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雨
摘 要:歐茨在創(chuàng)作《他們》時正值存在主義思潮廣泛傳播,因而世界的荒誕、人生的痛苦、人的生存價值等存在主義的核心觀點在其作品中都有體現(xiàn)。本文通過分析小說的背景環(huán)境及人物的荒誕行徑來解讀《他們》中體現(xiàn)的存在主義思想。
關(guān)鍵詞:存在主義 荒誕 歐茨
★基金項目:陜西學前師范學院2014年校級科研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4QNRS063
一
喬伊斯·卡羅爾·歐茨是美國當代著名女作家,以勤奮多產(chǎn)、創(chuàng)作題材廣泛聞名,迄今已出版小說、詩歌、劇本、隨筆、文學評論等各類文學作品百余部。作為一名嚴肅作家,歐茨具有深切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她關(guān)注當代美國社會現(xiàn)實,主張文學應(yīng)該反映和描繪現(xiàn)實生活,并揭示生活中的不公和邪惡。
隨著存在主義思潮的廣泛傳播,歐茨深受影響,世界的荒誕、人生的痛苦、人的生存價值等存在主義的核心觀點在其作品中都有體現(xiàn)。存在主義者認為,人生是荒誕和無意義的,人類所處的世界是非理性、反邏輯、荒誕不經(jīng)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無法溝通,焦慮、孤獨、空虛、恐懼左右著人們的情緒,人對世界的感受就是荒誕。薩特認為“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有三個層次,即自然的生存環(huán)境,人與人之間的人際環(huán)境和由政治、經(jīng)濟作用而產(chǎn)生的深層的社會環(huán)境”,“由于每個人都有他的思想和意志, 每個人都有他的‘主觀性,因此在這個‘主觀性林立的社會里,人與人之間必然是沖突、抗爭與殘酷, 充滿了丑惡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謬的。 而人只是這個荒謬、冷酷處境中的一個痛苦的人,世界給人的只能是無盡的苦悶、失望、悲觀消極,人生是痛苦的”。[1]
《他們》記敘了溫德爾一家三代從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間的家族故事?!八麄儭笔悄赣H洛蕾塔、女兒莫琳和兒子朱爾斯,但從英文書名them小寫可以看出,“他們”是沒有社會地位的一群人,“他們”代表所有生活在底層的美國白人階級。故事時間貫穿了美國經(jīng)濟大蕭條和底特律暴亂兩個歷史事件,標志著他們的世界是暴力和混亂的,他們的命運必然滿載悲哀和絕望,他們的生活也注定艱難不堪。歐茨坦承,我“也希望世界是更美好的,但作為一個誠實的作家,我不能忽視我身邊的真實情況”。[2]
在《他們》中,歐茨對底特律市的自然環(huán)境、人際關(guān)系、主人公的荒誕行徑和墮落的精神世界的生動刻畫,真實地將“他們”所生存的荒誕世界還原給讀者?,F(xiàn)代人荒謬可怕的生存狀態(tài)在《他們》中被袒露得淋漓盡致,充分暴露了現(xiàn)代人在文明世界中的精神危機和生存困境,從而客觀地反映了小說的荒誕思想。
二
