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燕
摘 要:批評作為一種負激勵教育形式,對于教育而言必不可少。但是在新時代,如何用好這一教育方式,卻智者見智仁者見仁。中職教師面對的是見慣了批評的中職學生,如何有效地實施批評,本文認為批評學生找對時機尤為關鍵。
關鍵詞:有效批評 時間點 反思
批評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出優(yōu)點和缺點;二是專門針對缺點和錯誤提出意見。對違紀學生的批評,意在讓學生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同時教師針對錯誤應提出意見,避免學生再犯,屬于第二種。下面筆者通過兩個案例來談談對批評學生的一些看法與思考。
一、兩個案例
1.案例一
班規(guī)規(guī)定:學生早上到校的時間為七點半。一天早上八點,仍有兩位學生未到,打電話詢問說在路上,還一點也不急的樣子。九點四十,終于看到他們慢悠悠進入校門的身影,進來了也沒有立即往教室走,而是一邊走一邊打鬧,十分開心的樣子。筆者氣不打一處來,在心里默默對自己說,這次一定要好好批評。但是看著看著突然有個聲音告訴筆者:他們肯定是做足了被我批評的準備,立即批評未必有效。于是,當他們兩人站在筆者面前時,筆者只是告訴他們今天遲到的事實,并沒有進行批評。當時他們很是詫異,還說了句:“老師,你不罵我們?”第二天,在他們毫無準備的前提下,筆者把他們叫到辦公室,對昨天遲到的事情進行了批評教育,他們羞愧地低下了頭,并且表示以后不會再遲到,后來他們也確實沒有再遲到過。事實證明,筆者找對了批評的時機,延遲教育起到了效果。事后,在班級里筆者對這兩名學生進行了表揚,這也是讓他們之后沒有再遲到的動力來源。
2.案例二
一次,在課堂上出現(xiàn)了學生頂撞老師的現(xiàn)象,任課老師把學生叫到辦公室后,情緒仍然很激動。當筆者得知此事趕到辦公室后,沒問緣由,直接用很嚴厲的話語批評了該學生。因為筆者要讓他知道老師的氣憤以及態(tài)度:他做錯了,就算是老師有錯在先,也不應該忘了自己是學生的身份,在課堂上公然頂撞不說,在辦公室竟然還敢指著老師大罵。估計是那天被筆者的氣勢嚇住了,后面幾天該學生都很老實。事后筆者了解了事情的原委,慶幸那天當即用了嚴厲批評的方式處理了這件事。在接下來的時間里,筆者多次找該學生談話,讓他明白這件事情錯在哪里,并且聽他講自己的認識情況。這樣的教育方式,對該學生起到了很好的幫助作用,同時對于班里的其他學生也起到了警示的效果。
3.案例分析
同樣是對學生的違紀事件進行批評與指正,由于采取的批評方式不同,學生的反應是不同的。案例一中的成功批評,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第一天沒有立即批評,學生肯定會在心里想為什么老師竟然沒有批評,讓他們懷著不安的心情過完一天是為了讓他們記住這次的教訓;二是在學生毫無準備的前提下進行批評教育,可以讓學生加深印象。這樣的延遲批評就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案例二中的學生之所以接受筆者開門見山的批評指正,沒有產(chǎn)生抵觸情緒,是因為筆者知道他的性格,并且平時一直留意他的言行舉止,知道發(fā)生這樣的事情錯會在誰。該學生還以為老師剛知道,沒有證據(jù),所以有抵賴的想法。筆者嚴厲的措辭、提高音調(diào)的批評,可以讓學生明確知道老師很生氣,再加上筆者指出的錯誤十分具有針對性,所以該學生也就接受了筆者的批評。
二、反思
通過以上兩個案例以及平時班主任工作的實踐,筆者認識到所面對的是一群古怪精靈、心理承受能力不一的學生,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對較弱,可能會屢教不改,對他們的批評與教育尤其要注意技巧。筆者認為要從學生的心理方面入手,與他們情感相容、相通,道明事件的原委,找對批評的時機,讓學生從心里接受批評,這才是有效批評。
1.了解事實
真的說不假,假的說不真。教師在進行批評之前,只有了解掌握事實,在批評的時候才能有根有據(jù),不至于被學生反駁,學生也易于接受。案例二中的學生,看似筆者不掌握事實,但是他不知道平時筆者對他的關注,以及發(fā)生這樣的事情就算不了解事情的原委,當眾辱罵老師本身就是一件錯誤的事情。學生明白了這點,也就不會那么努力為自己辯解了。
2.剛?cè)嵯酀?/p>
