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雅莎 (四川省內江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641100)
初探口譯聽力理解
魏雅莎
(四川省內江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641100)
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fā)的全球金融危機,使得全球經濟遭受嚴重打擊。在此背景下,我國卻異軍突起,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實現(xiàn)了持續(xù)、健康、快速的發(fā)展。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國際交往都在不斷深入。而作為服務于改革開放的先導力量和與世界溝通的橋梁,翻譯的作用愈發(fā)突出。本文以語言技能中的聽為切入點,分析了口譯聽力理解與普通英語聽力理解之間的差異,強化了文化背景知識的輸入對于口譯聽力理解的作用。本文將用到Daniel Gile “effort model”來闡述這一問題。
語言技能 口譯聽力理解文化背景知識的輸入 精力分配模式
引言
世界經濟發(fā)展到今天,已完全離不開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這些溝通和交流很大程度上是通過翻譯來進行的。翻譯在為不同階層﹑不同領域﹑不同民族服務的同時,也在不斷完善自己本身。在我國,有許多高校都開設有翻譯課程,有的已經開始了翻譯碩士專業(yè)學位的教學,目標都在于培養(yǎng)翻譯專業(yè)人才。但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由于對專業(yè)的認識不夠,教學理念不完善,專業(yè)設置仍遵循著傳統(tǒng)外語教學模式,導致學生本身的語言技能(即聽,說,讀,寫,譯)有待進一步提高。高校對于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收效甚小,作為翻譯分支之一的口譯更是如此。在筆者的日常教學中發(fā)現(xiàn),由于聽力能力的局限,導致學生在接受口譯訓練時感到相當吃力,常出現(xiàn)完全聽不懂,或聽懂一部分但無法記下大意的情況。那么,究竟何為口譯?其特點決定了聽力理解與傳統(tǒng)英語聽力理解有何不同?它對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又有何作用呢?
(一)口譯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
關于口譯的定義有許多的專家學者都從不同的側重點給出過闡釋,翻譯大師劉宓慶認為“口譯是一種特殊的翻譯行為,是互不通曉對方語言的雙方得以思想交流,進行或完成交談不可或缺的媒介”(劉宓慶,2003:54)。上海外國語大學的梅德明教授認為口譯是一種口頭表達方式,將聽到或讀到的信息準確且快速的由一種語言形式轉化到另一種語言形式的行為,其目的在于完整并即時的傳遞信息,是人們在進行跨文化,跨民族交流交往時的一種基本溝通方式。
(二)口譯的特征
由上述含義我們可總結出口譯的以下特征:現(xiàn)時性(發(fā)言者與聽者同一時間處在同一場所,譯者同時直面雙方);即時性(源語的輸入為一次性,譯者在時間有限的壓力下,迅速準確的將信息以另一種語言形式傳遞給另一方,目標語的輸出亦為一次性);交互性(譯者需在兩種語言形式中游刃有余的自由且準確快速地進行轉換)。而口譯的這些特征又對譯者的語言技能,即聽、說、讀(在視譯的情況下)、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聽這一塊,可以說是口譯過程的第一個重要階段。而在筆者日常的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聽力這一塊非常薄弱,即便是傳統(tǒng)英語教學或四六級聽力訓練中,學生也常常因為聽力材料中的生詞或是對英語朗讀規(guī)則不熟悉亦或是不了解背景知識,而導致成績不理想。
(一)丹尼爾·吉爾的精力分配模式(The Effort Model)
來自法國巴黎第三大學、巴黎高等翻譯學校的口譯界知名教授,丹尼爾·吉爾在其所著的〈〈口筆譯訓練的基本概念與模型》(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中提出了精力分配模,即:
1.SI=L+M+P+C;同傳=聽力辨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短期記憶/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目標語產出(Production)+協(xié)調(Coordination among those three efforts)
2.Daniel Gile (1995)認為,在交替?zhèn)髯g的模式下,精力分配模式分為兩個階段:
Phase one CI=L+N+M+C
交替?zhèn)髯g第一階段=聽力辨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記筆記(Note-taking) + 短期記憶(Short term Memory)+協(xié)調(Coordination)
Phase Two CI=Rem+Read+P+C
交替?zhèn)髯g第二階段=記憶(remembering)+ 讀筆記(Reading)+目標語產出(production)+協(xié)調(coordination)
