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艷
摘 要:知識來源于生活,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課堂教學生活化是實現(xiàn)品社(生)高效課堂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關(guān)鍵詞:品社;課堂;學生;生活化
結(jié)合對課程新理念的學習與思考,教師只有讓品社(生)的課堂與生活緊密結(jié)合,讓學生在課堂中體會生活,在生活中應用課堂中的所學,開展生活化課堂教學,才是品社(生)高效課堂的最有效途徑之所在。
一、開展品社(生)生活化課堂教學的理論依據(jù)
1.開展品社(生)生活化課堂教學符合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
一切知識的學習歸根結(jié)底都是為了更好地指導與應用生活,單有知識而沒有與實踐很好地結(jié)合,或者光有實踐沒有理論做指導,都是不全面的,理論是實踐的先導,實踐是理論的試金石!開展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既注重知識的學習,又注重知識與生活的聯(lián)系,很好地體現(xiàn)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
2.開展品社(生)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符合以人為本的原則
一切教育必須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fā)展,這是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內(nèi)涵和基本價值取向,也是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精髓。開展品社(生)生活化的課堂教學,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不僅可以解放他們的眼、耳、口、手、腳等器官,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有了自己思維與活動的時間與空間,學生在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過程中,要將自己的體驗與興趣結(jié)合起來,將自己的方法、價值觀與知識的獲取結(jié)合起來。
二、開展品社(生)生活化課堂教學的內(nèi)涵
1.課前體驗生活化
人的生活世界是直觀的、具體的,因而也是豐富多彩的。德國杰出的思想家胡塞爾指出:“只有感性的、生動的、豐富的生活世界,才能滿足人在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需要?!币寣W生對世界體驗得深刻,必須讓學生走出課堂,走上社會。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品社《同在藍天下》時,課前讓學生自己做一個盲人貼鼻子的游戲,體會盲人的生活。課前體驗與教學內(nèi)容有機地結(jié)合,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
2.課中體驗生活化
(1)引入話題生活化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闭n的開始,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聯(lián)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結(jié)合學生的課前體驗,創(chuàng)設情景,使學生在所營造的特定氛圍中,激起情感體驗,在不知不覺中觸動自己的情感之弦。如,在教學《友愛是共同的》時,在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玩具后,教師可作如下引入:“在剛才老師看見同學們各自交換自己的玩具,分享大家對你的玩具的評價,老師也感到很高興,那么,你都聽見同學們對你的玩具怎樣的評價?你的心情如何?”這樣的引入,以生活為切入點,讓學生感到自然。
(2)合作學習生活化
在學習中,教師可利用學生課前的活動收獲,引導學生開展活動,通過游戲、表演、討論等形式,體驗生活,感悟道德。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生動而又貼近實際生活的情景,可以激發(fā)起學生對學習的無窮興趣。如,在教學《同在藍天下》時,學生在理解了弱勢群體的處境后,教師可做如下引導:”面對這些弱勢群體,社會各行各業(yè)都伸出了一雙雙溫暖的手,唱響了一曲曲人間贊歌!”然后播放《愛的奉獻》的音樂,讓學生了解社會各界對弱勢群體的關(guān)注。學生在興趣盎然中,激起了對弱勢群體的同情,同時也讓他們體會到了社會的博愛!聽完后,可讓學生說說感受,這樣如何為弱勢群體獻愛心的合作問題就出來了,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在這種情感中如果讓學生合作交流效果可想而知。既培養(yǎng)了他們的道德情感,又陶冶了他們的情操。
(3)深化感悟生活化
品德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感受生活、體驗生活、學會生活。因此,教師應該在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的基礎上,通過交流、評價、反思等形式,深化道德認識,引導學生生活。如,執(zhí)教一年級品生《認識好朋友》時,當學生與同學互相交朋友并夸夸對方的優(yōu)點后,在深化感悟部分設計了“交友大聯(lián)歡”“交友大轉(zhuǎn)盤”和“交大朋友”三個活動。這三個活動讓學生充分動起來,在身邊進行交朋友活動,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強化了已有的認知體驗,深化了樂于與老師、同學交朋友的道德情感,體驗了交友的喜悅,從而達到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的目的。
(4)課后踐行生活化
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這是由品社(生)的實踐性決定的。生活是最好的老師!生活知識包羅萬象,它可使幼童成長為學生,可把學生熏陶為學者,可讓學者歷練為智人,可將智人鈍化為哲父!生活課堂,使每一位在其懷里成長的孩子都享有積極的受教育的機會。教師必須根據(jù)具體的內(nèi)容,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利用所學開展社會調(diào)查、參觀、社會服務等活動,讓學生走出學校這個小課堂,走進社會這個大課堂,體驗生活,有效地幫助學生把道德認識轉(zhuǎn)化為道德行為,達到知行統(tǒng)一。例如,學完了《同在藍天下》可以讓學生開展一次向弱勢群體獻愛心的活動;學完了《交通海陸空》,可以讓學生設想未來的交通工具;把行為認知延伸到學校、家庭、社區(qū),到生活中去實踐,去深入體驗,從而把活動引向縱深,實現(xiàn)德育的實效性。
總之,課堂是生活的一個縮寫版。知識來源于生活,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課堂教學生活化是實現(xiàn)品社(生)高效課堂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1]李桂強.《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提高課堂有效性的幾點思考[J].劍南文學:經(jīng)典教苑,2012(11).
[2]陳仁德.為有源頭活水來:《品德與社會》教學策略[J].新教育,2013(12).
?誗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