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紅娟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關于初中的閱讀要求是:“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nèi)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lián)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苯虒W要達到這個要求,準確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情感最為關鍵。劉勰《文心雕龍·知音》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边@句話告訴我們:準確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情感,教師要通過文辭巧妙點撥,引導學生沿著文辭找到文章的源頭。下面就以特級教師王君《背影》教學為例簡析一二。
師:現(xiàn)在你們想想,《背影》這篇課文難道只是一個講“父愛親情”的故事嗎?
生:我覺得,這篇散文雖然確實寫了愛,但是不像其他寫愛的文章那么溫馨。我讀了覺得很沉重,總覺得還有些另外的東西在里面。
師:有這樣感覺的同學,也可以說說。
生:就是覺得陰沉吧,特別是最后一個自然段。
師:你讀讀第一句。
生:“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師:你能夠夠嘗試著給這句話加上一組關聯(lián)詞嗎?加上再讀,你更能體會父親的滄桑。
(生思考,沉默)
師:“近幾年來,父親和我”——加上關聯(lián)詞。
生:“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雖然都是東奔西走,但是,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p>
師:好!同學們,請大家就這樣齊讀。
生(齊):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雖然都是東奔西走,但是,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師:讀出了什么?
生:悲哀,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悲哀。
生:痛苦,無論怎么努力還是無法改變現(xiàn)狀的痛苦。
生:走投無路。
師:朱自清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受過中國最好的教育。他的父親也曾經(jīng)馳騁官場和商場,做過許多大事。但是,如今他倆雖然都——
生:東奔西走。
師:雖然當初父親曾經(jīng)鼓勵“我”說“事已至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但事實上卻是天有——
生:絕人之路?。?/p>
師:如果靠著自己的智慧、閱歷、勤奮都不能改變生活現(xiàn)狀的話,那也許就不僅僅是個人的問題,而是涉及社會的問題了。確實,當時不僅是季節(jié)的冬天,整個中國也正處在冬天嚴寒之中,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朱自清父親面對的,不僅是家中老人離世的悲哀,自己失業(yè)的悲哀,其實這也是那時整個社會的悲哀!可是,這一切,當年20歲的朱自清能理解嗎?
生:不能理解。所以他才老埋怨父親的“迂”。
師:父親和朱自清之間的關系是很微妙很糾結的。大家來讀讀最后朱自清父親的那封信。細讀,琢磨這封信有什么不尋常。
(屏顯:我北來后,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保?/p>
(生朗讀,默讀)
生:這封信到處都是矛盾的。開頭說自己身體平安,最后又說大去之期不遠矣。
師:是啊。還不止一處矛盾,矛盾的地方多著呢!
生:舉箸提筆不便是因為膀子疼痛,這和死亡好像不沾邊??!
生:我感覺父親很想念兒子,但似乎又不想讓兒子太看得出來。
師:你的語言感覺很敏銳。你從哪里感受到這點呢?
生:父親說話矛盾,有點遮遮掩掩的。想強調(diào)自己身體不好又不想讓兒子著急,想見兒子又不好明說,就是那種味道。
師:有同感??!我也是為人女兒,遠方的老家還有老人在。我每一次打電話回去問安,老人總是反復強調(diào)自己身體好,甚至包括他們已經(jīng)在病床上的時候還是這樣,這就是中國的父母!一個父親,居然跟兒子說自己“大去之期不遠矣”,是匪夷所思的,是一定是另有隱情的。而且,我一直在想,父親既然都說出自己“大去之期不遠”這樣嚴重的話來了,為什么最后不用感嘆號而要用句號呢?
