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玉
“比較”顧名思義是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同類事物辨別異同。在語文教學中合理運用比較法,不但能使學生正確區(qū)分同類事物的形義,還能運用所學知識,加強技能和智能的訓練,能夠使學生由此及彼,提高學習能力和智力水平,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為學生自學打下基礎(chǔ),為拓寬視野創(chuàng)造條件。
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比較法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形近字比較
形近字即兩個字的字形相近。正因為字形相近,小學生很難把它們區(qū)分開,因此,往往出錯。舉個例子,在學習生字時,許多學生把“跪在地上的“跪”字寫成“脆”,這時,我把“跪”的形近字都寫出來,把字形、字義進行比較,然后和學生一起給這些字注音、組詞,通過這一訓練提高了學生的分辨能力,增強了學習效果。從這以后,我在教學生生字時,首先讓學生把生字的形近字找出來,再和生字比較,久而久之,學生在形近字的使用上出現(xiàn)的錯誤明顯減少,識字量明顯增加,不僅新知識掌握較牢固,也鞏固了以前學過的知識。我做過統(tǒng)計,在開始學習“跪”,聽寫生字時,“跪”字有19名學生寫錯(全班70人),由于與它的形近字進行了比較,接觸了“詭”字,在教《飛奪瀘定橋》一課時,生字“詭”只有5名學生寫錯(全班72人),其余學生不僅能正確書寫,而且還能正確運用。可以說“比較”一舉兩得。
二、同音字比較
小學生活潑、單純、記憶力好,可分析能力較差,因此,往往對同音字的用法不去琢磨,錯別字較多。尤其在作文中表現(xiàn)最為突出。如把“奔馳”的“馳”寫成“弛”,把“高粱”的“粱”寫成“梁”,把“驕傲”的“驕”寫成“嬌”等。通過在幾年的識字教學中采用比較法,學生作文中的錯別字減少了很多,尤其在優(yōu)等生作文中只偶爾出現(xiàn)錯別字,學困生在不同程度上也有進步。
三、近義詞比較
所謂近義詞就是詞義相近的。它們就像孿生姐妹,差別細微,有時確實讓學生難以區(qū)分。有的近義詞雖然能區(qū)分清楚,但是由于疏忽,也會出現(xiàn)錯誤。我們做過這樣的練習:選擇合適的詞填在下面的括號里,詞語有:盼望、愿望、期望。
(1)全國人民( )早日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
(2)我的( )是長大當一名解放軍戰(zhàn)士。
(3)我們絕不辜負黨和國家對青少年的( )。
我故意用兩種方法進行練習,比較其效果。其一,教師放開,讓學生自己去讀,自己去填,然后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發(fā)現(xiàn)能全部做對的有42人(全班54人,教師不表態(tài),只是想了解一下情況)。其二,教師首先和學生一起比較這三個詞的異同:愿望、盼望、期望,三個詞都有想要達到某種目的的意思。“愿望”指希望將來能達到某種目的的想法;“期望”指對未來事物或人的前途有所希望和殷切等待的想法,一般用于上對下,如長輩對晚輩,上級對下級,是對對方的一種想法;“盼望”指殷切地期望,也是對對方的一種希望,比“期望”的意思程度深。比較之后,再讓學生進一步檢查自己做的是否正確,教師再檢查,這時我發(fā)現(xiàn)有51名學生全部做對,通過比較,使9名學生根據(jù)詞義糾正了自己的錯誤。這時教師小結(jié),告訴學生以后做類似這樣的練習,先不要忙于去填,首先要弄清它們之間有什么不同,也就是進行比較,然后再根據(jù)語言環(huán)境選擇,這樣才能得到正確的知識。接著又進行兩組練習,第一組用“陸續(xù)”“連續(xù)”“繼續(xù)”填空:
