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喜新
摘 要 本文通過相關教育教學理論支持,結合自己教學實踐,闡述了高中英語教學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培養(yǎng)的措施、技巧,從而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關鍵詞 高中英語 閱讀理解 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2-0104-02
閱讀教學在英語教學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現(xiàn)行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要求,高中英語教學中,聽、說、讀、寫要綜合訓練,側重培養(yǎng)閱讀能力。近幾年高考的閱讀理解試題除閱讀量較大幅度增加、突出英語國家的語言文化外,試題還考查了學生對文章整體意義的把握及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要求考生必須具備較高的閱讀速度和快速思維能力。
一、閱讀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高度重視閱讀課的教學
(1)重視語言知識的教學。在閱讀教學中貫徹“為交際而傳授語言知識”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不斷擴充、豐富學生的語音、詞匯、語法、短語、句子結構、段落和篇章結構等各方面的語言圖式。
(2)課堂教學是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重要陣地。我在閱讀課的教學中嘗試采用“導,讀,練”的教學方法?!皩А敝傅氖情喿x課的巧妙而靈活的導入。主要采用的導入方法有故事導入法、歌曲導入法、圖片導入法等;“讀”包括快讀、細讀;“練”包括課內(nèi)和課外的練習。在閱讀前要巧妙地設置問題,讓學生有明確的閱讀目的和任務。快速閱讀一遍回答5~10個YESorNO的問題,再細讀,提一些Who,What,When,Where,Why,How等形式的問題?;蛞员砀竦男问匠尸F(xiàn)文章脈絡。這樣閱讀時,就能有的放矢,既不浪費時間,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在解答問題的同時,閱讀能力和口語能力都得到了鍛煉,也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閱讀前根據(jù)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引導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預測和討論,激活學生大腦中相關的知識網(wǎng)絡,使他們處于主動認知狀態(tài),從而產(chǎn)生閱讀的愿望和心理準備。
2.豐富學生的語篇信息
現(xiàn)在的閱讀理解題在選材上非常注重蘊含時代氣息和具有可讀性,學生的人文、歷史、地理、科技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知識的多寡,都直接影響著他們的閱讀理解水平。教師應有意識地將英美文化的特點介紹給學生,以利于學生了解英美民族的文化背景、生活、習俗、思維習慣及英語特有的語言表達方式,從而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3.增加課外閱讀量,提高閱讀速度
課外閱讀目的在于增加閱讀量,大多體現(xiàn)為泛讀。閱讀的量要大,題材、體裁要寬。因此閱讀速度要快,同時也要把握好對語篇的理解。也可以與課內(nèi)的精讀內(nèi)容相結合,為課文配上同類題材的姊妹篇作為泛讀材料,使精讀和泛讀相得益彰。對于特別優(yōu)秀的作品,可以處理成半精讀,讓學生在課堂上展開討論,鞏固學科知識,拓寬知識面,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指導學生掌握解題技巧
1.指點學生“依綱”閱讀。指導學生先看問題,后讀短文,再選擇答案。閱讀題干,首先要掌握問題的類型,客觀信息題往往可以從文章中直接找到答案;而主觀判斷題考查的是對文章的理解,貫穿全文的中心主旨的理解等。此法加強了閱讀的針對性,提高了做題的準確率,節(jié)省了寶貴的時間。特別適用于對圖形表格類題材的理解。
2.速讀全文,了解大意知主題。閱讀的目的是獲取信息。指點學生閱讀時抓住文中重點段,段中主題句和句中的關鍵詞;跳讀以尋找所需信息,如年代、數(shù)字、人名、地名等把握住關鍵詞,利用語法過渡詞,語氣轉折詞及時態(tài)等,抓住文章脈絡。
3.詳讀細節(jié),理順思路與脈絡。分段細讀,注意細節(jié),注意語言結構,處理語言點,抓住主要事實、關鍵信息,揭示文章結構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幫助深化理解。
4.邏輯推理,做好深層理解題。在實際閱讀中,有時作者并未把意圖說出來,閱讀者要根據(jù)字面意思,通過語篇邏輯關系,研究細節(jié)的暗示,推敲作者的態(tài)度,理解文章的寓義。
三、指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養(yǎng)成默讀習慣,要求學生閱讀時使注意力集中在文字符號上,有一些不良的閱讀習慣必須改掉。如有的注意力不集中,不時地發(fā)出響聲;有的愛抖動雙腿;有的過多地進行語法分析;有的還停下來查詞典等等。這些不良習慣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思路,降低閱讀速度,應及時地加以糾正。
總之,閱讀理解是一個復雜而靈活的過程,要讓學生多聽、多讀、多說、多背,多使用英語,最大程度地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和潛能,持之以恒,精泛結合,廣泛獵奇。在潛移默化之中,學生就會感覺到自己的閱讀能力在逐步提高。
參考文獻:
[1]余廣安.閱讀的心理機制以及英語閱讀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王家驥.談英語閱讀與寫作訓練[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