Daniel Gile 認為,人類的大腦處理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譯者也不例外,那么在口譯工作中,如果口譯任務所需的處理信息總量大于譯者大腦本身所能提供的處理信息總量TA(total available processing capacity),口譯質量就會出現(xiàn)問題。假設口譯任務中處理信息總量需求為TR(total processing capacity requirements),由上述同傳公式(1)可得出:
TR=LR+MR+PR+CR(D. Gile 1995 P158)處理信息總量需求=聽辨處理容量需求(Listening and analysis processing capacity requirements)+短期記憶處理容量需求(Memory processing capacity requirements)+目標語產出時的處理容量需求(Production processing capacity requirements)+協(xié)調處理容量需求(Coordination processing capacity requirements)。前面提過,口譯任務所需的處理信息總量不能大于譯者大腦本身所能提供的處理信息總量,就會影響口譯質量,換言之,同傳口譯順利進行必須滿足 TR≤TA;LR≤LA(譯者大腦所能提供的聽辨信息處理總量);MR≤MA(譯者大腦所能提供的短期記憶信息處理總量);CR≤CA(譯者大腦所能提供的協(xié)調三方面精力的信息處理總量)。
同理,在交替?zhèn)髯g中,則有:
LR+NR+MR+CR≤TA (NR代表譯者筆記處理容量需求)
其中LR≤LA;NR≤NA;MR≤MA;CR≤CA
盡管同傳和交傳在形式(同傳邊聽辨邊譯,譯者壓力相對較大;交傳先聽辨,記筆記,再譯出目標語,壓力相對較?。┯兴煌?,但不可否認,兩者都對譯者的聽辨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同時,聽辨能力的好壞也是是否能成為合格譯者的首要標準。在筆者的教學中發(fā)現(xiàn),目前絕大多數(shù)學生在聽辨方面仍處在LR>LA(口譯任務所需的聽辨處理容量需求大于學生自身所能提供的處理聽辨信息總量),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眾多,如詞匯量不夠、語法掌握不透徹、語言外知識欠缺、源語發(fā)言者口音或語速過快等。但歸根結底,是學生對口譯聽辨與普通英語教學中的聽力訓練的異同之處不甚了解。
(二)口譯聽辨與普通英語聽力理解的區(qū)別
“聽辨”(Listening and gand information receiving),顧名思義,不僅要“聽”還要“辨”,即思考、分析?!奥牨妗笔强谧g過程中的第一階段。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接收到的是源語信息,并能通過種種分析手段把接收到的信息納入到我們的理解范疇,以便儲存和輸出。毫無疑問,口譯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聽辨過程。
口譯中的聽辨過程和學生平時英語學習中所接受的聽力訓練不同,但二者又有一定聯(lián)系。
首先,具備良好的聽力水平是培養(yǎng)良好聽辨能力的基礎。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的外語聽力有問題,那么無論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多強,他都很難勝任口譯工作。其次,光有好的聽力還不夠,因為聽辨過程還涉及到其他方面的能力。這一點可以從聽力訓練與聽辨過程的區(qū)別中看出來。
1.普通英語聽力訓練側重于語言層面,即學生需注意語音,語調及語言表達方式和用法,壓力責任小。相比之下,譯員在聽辨過程中要注意的是意思,是發(fā)言人的意圖,而非具體詞句表達。因而,在一段對話結束之后,普通英語聽力只需抓住某一個語言點就能答題,而譯員則需在頭腦中形成具有邏輯關系的語意整體,單詞進行簡單集合是絕對不可取的,譯員的壓力責任都很大。
2.普通英語聽力訓練中,學生主要啟動聽力系統(tǒng),理解則是根據題目的要求而被被動附帶的過程。譯員不僅要啟動聽力系統(tǒng),還得啟動大腦的理解分析機制和記憶機制,即邊聽,邊分析理解,邊記憶以順利準確地傳達發(fā)言者意圖。所以,譯員較之英語專業(yè)學生而言,具有更強的分析力,“一心多用”之特點。
3.普通英語聽力訓練材料具可控性(語速,難點,知識面等),口譯中的聽辨內容不可控,發(fā)言人隨時都有可能加入新的內容。
4.普通英語聽力訓練材料(包括雅思,托福在內),信息清晰,多為標準音(英式或美式英語),雜音干擾較少;譯者所處的工作環(huán)境為現(xiàn)場型(譯者多與發(fā)言人,聽眾處在同一場合),不確定因素甚多:口譯現(xiàn)場人多嘈雜從而對譯員的聽力造成影響;發(fā)言人濃重的“非標準”英語口音或是使用詞匯過于生僻;譯員本身對于與任務相關的語言外知識準備不充分等,這些都會造成譯員的信息缺失。再者,發(fā)言人是以交流為唯一的目的,大多情況之下,講話過程中他們極少會顧及或考慮到譯員的狀態(tài)。
綜合以上幾點,口譯聽辨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不僅與聽力技巧熟練程度﹑語言內的知識有關,而且與語言外知識也有著密切聯(lián)系。
羅森塔爾尤金在其所著作的《哲學小詞典》中認為,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區(qū)性及時代性,一般文化是從抽象的層面進行探討的?,F(xiàn)實社會只有具體的文化,如英美文化、古希臘文化、中國現(xiàn)代文化等。語言學家和社會學家對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做過諸多的闡述:語言和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語言的理解和文化的了解密不可分。學習語言與了解語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開的。
