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欣
如今,隨著“學講方式”的進一步推廣,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新課改給當前的高中教學帶來了巨大影響。作為高中地理教師,筆者認真研讀了學講理論,并將其應用于教學實踐。經(jīng)過多次交流研討和反思總結,筆者獲得了一點心得體會。下面筆者就以魯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球的氣壓帶與風帶”教學為例,談談“學講方式”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滲透與應用。
1.利用課件發(fā)布教學指令。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引入,在教學中使用課件已是常態(tài)。除了展現(xiàn)文本、圖片、音頻、視頻、動畫等教學資源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課件發(fā)布教學指令。
在課件的設計中,筆者沒有將教材的知識框架生硬照搬過來,也沒有將地理圖冊中的示意圖或課堂練習放進去,只是簡單地設置一些教學指令,用以聯(lián)系所有教學環(huán)節(jié)。
2.利用學案引導學生完成知識建構。
“學講方式”強調(diào)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生生互助的方式,完成課外或課堂前期的學習任務。毫無疑問,學案在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筆者在本節(jié)課的學案中設計了以下內(nèi)容。
(1)目標導航:根據(jù)課標要求進行目標解析,詳細列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以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及時進行對比。
(2)知識鏈接:回顧“熱力環(huán)流”的相關知識,完成學案中的任務(在熱力環(huán)流示意圖上標出高低氣壓、繪出南北半球高空風向以及南北半球近地面風向)。
(3)自主建構:完成以下探究問題:①你知道在南北半球形成了幾個大氣環(huán)流圈嗎?在學案中畫出來并利用所學知識說說它們的形成機制。②全球有幾個氣壓帶和風帶?請分析它們的成因并在圖中標注出來。③說說氣壓帶、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規(guī)律。
(4)課堂檢測:根據(jù)章節(jié)知識設計讀圖填空題和選擇題,以檢測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
(5)總結反思:要求學生進行知識梳理,記下收獲以及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惑。
3.利用小組促進合作交流。
“學講方式”是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的,因此教師可將全班學生分組,每組設立組長,組長負責帶領全組同學完成各項學習任務。這種方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在筆者的“全球的氣壓帶與風帶”課堂教學中,共有3個環(huán)節(jié)需要小組合作完成:一是學生自學后進行組內(nèi)成員互學,完成一部分問題;二是組內(nèi)成員共同學習,通過討論完成自主建構中的探究問題;三是小組合作,共同繪圖。
4.利用視頻突破重難點。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有些重難點知識講起來很枯燥,學生也理解不透。那么,如何將地理知識講得生動形象呢?如何讓學生對這些重難點知識感興趣并牢固掌握呢?對此,筆者借用聲像并茂的視頻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很容易就能在大腦中形成深刻的記憶。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根據(jù)需要暫?;蚍磸筒シ乓曨l,以方便學生交流討論,掌握章節(jié)中的重難點。
5.利用多元評價完善評價體系。
在觀摩其他教師教學的過程中,筆者注意到,許多教師采用鼓勵小組成員搶答并給答對的小組加分的形式來激發(fā)學生積極性,可在這種形式下,學生的熱情并沒有維持多長時間。這是因為這種方式太過單一,會出現(xiàn)機會不均等、評價不公平的現(xiàn)象。
對此,筆者在上課前就在黑板上張貼了評價加分標準圖,所有的加分都參照這一標準完成。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除了觀察、參與和指導外,還要做到客觀公正地評價。這樣的評價方式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加強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激發(fā)各個小組之間的學習競爭。
總之,“學講方式”已經(jīng)改變了教師的教學行為,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改善了課堂教學生態(tài)。我相信,只要教師積極轉變教學理念,踐行“學講方式”,就能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