小說背景設(shè)置在汽車城底特律,美國現(xiàn)代工業(yè)化城市的代表。工業(yè)化進程的快速推進暴露出來各種問題:首當其沖的是環(huán)境污染。倚靠著周圍的鐵礦石場、煉油廠及廉價水運等諸多便利條件,底特律發(fā)展為一個汽車工業(yè)高度發(fā)達的城市。然而底特律“對它的居民來說,是化學——紅色的落日、煙霧彌漫的空氣、無情刺眼的風合成的狂想曲;穿過古老街區(qū)的信件的高速公路,以及陣陣破壞性的咆哮的旋風;立交橋、鐵路軌道和轟鳴的火車,工廠和工廠的黑煙,鐵灰色的、油膩膩的、翻滾的底特律河,漫長的、延伸到八英里路”;[3]其次是貧富差距。因汽車業(yè)而暴富的人在底特律隨處可見,可成就他們的是無數(shù)的下層工人。在生產(chǎn)線上辛苦勞作的他們卻像汽車零件一樣,最終隱沒于巨大的工業(yè)都市當中,無名無姓,只換回無盡的損耗和消磨;此外,由于黑人人口在底特律約占半數(shù),種族問題在底特律格外突出,加之貧富差距又促使底特律的社會矛盾異常尖銳。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生活十分艱難,尤其是黑人,只能靠不法手段謀生。他們對富裕的上層社會白人日益不滿,就會訴諸暴力,導(dǎo)致底特律社會治安狀況極差,搶劫、縱火、打砸破壞乃至大規(guī)模的騷亂和暴動時有發(fā)生。新聞報道皆是什么黑人被打得“眼珠子從眼眶里鼓了出來”,“白人的孩子被剝了半邊頭皮”,“發(fā)現(xiàn)一具被槍殺的尸體”[4]等這些兇殺和暴亂事件。在《重溫<他們>》中,歐茨提到:“《他們》充滿了粗野而繁榮的美國城市的那種令人震顫的節(jié)奏:美國汽車城的狂熱的沖動,以及美國兇殺城的混亂?!盵3]小說結(jié)尾生動刻畫的那場底特律暴亂就是歐茨親身經(jīng)歷的記錄,曾在底特律生活的經(jīng)歷幫助她準確地表現(xiàn)了美國城市中出現(xiàn)的種種社會問題。
在歐茨筆下,底特律是一座被瘋狂和絕望籠罩著的城市,城市中人們的活動不僅受到污濁骯臟、充滿敵意的自然環(huán)境的制約,而且受到殘酷的社會環(huán)境的嚴重限制和阻隔,于是人與周圍的環(huán)境就出現(xiàn)了一種根本的荒誕。受經(jīng)濟蕭條的影響,人人失業(yè)、無事可干。生活于狂熱和沖動的環(huán)境之下,人會變得狂躁、粗鄙、充滿欲望。洛蕾塔的父親整日酗酒,哥哥躁動不安、每天神經(jīng)兮兮地帶著一把槍想要殺人,所以家庭的重擔都落到洛蕾塔這個16歲的少女身上。在故事開篇,她是一個不受周遭惡劣環(huán)境的影響、對愛情充滿幻想的花季少女,但很快她的少女夢便被一聲槍響終結(jié)了。洛蕾塔第一次帶回家的初戀情人被哥哥槍殺了,腦漿迸裂、鮮血四濺,隨后在尸體旁邊她被前來幫忙的警察溫德爾占有。
在《他們》中,老師和警察等公務(wù)人員成了壓迫的代名詞。朱爾斯在一個晚上被警察追打直至昏厥,僅因為懷疑他偷了東西。在學校由于吸煙,他被老師抽打得耳朵流血,老師甚至惡毒地咒罵他會以電椅行刑而死。莫琳不慎丟失了秘書的記錄本,本已十分愧疚,老師非但未安慰她,反而責怪她不該丟掉這么重要的東西,并逼迫她繼續(xù)找。
無處不在的社會暴力使人與人之間變得冷漠、心靈極度扭曲,也使他們的行為荒誕不經(jīng)。家庭中沒有溫暖,婚姻不因愛情結(jié)果,而愛情僅是出于情欲。父親溫德爾無緣無故就會打自己的孩子,因此朱爾斯想弄死自己的父親,而他在工傷去世后,莫琳也從未想過他;貝蒂用腳踢自己的奶奶,將她推下樓梯;朱爾斯從小偷竊,勾引女孩子,多次進少管所,一次放火點燃谷倉后反因火苗感到異常的興奮。后來結(jié)識了富家女娜旦,表面好像由于娜旦美麗的外表完全被之吸引,實則是受其內(nèi)心所向往的華麗的富人生活驅(qū)使。兩人的愛情不過是情欲釀成的苦果,娜旦也因不堪二人階級差距所引起的種種痛苦欲開槍殺死他。朱爾斯雖然僥幸活下來,但是身心遭受重創(chuàng),從此如行尸走肉般整日在大街游蕩。
