(jié)一直到后面的與連斯基之間的決斗都是普希金自身放蕩生活的縮影。
結(jié)語
《葉甫蓋尼·奧涅金》是俄國著名詩人普希金的一部詩體長篇小說,這部作品問世以來,對其評價的聲音就很高,尤其是對女主人公達吉雅娜的評價,更是超過了對奧涅金的評述。達吉雅娜不僅是普希金塑造的一個人物形象,更是他自己身上的一種女性體現(xiàn),是他心中的阿尼瑪原型的體現(xiàn)。作家筆下的人物形象是作者及他人多種生活經(jīng)驗和心靈體驗的綜合體,不僅折射出普希金一個人的形象和精神,也折射出當時的俄國社會中很多人的心理狀態(tài)。語
參考文獻
[1]桑淑鈞.論俄羅斯文學中的“多余人”[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S1).
[2]陳夢.新舊文化交替的悲劇典型——關(guān)于19世紀俄羅斯文學中的“多余人”形象[J].惠州學院學報,2002(05).
[3]張蕾,宋清麗.論《葉甫蓋尼·奧涅金》的人物悲劇[J].職業(yè),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