(1)下課了,同學們( )走出教室。
(2)我們班( )三年獲得“先進班集體”的稱號。
(3)我們要( )努力,爭取更大成績。
先讓學生自己比較三個詞語的意思有什么區(qū)別,再分別根據(jù)詞義進行填空。由于這一組較簡單,百分之九十七以上的學生能做對。
第二組用“居然、果然、竟然”填空:
(1)我們以為在這塊荒地上種花生是不會有收獲的,沒想到過了幾個月,花生( )收獲了。
(2)早晨,氣象臺預(yù)報:“傍晚有雨”,吃過晚飯( )嘩嘩地下起了大雨。
(3)看到旁邊站著一位體弱的老大娘,她( )一動不動地坐在座位上。
這一組練習有一些難度,使學生不易區(qū)分的是“竟然”和“居然”。我讓他們拿出字典,分別弄清楚三個詞語的意思,再進行比較,看它們有什么不同,教師適當點撥,學生茅塞頓開,問題迎刃而解。
有句俗話,“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有比較,才有鑒別”,講的都是比較的益處,通過這樣一比,促進了學生動手、動腦能力,使他們變被動為主動,變間接地接受知識為直接地獲取知識,由此可見,“比較”是大有益處的。
四、篇章的比較
(一)按事物發(fā)展順序?qū)懙奈恼碌谋容^
理清文章條理時,有的學生有這樣的認識,凡是按事物發(fā)展順序的文章都分為三部分,交代事物起因的為一部分,交代事情經(jīng)過的為一部分,交代事情結(jié)果的為一部分。針對學生的這一認識,我找兩篇按事情發(fā)展順序?qū)懙奈恼逻M行比較,一篇是《苦柚》,另一篇是《撈鐵?!??!犊噼帧愤@篇課文首先交代買柚子的原因,然后具體介紹買柚子的經(jīng)過,最后介紹在回家的路上的情況,顯然可以分為三段。然而《撈鐵?!返牡谝弧⒍匀欢沃v的是撈鐵牛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的是撈鐵牛的準備工作,第四至第六自然段具體講撈鐵牛的經(jīng)過和結(jié)果,最后一自然段是對這個和尚的介紹。由此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課文的第三自然段既不屬于事物的起因,也不屬于事情的經(jīng)過,應(yīng)單獨成段;而課文的第四至第六自然段所寫的經(jīng)過和結(jié)果又不能截然分開,只能分在一段中。
通過比較,糾正了學生的錯誤認識,從而明白并不是所有的按事情發(fā)展順序?qū)懙奈恼露挤譃槿糠帧?/p>
(二)說明事物文章的比較
說明文就是說明事物的情況的文章,是把自己了解的事物告訴別人,使別人了解或明白。我在教《鯨》這一課時,把它同《新型玻璃》進行比較,使學生既明白這兩篇課文寫作方法及目的的異同,又進一步掌握了說明文要抓住事物特點來寫這一重點。
《鯨》這篇說明文主要說明鯨非常大;鯨是哺乳動物,不是魚;鯨分為須鯨和齒鯨兩大類;鯨的生活習性。通過介紹,使我們了解了一些鯨的知識。
《新型玻璃》逐一介紹幾種新型玻璃的特點、用途,還告訴我們現(xiàn)在的科學技術(shù)非常發(fā)達,迅速發(fā)展的科學技術(shù),在現(xiàn)代化建設(shè)中起著促進作用。這兩篇課文都抓住事物特點寫,這是它們的相同點。不同的是《鯨》向人們介紹一些有關(guān)鯨的知識,而《新型玻璃》除介紹幾種新型玻璃的知識外,還展示了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科學的飛速發(fā)展,激發(fā)了學生為科技事業(yè)的發(fā)展而勤奮學習的自覺性。
通過比較既復習了以前學過的知識,又鞏固了所學的新知識。弄清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減少學生的學習負擔,激發(fā)學生興趣,對培養(yǎng)提高學生自學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