中學時期的學生正值未成年人向成年人成長的過渡期,叛逆心理嚴重且思想較活躍,如何在這一特殊的時期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尤為重要。對外向的學生用剛,則具有震撼力,能及時消除其囂張氣焰;對內(nèi)向的同學用柔,這樣便能以柔克剛,化解頑石。但需要注意的是,剛與柔這兩種方法的使用都要以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為原則。特別是那些犯有錯誤、內(nèi)心脆弱的學生,在他們的內(nèi)心深處仍有上進的需求,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理解與幫助。著名的教育家馬卡連科曾經(jīng)說過:“得不到別人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強烈的自尊心?!币虼私處煂@樣的學生,不僅是在犯錯時,在平時也要講原則。對于其錯誤的思想行為,能及時指出,不姑息遷就;同時,又要講感情,從內(nèi)心分析他們犯錯的原因,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就如在案例二中,最開始筆者用強硬的態(tài)度對學生進行了批評,屬于剛。在之后的時間里,筆者對犯錯的學生娓娓道來那天老師為什么那么生氣,以及給他講明白他到底錯在哪里,并且聽他講對此事的認識就屬于柔。在不同的時間點,靈活應用剛與柔,對學生進行了有效的批評,因此達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3.旁敲側(cè)擊
在教育中,不僅要有一針見血、開門見山的批評教育,也要有“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迂回批評教育。學生在犯錯后,情緒一般比較激動,對所犯錯事可能并不想直接談論,這時教師可以旁敲側(cè)擊,用迂回的方式來進行教育。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批評者與被批評者的直接交鋒,幫助犯錯誤的學生理解、消化、醒悟,從而改正錯誤,達到批評的目的。如此批評沒有劍拔弩張之勢,往往卻有事半功倍之效。正如案例一中,若當時筆者開門見山地批評那兩位學生,他們肯定會有各種借口,因為他們在來的路上早已都想好,也就起不到批評的效果。而案例二中,如果筆者沒有一針見血、開門見山地指出該學生的錯誤,那么他還會認為筆者也是站在他這一邊的,之后就算筆者如何批評,也不一定會達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4.適可而止
對于批評,要適可而止,要留給學生自我批評、自我反省的時間與空間。這樣學生易于接受,同時又會對老師的寬容產(chǎn)生負疚感,有利于他們不斷鞭策自己,盡量少犯或不犯錯誤。反之,如果老師對學生的錯誤嘮嘮叨叨,那么學生就會產(chǎn)生一種逆反心理,結(jié)果事與愿違,反而削弱了批評的效果。就像筆者在案例一中,先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帶著負疚感自己去反省,采用延遲批評的方式,讓他們真正認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
總之,批評不是目的,它既是一種重要的激勵方式,又是一種有效的溝通信號,是一種教育的手段。教師進行批評的最終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夠主動認識到錯誤并努力改正,避免再犯。所以,教師不僅要找準批評的時間點,更要注意批評的善后工作,而不是一蹴而就,一勞永逸。在實施批評后,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防止出現(xiàn)過激行為。教師要有意識地進行觀察、引導,學生有了進步及時表揚,增強其上進的動力,提高其自信心。批評是一門藝術,善用批評這一教育方法,會與表揚有異曲同工之效。
參考文獻:
[1]張金平.班級管理中批評教育的實施策略與反思[J].新課程·教師,2011(4).
[2]雷琳.讓忠言不再逆耳———教師批評方法淺探[J].新課程(上),2011(2).
[3]周鴻輝,馬甫波.中小學班級管理策略集粹[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4](美)維托·佩龍.張京譯.給教師的一封信:對學校教育和教學藝術的反思[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紹興市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