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靜怡
看到這樣的一個案例:《詩刊》雜志社的編輯鄒靜之先生在《女兒的作業(yè)》一文中,曾寫到這樣一個情節(jié):有一天,女兒問我“灰溜溜”怎么解釋。我想了一會兒,問干嗎解釋這個詞。她說是作業(yè)。我說這個詞你會用嗎?她說會,很快造了句子。我說這就可以了,關鍵是會用。解釋“灰溜溜”這種詞毫無必要,就像解釋“饅頭”這個詞沒有必要一樣。女兒不屑……
我感到迷茫,到底語文教學為了什么呢?難道我們現(xiàn)在的老師都只是為教而教,學生為學而學,教的迷糊,學的木訥嗎?
追溯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中國教育界曾展開一場關于語文教育的大討論,無論是語文界的教育專家,還是語文教育工作者,甚至眾多的學生家長,都對語文教育的現(xiàn)狀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并表示了極大的憂慮。甚至發(fā)出了“誤盡蒼生是語文”的指責。審視語文教育,有的過分強調了語文的工具性,將樹人、育人為宗旨的基礎教育淪為一種高度工具化、技術化的訓練,有的過分強調思想性。語文到底要教會孩子什么呢?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它表面上看來似乎好教好學,誰都會教,實際上是難教難學,不只是中國,世界各國的母語教育都面臨這種尷尬的境地。語文教學因為應試教育的壓力,過于注重知識的系統(tǒng)傳授,而切斷了與生活的聯(lián)系,使語文教學陷入枯燥單調的境地。由此,提高語文教師教學生活化意識,變封閉枯燥的語文教學為開放的、生活化的教學,讓語文課重現(xiàn)生動活潑是當務之急。
我從教于一年級,有人說,一年級的孩子是一張白紙,可以任你描繪。然而我想我要否定這種觀點。因為哪怕是這些天真的孩子,他們也不是什么都不懂。我們可以利用他們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情感認知去教導。43個孩子就有43種教育,他們的語文認知參差不齊。然而,如若脫離了孩子的“從前”,那么教育便無法實施下去。
個人認為:“從前”即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將課堂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原有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自我建構和生成,從而實現(xiàn)語文教育的目的,達到提高學生生存必備的語文能力。根據(jù)課程資源的功能特點,課程資源可分為條件性課程資源和素材性課程資源。展現(xiàn)“從前”,實現(xiàn)語文課堂教學的生活化可充分利用條件性課程資源和挖掘創(chuàng)造素材性課程資源。面向“未來”是語文教學生活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所謂的面向“未來”即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對學生可能面臨的生活進行預設,并用學習到的知識對其進行方向性的指導。
的確,語文學習,需要立足于“從前”,但也要服務于“未來”。通過語文的學習,學生可能明白怎樣做一件事是最好的,可能發(fā)現(xiàn)自己一直忽略了父母的愛,也可能看到自己身上所缺失的品質?,F(xiàn)在的孩子與社會的接觸太少,被父母保護在懷中,而語文知識的廣泛,則給了孩子一個虛擬的社會。盡管是虛擬的,然而總有些異曲同工的妙處。并且,當學生覺得學有所用,就會產(chǎn)生良好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其求知欲,長此以往,學生對于語文就會產(chǎn)生成就感。另一方面,也使他們認識到語文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離不開語文,要養(yǎng)成時時處處吸收運用語文知識的習慣,調動他們主動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語文的魅力,在于搭建起從前與未來的橋梁。從前與未來的生活給了語文更多新鮮的血液。它讓語文如童話中不會衰老的仙女,又如那神奇的海苔,讓水手充滿力量。而語文讓我們的生活,色彩絢爛,大大減少了我們生活中的錯誤。
正如此,學語文不僅僅是在學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一篇文章,更是在學做人,在學生活。
語文中的詩詞歌賦,短小而意遠。如讀屈原的《離騷》,感慨于他的“雖九死其尤未悔”的執(zhí)著,也總會被他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所感染,之后,我們也會沿著他的路,用心去吟詠“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濃濃的愛國之情讓人肅然起敬。又如李白的《蜀道難》,讓人如臨其境,雖說這是李白超人的想像力所致,但若無“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勇氣和膽略,此“難”又何可言及呢?所以,“蜀道難”只是李白虛置的表象,其深層含意還在于“世上無難事,用心而為之”。戒戰(zhàn)如平險,誰可為之?唯有李白。由此看來,李白的用世之心積極而強烈,浸透字里行間。讀這些詩詞,讓人心潮澎湃,時而憂愁,時而激憤。我們總忍不住將他們的經(jīng)歷與自己的相聯(lián)系,心湖泛起層層漣漪。
又如,讀孔子和莊子的文章,讓我們能懷有一顆孔子心,染一身莊子氣,在天做飛燕,落枝成麻雀,收放自如,高下兼宜,既如君子般自強坦蕩,又似隱士般自在逍遙。讓我們于濁世中,掀開迷霧,有一點亮光的指引;讓我們將日子演繹成一門生活化的藝術,高雅而清新。
現(xiàn)在,我接觸的是稚嫩的在某些方面有如白紙的孩子。她們對很多事情缺乏正確的認知,還沒有形成全方位的正確的價值觀。然而,我們簡短的形式各異的文章,卻教會了孩子最基本的做人道理。比如:《蘑菇該獎給誰》教會了孩子要敢于和高手比賽,延伸到日常學習中,便是要和比自己優(yōu)秀的人競爭,切不可認為還有人比自己差。又如:《奶奶的白發(fā)》,于細膩的親情中告訴孩子要孝順老人,要懂事,要能體會家人對自己深切的愛。
現(xiàn)在的孩子格外的幸福,然而也存在令人惋惜的地方。過分的寵愛,民主,讓很多孩子成了脫韁的野馬,高傲,自私。所以,語文的課堂是春筍得以生長的春雨,是花兒得以燦然開放的陽光,是那么的重要。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道出了語文教育與生活關系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