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美權 李 丹
5 月11 日,“成都被打別車女司機”盧某發(fā)致歉信,稱“被網絡暴力傷害,認識到錯誤”。自“成都別車女司機被當街毆打”這一事件發(fā)生后,立即成為網絡以及報紙輿論的焦點。網民對盧某進行了大量的人肉搜索。
女司機盧某在這件事情到底是需要同情還是需要指責,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筆者對女司機的遭遇持客觀中立態(tài)度。但是有一點肯定的是,網民“人肉搜素”盧某各種隱私的行為是要批評譴責的。假使說,曝光盧某個人私密信息的網民是對盧某行為的憤怒與發(fā)泄,她即便再怎樣錯,也不該被個別網民“人肉搜索”。
一次“人肉搜索”就是一次“網絡暴力”。被人肉搜索的人,我們可想她們內心會受到多大的壓力與傷害,那么多網民在那里討論,成為他們茶余飯后的談資,并且很可能受到他們的惡意中傷。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二條民事權益范圍中包括了隱私權,中國公民的隱私權是受國家保護,怎么能輕易被網民拿來戲謔?另外,最高院于2014 年10 月9 日發(fā)布了《關于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其中第十二條規(guī)定:網絡用戶或者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公開自然人基因信息、病歷資料、健康檢查資料、犯罪記錄、家庭住址、私人活動等個人隱私和其他個人信息,造成他人損害,被侵權人請求其承擔侵權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這對保護公民個人隱私,懲罰泄露隱私行為,無疑具有積極的價值和意義。
有關部門能夠加大追責力度,強化對網絡行為的依法管理外,還需要廣大網民謹言慎行。每個人都有話語權,但是我們不能讓這種自由侵犯人權,對公民的生活產生不良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