洛蕾塔的兩段婚姻極其荒唐:第一任丈夫是幫她處理尸體的恩人警察,由于懷孕嫁給了他;而第二任丈夫弗朗則是男性無能和暴力的代表。剛結(jié)婚,弗朗的背就出了毛病,只能在修理廠混日子,每天只是吃喝和打牌,回家還需人照顧。而洛蕾塔竟然將照顧丈夫的工作交給女兒莫琳,還親自教她怎樣按摩背部,因而弗朗常對莫琳懷有一種亂倫的欲望。弗朗對莫琳施暴,洛蕾塔不僅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還教訓(xùn)女兒是自討苦吃,洛蕾塔的放任更加縱容了他的殘暴。弗朗經(jīng)常與洛蕾塔吵架,夫妻關(guān)系極其緊張,他的身體似乎永遠都好不了,對繼女的亂倫欲望無法滿足,這一切在發(fā)現(xiàn)莫琳賣淫后,終于找到了發(fā)泄口得以爆發(fā)。他憤怒得近乎瘋狂,將莫琳毒打至半死。他的殘忍行為不是出于對女兒的管教,而是無法忍受莫琳和別的男人發(fā)生關(guān)系卻無視他的親昵。最終,母親對女兒的漠不關(guān)心導(dǎo)致了這場悲劇。
三
“他們”也試圖改變自己的命運:洛蕾塔向往大城市,帶著孩子逃到底特律,然而竟以站街做妓女被便衣警察帶走開始了城市生活,荒誕至極;莫琳千辛萬苦地想要“擺脫一輩子做莫琳溫德爾的命運”,以為金錢可以贖回自由,于是把自己的身體交給陌生男人來換取鈔票而逐漸變得麻木不仁,最后甚至不惜勾引有夫之婦,拆散別人家庭,企圖通過婚姻達到躋身于中產(chǎn)階級的目的;朱爾斯恨這個家,恨他的父親,雖然中學二年級就揚言再不進家門,卻一次次得回到“他們”當中。最后在底特律暴亂當中,大火燃起了他的興奮,他加入這場混戰(zhàn),親自開槍打死了一名警察。從小經(jīng)歷家庭暴力、社會暴力、甚至于情人的溫柔暴力,然而最終暴力卻賦予了他靈魂上徹底的自由和解放。
“他們”同底特律一同經(jīng)歷衰落,底特律也孕育了“他們”特有的生存狀態(tài):暴力構(gòu)成他們?nèi)康纳钋覂叭怀闪怂麄兙S持生存的工具。在他們的世界,親情、愛情都變了質(zhì),價值觀嚴重扭曲,無論借助婚姻和金錢都未能改變他們的命運。然而在這個暴力狂亂的世界里,他們從遭受暴力到成為施暴者,最終頑強地在這個荒誕的世界當中生存下來,這也許才是小說的意義所在。歐茨似乎啟示人們,盡管這樣一群處在社會底層的“他們”,生活似乎永遠得不到改善,命運似乎永遠不能好轉(zhuǎn),然而只要生存著,就有希望。
參考文獻
[1] 曹修群.解析《何以解憂》對存在意義的追問[J].華章,2013(31).
[2] Lee Milazzo.Conversations with Joyce Carol Oates[M].Jackson: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1989.
[3] 歐茨·喬伊斯·卡羅爾.直言不諱:觀點和評論[M].徐穎果,譯.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6:296.
[4] 歐茨·喬伊斯·卡羅爾.他們[M].李長蘭,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