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
【摘要】學前教育是兒童教育的關鍵時期,該階段的教育對于兒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而音樂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必需品,在學前教育中開展音樂教育,通過音樂教育激發(fā)兒童學習潛力,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生活習慣、思維能力和性格品質都具有積極的作用。本文就以學前教育中開展音樂教育的意義入手,分析學前教育中開展音樂教育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優(yōu)化策略。
【關鍵詞】學前教育;音樂教育;意義;策略
總所周知,音樂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美妙的音樂可以陶冶情操,催人奮進;也可以舒緩情緒,抒發(fā)感情。自然而然,音樂教育成為我國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大部分幼兒園都開設音樂課,但是還存在許多問題,例如教學內容僅限于唱歌,跳舞,要求也僅僅是達到會演唱即可。這就無法真正發(fā)揮音樂教育的在兒童教育中的優(yōu)勢。那么,學前教育中開展音樂教育具有什么意義呢?
一、學前教育開展音樂教育的意義
(一)有助于兒童身心發(fā)展
開展音樂教學的過程,即是對兒童進行品德、情感教育的過程。不同題材、不同內容的音樂,教育的側重點也不同。例如在《世界真美好》這一音樂體操中,活波音符,強烈的節(jié)奏感帶給兒童開心、興奮的感覺。同時兒童會跟著音樂手舞足蹈,聞“樂”起舞。不僅促進了兒童大腦的發(fā)育,而且跳舞的過程也會促進兒童手腳、身體協調性的發(fā)展。又如《東東是個膽小鬼》,這首兒歌中,節(jié)奏歡快,朗朗上口,而且歌詞內容又教育兒童勇敢起來。對于促進兒童性情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促進兒童認知能力發(fā)展
兒童認知能力是學前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我國兒童音樂中,有許多模仿動植物、自然現象、人文社科的樂曲。例如《世界真美好》中,歌詞內容描繪了,大公雞、猴子、大象、青蛙、企鵝等動物的形態(tài)、叫聲等。在這首兒歌的教學中,兒童既認知了動物,又通過學習舞蹈,了解了各種動物的行為、形態(tài)等。而且學習的過程,兒童自然會產生聯想,在腦袋里對這些動物形成一些畫面,鍛煉了想象力。在往后的生活中,會將學到的知識與見到的動物一一對應,激發(fā)了兒童對周圍事物的觀察能力。因此開展音樂教育,對于促進兒童認識動物,了解自然現象和社會科學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促進兒童感知能力發(fā)展
音樂是聽覺藝術,音樂教學也是建立在培養(yǎng)聽覺感知的基礎上。在學前教育中開展音樂教育,也有助與促進兒童感知能力的發(fā)展。兒童感知能力,常常借助于動作、語言、表情對事物進行感受。而音樂教育則可以通過旋律、歌詞和舞蹈對兒童的感知能力進行培養(yǎng)。前文提到的兒童音樂中,有許多描繪動物、自然現象、風花雨雪等內容的樂曲。例如《下雨歌》中,樂曲歡快,歌詞主要描繪下雨產生的聲音,然后媽媽打雨傘來接。一首歌,讓兒童對“下雨”這一自然現象有了感知,似乎能夠身臨其境。同時又讓兒童去體會母愛,培養(yǎng)了兒童的情感。
二、提高音樂教學水平的策略
前文論述了音樂教育對于兒童健康發(fā)展的意義,不僅能夠促進兒童身心健康,而且對于培養(yǎng)兒童的認知能力和感知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目前兒童音樂教學中,還存在諸多問題。例如師資力量、教學方法和課程安排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因此提高學前教育音樂教學水平和效果,也要從這三個方面入手。
(一)重視學前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學前教育雖然未被列入九年義務教育,但是其在兒童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目前我國幼兒教育機構多為私人設立,因此出于成本的考慮,只有極少部分學校配置了專門的音樂老師,大多數學校的音樂教學任務都由非專業(yè)老師來擔任。所以加強學前音樂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成為首要問題。有鑒于此,在考慮成本因素的情況下,對幼兒園現有的老師開展音樂教學技能培訓成為最為快捷、效果最佳的方式。主要方式可以支助幼兒園老師繼續(xù)接受在職學歷教育,努力提高在職老師的音樂賞析能力,進而提高其音樂教學水平。
(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目標
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中,教學目標僅僅是教會兒童會唱,能跳即算完成。而且教學方式單一,總是機械的老師教,讓兒童跟隨模仿,然后不斷的重復、聯系。本文認為雖然這種教學方法能夠讓兒童以最快的速度學會一首歌,一只舞。但是這無益于兒童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的發(fā)展。音樂教學的目的,并不是簡單的讓兒童去學習唱歌、跳舞;而是更應該注重教學過程中的情感培養(yǎng),以及培養(yǎng)孩子的審美能力、認知和感知能力。因此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內容和目標成為提高學前音樂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具體實施可以摒棄傳統(tǒng)教學中以教師為主體的方式,轉變?yōu)橐詢和癁榻虒W活動的主體。寓趣味性、活動性于音樂教學中,在兒童感興趣的活動中開展音樂教育,通過這種方式才能真正提高音樂教學效果。
(三)科學設置音樂課程
學前教育階段,是兒童認知社會、接受事物最快、興趣最濃厚的階段。因此學前教育的課程設置上不應該側重于文化教育,不能過多的開展文字教育、數學教育等。這對兒童全面發(fā)展和成長是極為不利的。但是也不能將課程集中教授兒童學習唱歌、跳舞。而是應該將各個方面的知識根據兒童不同時期的心里狀態(tài),進行穿插教學,合理安排課程。例如早晨剛到學校,精神頭十足的時候開設文化教育課程,讓兒童在精力充沛的時候學習到知識。一節(jié)課過后,精神有所疲憊時,設置一堂音樂課程,讓兒童跟隨音樂自由起舞。既能舒緩疲憊的精神,又能活動肢體。
三、小結
通過上文的論述,可以看出音樂教育在兒童成長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可不察。但在實際教學中卻存在多種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除了優(yōu)化教師結構,提高師資隊伍水平;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和方法;科學設置音樂課程之外。還應該注重“因材施教”,充分理解“孩子才是教育的主體”這一論斷,不斷變革、創(chuàng)新才能與時俱進,不斷提高音樂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