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我國語文教學的歷史,大概可以成為世界之最。以教壇先圣孔子始的幾千年封建教育,幾乎全部是語文教學的歷史,而幾千年一貫制的傳統(tǒng)教法實在令人想而生畏。從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啟蒙讀物,到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執(zhí)教者無一不是強迫學生死記硬背。學生在根本不懂文章內容的情況下,搖頭晃腦,為背書而讀書。
由此可見,在封建教鞭下,學生語言能力的形成,靠的基本上是自讀、自背、自悟,因而多數(shù)學生對較復雜的語言現(xiàn)象的理解,只能處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tài),即只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也許有人要問,幾千年的封建文化絢爛多彩,能寫出名篇佳作者不乏其人,難道這不是封建教育的功績嗎?筆者不但不否認這些,而且還應強調指出,正是這種死記硬背的教法,使學生積累了極其豐富的語言材料,而量的積累必然會引起質的變化,這就是封建文人能夠出口成章的主要原因。筆者想指出:這種由量變到要質變的過程太緩慢。如果能在學生大量閱讀、不斷積累語文材料的同時,教者因勢利導,進行必要的具體的切實的理性指導,也許學生語文能力由量變到質變的轉化過程所需的時間會大大縮短。
新中國的教育并不是封建教育的簡單延續(xù),它是建立在現(xiàn)代科學技術基礎之上的多學科齊頭并進的綜合性正規(guī)教育,而語文則是完成所有教學目的的工具學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從語文教學所花費的教學時間來看,也列各科之首,但結果并不令人樂觀,高中畢業(yè)生的讀寫能力距新課標的要求相去甚遠。
眾所周知,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讀寫能力。從教材的編寫到實施教學的整個過程,無一不是為完成這一任務而絞盡腦汁。但為什么效果不佳呢?筆者認為,當代語文教學和封建私塾教育在教法上各走了一個極端:封建教育是側重于感性認識,基本上靠學生自悟的啟蒙式教育;當代語文教學所采取的則是以教師講授為主要教學手段的拔苗助長式的理性教育。二者之間缺乏有機的結合和辯證的統(tǒng)一。
筆者可以作如下分析:一個學生從小學到高中畢業(yè),十二個學年,每學年以60篇文章計,共學了720篇文章。如以記敘、說明、議論三大文體而言,每類中具典型性的文章亦不少于百篇,如果學生能把其中幾篇甚至十幾篇倒背如流,并對其結構形式、語言特點等熟記于心,再加上教師的有效指導,學生閱讀、寫作各類文體的文章,就基本能做到心中有本而筆下生花了。
造成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如現(xiàn)代科技的飛速發(fā)展,客觀上誘發(fā)了學生的重理輕文思想;多學科大容量教學內容的齊頭并進,使學生難以集中精力學習語文等。但筆者認為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從小學到中學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執(zhí)教者忽視了學生對感性材料的積累。所以要想使語文教學質量有大幅度的提高,教法改革勢在必行。
綜上所述,建國前后的語文教學各走了一個極端。筆者認為只有把二者有機地結合在課堂之上、辯證地統(tǒng)一于語文教學的始終,才能使語文教學走上健康發(fā)展的軌道。因此,在注意把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教法與當代行之有效的教法緊密結合的同時,必須結合教學實際和學生實際,正確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1.強調感性積累,擺正量變與質變的關系。為了使學生掌握生動豐富的語言材料,應大力加強讀背訓練,特別是背誦訓練。內容可以是古典詩詞、當代詩歌及優(yōu)秀文言文,也包括散文、議論文、說明文在內的其他典型文章。可以肯定地說,一個能背誦三五十首古典詩詞的中學生,對詩歌的理解、鑒賞水平決不僅僅囿于所能背誦的范圍內;一個能背誦《師說》《拿來主義》這樣典型議論文的學生,不難想象出他完全可以仿照其結構形式完成一篇議論文的寫作。背誦是幫助學生達到大量積累語言感性材料的最重要的手段。學生有了較厚實的積累,在教師適度的理論指導下,就能較快地完成由量變到質變的轉變。
當然,這里強調的背誦決不等同于封建私塾的死記硬背,它是為學生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較快實現(xiàn)質變服務的,其明確目標就是進行量的積累。沒有量的積累,就不可能有質的變化。
2.重視主導作用,擺正內因與外因的關系。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師的主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應忽視,但更應該注意到外因只是內因變化的條件,老師的主導作用要通過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發(fā)揮出來。這就要求執(zhí)教者不要做拔苗助長式的無用功:一忌不看對象的程式化教學;二忌漫無邊際的分析講解;三忌沒有針對性的理論指導。要求執(zhí)教者點在火候上,導在關鍵處,變學生的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
3.重視整體能力的培養(yǎng),擺正讀、背、寫三者關系。一個學生的語文能力,包括讀、說、聽、寫諸多方面。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使學生具備讀、說、聽、寫的整體能力,這就要求教師深刻認識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與整體能力培養(yǎng)的關系。如讀書、背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積累必需的語文感性材料,而這一積累的目的正是促其語文整體能力的快速形成。
(葉大偉 ?江蘇省新沂市高級中學 ?22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