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瑩
【摘 ?要】
《水滸傳》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長篇白話章回體小說,是淺顯的文言文。而其它教學的順利進行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最后筆者決定將其安排在開學初進行學習。結合實際,筆者闡述了《水滸傳》的教學方法,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關鍵詞】
《水滸傳》 教學方法 ?評價體系
《水滸傳》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長篇白話章回體小說,屬淺顯的文言文。從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看,古文功底薄弱的學生要在期中考后的不到半個學期的時間內(nèi)把這部《水滸傳》啃下來,需要很大的功夫。因此筆者認為,將其安排在開學初進行學習,以保證《水滸傳》教學的順利進行。同時,為了使閱讀成為一種持久的自覺性的活動,需要調(diào)整課程,每周設立一節(jié)名著閱讀與交流課。
開學后的第一周名著閱讀交流課上,我對班級的每位學生閱讀《水滸傳》的情況做了摸底調(diào)查。而這一行動所顯示的信息便是:大多數(shù)學生都曾看過《水滸傳》的電視版以及電子刊物,男孩子更偏于愛看一些,同時對里邊人物的把握了解的也透徹一些。
在第二周課上,我也根據(jù)初中生好奇心濃的特點,我開始利用網(wǎng)絡媒體對學生的吸引,讓學生化被動為主動,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首先,讓學生自己親自動手到網(wǎng)上查閱有關《水滸傳》的資料,再給他們一些信息交流的平臺,讓每個學生互相提供所學習到的一些資料。學生通過自己閱讀,在這一專題的設計內(nèi)容上更容易的去解讀名著所詮釋出的信息,深入內(nèi)部,全新體驗。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自然也就會主動尋找網(wǎng)絡信息、書籍等補充大腦。
第三周的名著閱讀交流課上,我會以《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為例子,并交給他們閱讀名著的技巧和評價人物的方法。
具體閱讀技巧為:
A.速讀法:新課標指出:學生要養(yǎng)成默讀的習慣,需要一定的速度,且每分鐘不少于 500 字,我會教給學生速讀的方法,訓練他們要靜心閱讀能力,要求他們具有一定的閱讀速度,并能記準作者、記住里邊人物、記清每個情節(jié)等,讀后能回答所學的問題。
B.圈點批注法:要求學生在閱讀的時候要養(yǎng)成圈點批注。對不認識的生字、詞能查字典,能輕松自由的對文中生動的詞、人物、經(jīng)典的短句、場景要做好一定的評注,例如本文人物的性格、人物的行為以及價值取向等等,能夠做到對文學有初步的理解、鑒賞、 評論,一定閱讀后要寫下自己的閱讀感受。
例如一學生在在水滸專題網(wǎng)站的“在線交流”上寫到:
我覺得拳打鎮(zhèn)關西這個細節(jié)寫的非常生動,第一拳“撲的只是一拳,正好打在鼻子上,而且是打得鮮血迸流,鼻子也歪在半邊,卻便似開了個油醬鋪,酸的、辣的、咸的一發(fā)都滾出來”,本文是通過味覺來描述了拳頭的厲害,再來說說第二拳“提起拳頭來就眼眶際眉梢只一拳,打得是眼棱縫裂,烏珠迸出,也似開了個彩帛鋪,黑的、紫的、紅的都綻出來”,則是從視覺角度呈現(xiàn)。最后一拳呢,“又只一拳,太陽上正著,卻好像做了一個全堂水陸的道場,鈸兒、鐃兒、磬兒、一齊響”,這是從聽覺描寫的。讓人看了,覺得一拳比一拳厲害,一拳比一拳解恨。
學生對人物的評價:
“我感覺魯達雖然是一個武夫,但是他粗中帶細,為了不連累金老父女,從側面體現(xiàn)出魯提轄為他人著想,以免弄出事端連累父女倆,這樣就可以更好塑造出好漢的形象,體現(xiàn)了魯達粗中有細的性格和幫人幫到底的善良、正義之心。
在第四周的名著閱讀交流課上,我推出了網(wǎng)上“在線閱讀”板塊,請他們根據(jù)個人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文章情節(jié),并在教師博客上專設讀書交流平臺——“我來說一說水滸英雄”,請他們自己對里邊喜歡的英雄人物、故事情節(jié)等進行評論。
有一學生說到“我最喜歡水滸人物是武松,因為武松他武藝高強,別人喝三碗酒都過不了崗,他也喝了很多碗,確能把老虎打死,可見他是一個本領特別高強的人”。
有學生說:“我最喜歡智多星吳用。他不但足智多謀,在‘智取生辰綱中,他還設計騙了楊志,奪得生辰綱。”
期末前的幾天,為了檢測每一個學生的閱讀水平與掌握名著情況,我做了進一步的鞏固加深。為此舉辦了以“觀水滸,論英雄,學英雄”為主題的討論班會,也讓同學們自行構思,策劃設計題目,建立小組進行比賽,分別道出自己的看法,多思維、多角度學習。以此來提高自身的閱讀水平、見解能力,向他人學習的能力。
《水滸傳》的閱讀教學與評價同步進行,可教師薦評(設立評價表),讓學生清楚自身不擅長的部分,提升閱讀能力;也可有學生與學生間互評或自評語,彼此間彌補不足,互相增進,開闊視野,起到互相促進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化萬.我的語文人生【D】.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陳鳳娟.中學古詩詞教學的反思與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肖慧.引領學生品味古詩詞的意境美【J】.安徽文學,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