口譯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合格的口譯員必須在語言和文化兩方面架起溝通的橋梁??谧g員面對的文化差異問題是一個直接影響交際效果的現(xiàn)實問題。英漢口譯中造成文化差異的原因主要來自三個方面:民族風俗,文化沉積,思維模式。
(一)民族習俗
民族習俗是指一個民族在某一個方面的獨特生活習慣或社會習慣。口譯員需根據具體情況作出相應的調整,否則會造成誤解或用語失誤。如中美雙方代表就某一個科研項目合作進行磋商,美方要求中方表達一下自己對此項目的看法,中國人謙遜慎言,常用委婉語氣表客氣,交流中會用到諸如:也許、可能、大概等模糊詞,末了,有時還要加上“才疏學淺,不吝賜教”等委婉語。本國人自然知道這是講話人的謙虛,但在說話開門見山,直腸子的西方人看來,就顯得對方并沒有就此次合作做好充分的準備,如果口譯員直譯過去的,那必將對雙方接下來的交流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再如,在中方盛情接待來訪外方代表之后,外方代表表示感謝,中方表示“哪里,這是我應該做的”。此時的委婉表達,如果直譯過去,就會讓外方產生“要不是為了工作,你不會愿意為我做這一切”的誤解。這種情況之下,最合適的翻譯,莫過于“With please/It is my pleasure(這是我的榮幸)”,這樣既讓外方覺得舒心,又能使雙方接下來的工作更加順利開展下去。
(二)文化沉積
文化沉積指的是各民族語言在長期使用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慣用詞語(包括成語、諺語、格言、俚語、俗語、歇后語等)。語言是文化的一面鏡子。如果譯員對文化沒有相應的認識和了解,將會影響其對語言的深入理解和恰當運用。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悠久,深受儒家釋道精深教義影響,幾乎所有的國民在日常生活中都會或多或少地引用成語和格言。而同樣有著悠久歷史的歐美國家所使用的英語,深深浸透著宗教文化的影響,包含著紛繁的宗教文化的因素,西方政治家在其演講中也常引用圣經名言。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在其第一任就職演說中提到一句:… The time has come to“set aside childish things”. 其中set aside childish things就出自《圣經》:“(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When I was a child, I talked like a child, I thought like a child, I reasoned like a child. When I became a man, I put the ways of childhood behind me( 哥林多前書 13:11).”(我做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 又如我們中國人很熟悉的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也都在圣經中找得到出處。英語中的叛徒Judas 一詞,也是來自于圣經典故(約翰福音第六章第七十一節(jié))。另外,一些英語典故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同樣也來自文學作品,有的已成為歐美人士日常生活交際的一部分。例如 a catch-22 situation(《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是約瑟夫?海勒寫作的一部嚴肅的、諷刺性極強的小說。書中諷刺這個社會處于一種有組織的混亂、一種制度化了的瘋狂之中,這個社會的一切只服從“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的荒誕邏輯,現(xiàn)代英語中,該小說名字已用作一個獨立的單詞,用于形容任何自相矛盾,不合邏輯規(guī)定或條件引起的無法脫身的困境)。莎士比亞作為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大戲劇家和詩人,其作品不僅為世人展現(xiàn)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廣闊社會景象,同時也對英語語言的發(fā)展起到了重大影響,比如 one’s pound of flesh 出自《威尼斯商人》。商人安東尼向高利貸者夏洛克借了一筆錢,訂下契約,如不能按時歸還,夏洛克可在安東尼身上割下一磅肉,結果,安東尼真的因故無法按時還錢,夏洛克就堅持按照合約從安東尼身上割走了一磅肉。后來,一磅肉成為了習語,指“分文不少的債務;雖合法但不合理的要求”。
當然,文化沉積又不僅僅限于此,當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幾乎時時都在產生新概念、新詞匯、新事物,譯員需時刻充盈自己的詞匯并保持對一切事物的求知欲,才能使口譯譯得清楚、譯得明白。安吉麗娜·朱莉,貴為好萊塢一線大牌影后,是聯(lián)合國親善大使,也是三個外國孩子的養(yǎng)母。美國媒體對于她每一次的收養(yǎng)都大肆進行報道,并鼓勵更多人向她看齊,推動國際合法收養(yǎng)孩子行動的發(fā)展。了解了這一點之后,也就會明白為什么在第78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當主持人Jon Stuart調侃說世界有一半人口等著被安吉收養(yǎng)時,下面的觀眾會捧腹大笑了。如果口譯員不了解這一點,翻譯出來東西就會讓不了解安吉的中國觀眾聽得莫名其妙。同樣,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詞匯也是多得舉不勝舉,諸如“三個代表””四個現(xiàn)代化”“四個堅持”等,在翻譯時,口譯員也必須向外國人就這類詞語的內涵加以解釋,否則達不到交際目的。
(三)思維模式
不同的國家民族不僅有不同的文化,而且也有各自的思維方式及思維特征。前文提到中國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謙虛禮讓,出于禮貌,讓某人先走,先做某事之時會說:“您先請。”而英語的表達卻并非我們想當然的“You first”, 而是“After you”. 就是說,同一舉動,同一意思,由于視點不一,英漢的表達方式完全相反,漢語中用“先”表達的意思,英語中卻用“后”表示。因此譯者在翻譯時,切忌望詞生義,一定要考慮到中英人士的思維模式差異。
由于思維模式上的差異,中英兩種語言在語序上的安排就有所不同了。漢語句子語序以邏輯為序,往往先因后果,先假設后推論,先敘事后表態(tài),先說以前發(fā)生的事,再說最近發(fā)生的事。空間上,一般是從上到下、從大到小、由遠及近、從大范圍到小范圍。談問題則是從重要的再到次要的,從一般到具體的順序。而英語因其豐富的詞匯,多變的時態(tài)、句態(tài),可按意思和結構的需要,進行靈活安排,并且英語敘事的順序通常是最近發(fā)生的事情先說,以前發(fā)生的事后說。請看下面的例子(摘自路透社2014年8月17日新聞):
“Governor Jay Nixon declared a state of emergency and announced the five-hour curfew after a week of racially charged protests and looting over the shooting of 18-yearold Michael Brown by Ferguson police officer Darren Wilson, 28, in the suburban St. Louis community in the Midwest U.S. state on Aug. 9.” (8月9日,在美國中西部密蘇里州圣路易斯市弗格森區(qū),一名18歲黑人男青年被現(xiàn)年28歲的白人警察戴倫威爾遜開槍射殺而死。此事發(fā)生之后,當?shù)孛癖妼ΨN族歧視問題表示強烈抗議,紛紛進行示威游行并實施搶劫,一周之后,密蘇里州州長Jay Nixon宣布弗格森進入緊急狀態(tài),并實施5小時宵禁。)這是近來轟動全美的一起槍殺事件,我們在英文原文中可以看到作者首先提及的是事態(tài)的最新發(fā)展,然后在敘述事件的具體內容,而這也體現(xiàn)新聞英語的一大特點,即倒金字塔式。相比之下,中文則是按時間順序,極有邏輯地在敘述這起事件。在翻譯中如果譯者忽視了這種因思維差異而造成的句式特點,那么得到的譯文很可能會是英譯句的支離破碎。
綜上所述,文化差異對于口譯會產生重大的影響,直接影響口譯的質量和信息的傳遞。鑒于我國的口譯發(fā)展相對滯后于其他國家,在文化導入這一方面獲得仍遠遠不夠,因此,作為培養(yǎng)口譯人才中堅力量的中國高校,仍亟需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
1.加強對文化語言學、跨文化交際學、語義學、和語用學的研究
了解不同國家的不同的文化習俗和兩國之間的差異,了解交際雙方的價值標準、思維習慣和認知標準。對口譯學習者而言應該非常重視與不同民族、文化的人員之間的交往。另外語音課程也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語音基礎對學生以后的聽力能力的好壞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2.有意識地學習西方文化,包括政治、文學、歷史、哲學和宗教文化的學習
目前國內的英語專業(yè)基本都開設了《英美概況》《英美文學史》歐洲文化入門等課程,這對英語學習者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還可開設《圣經》以及《古希臘神話》等課程
3.與時俱進,了解國內外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熱點問題,做到真正的雜家
關注歐美主要報紙和新聞媒體,關心時政要聞,養(yǎng)成每日讀報、聽新聞的習慣,日積月累,從語言方面以及文化積累方面都能得到很大的飛躍。
本文結合理論加實例闡述了加強文化輸入在提高口譯聽辨能力中發(fā)揮的作用。希望借助精力分配模式來說明聽辨在整個口譯過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加強文化輸入在提高聽辨能力。筆者認為,一個譯員不僅要注重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還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百科知識,頭腦中的知識豐富了,才能不斷提高口譯能力與技巧,在口譯中做到得心應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筆者希冀,高校口譯專業(yè)學生都能以傳播文化為己任,為成功地跨文化交際做出應有的貢獻。
[1]劉宓慶. 新編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2003.
[2]梅德明.中級口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3]羅森塔爾尤金. 簡明哲學辭典[G].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73.
(責編 吳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