生:他是在裝輕松,掩飾自己的想念。
師:同意!其實父親的“大去”是在近20年之后了。他如此寫,顯然是因為內(nèi)心情感的復雜,同學們請看——
屏顯:《背影》的背后……
1915年,朱自清父親包辦朱自清的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于是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張改“朱自華“為“朱自清”,父親很生氣。
1917年,朱的父親失業(yè),祖母去世,家庭經(jīng)濟陷入困頓。朱自清二弟幾乎失學。《背影》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畢業(yè)參加工作,父親為了緩解家庭經(jīng)濟緊張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資。父子發(fā)生劇烈矛盾。朱自清離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帶兒子回家,父親不準他進門,只能悵然離開。
1922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親不搭理他。父子開始了長達多年的冷戰(zhàn)。
1925年,朱自清父親寫信給兒子: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朱自清在淚水中完成了《背影》。
1928年,朱自清父親讀到《背影》。父子冷戰(zhàn)結束。
1945年,朱自清父親去世。
(生默默看完,均感慨)
師:這就是秘密!同學們,現(xiàn)在你讀懂這封信了嗎?這封信中到底藏著什么?
生:藏著父親的糾結。
生:他想念兒子,想說又不好意思說。
生:他自尊又自卑。
生:他在用這樣的方式主動跟兒子求和。
生:有點欲說還休的味道。
師:欲說還休,欲說還休!一言難盡??!王老師是在人到中年之后,才明白為什么一開篇朱自清會是這么寫的——
(屏顯:與父親不相見已有兩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師:我想,從惜墨如金的角度來看,為什么朱自清不直接寫“我與父親分別已有兩年余了”,“分別”不是更精練嗎?后來我明白了,哪里是想見就能見的問題,“不相見”三個字中有太多的無可奈何、欲說還休??!
(屏顯:我與父親不______相見已有兩年余了……)
師:同學們,結合你的學習和感悟來說說。
生:我覺得是不敢想見,矛盾太多了。
生:我覺得可能是不愿意相見,過去的傷害太多了。
生:也許是不能相見,沒有相見的勇氣。
生:我認為還是“不相見”三個字最好,最讓人產(chǎn)生無窮無盡的聯(lián)想。說白了反而不好了。
師:可以這么認為,是朱自清父親的這封信直接促成了《背影》的寫作——
(屏顯:《背影》是一篇紀實散文,寫于1925年10月作者在清華大學任教時,作者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中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是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里所敘述的那一回,想起來跟現(xiàn)在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
師:同學們,讀了那么多,了解了這么多,現(xiàn)在我們回到最初那個問題:《背影》是一篇寫什么的文章?除了親情,除了父愛,你還能說出點兒其他的感悟嗎?
(屏顯:從《背影》中,我還讀出了________)
生:我還讀出了愛是艱難的。
生:我還讀出了人生的苦痛。
生:我還讀出了男人的不容易。
生:我讀出了愛是一種忍耐。
生:我讀出了愛的無言。
……
師:下邊是老師的一點兒感悟,希望給你們一些啟示——
屏顯:
背影
身處亂世的凄惶
家道中落的傷感
母親離世的悲涼
事業(yè)衰頹的辛酸
父子生隙的隱痛
送子遠行的牽掛
年事漸高的頹唐
死期將至的惶恐
……
一個時代的風雨飄搖
一個家庭的凋零沒落
一對父子的情感戰(zhàn)爭
一個男人的事業(yè)敗退
……
生之苦難與愛之艱難
師:這篇散文,很淺,也很深。經(jīng)歷越多,懂得越多。同學們,慢慢地去悟吧!
大部分教師在教學本文時,主要圍繞“父愛子、子愛父”這兩個知識點組織教學,文中蘊含的感情雖然點撥出來了,但這種感情的來歷卻難有突破,常給人以突兀之嫌。王君老師在這節(jié)課中不但輕松突破了父子之愛這個教學重點,并以巧妙的方式細挖慢掘,引導學生循著作者的文思細心品味出隱藏在生之苦難背后的愛之艱難,使他們在情感體驗上過了把酣暢淋漓之癮。王老師的獨到之處具體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1.照應處點撥。王君老師在分析最后一段時,抓住“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這句話,通過引導學生給這句話加關聯(lián)詞,從而使他們體會父親的滄桑。學生試著給這句話加上表轉折的關聯(lián)詞后,父子倆面對生活的無奈一下子就突顯出來了。再引導學生把這句話與第二段“事已至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聯(lián)系起來,從而將“背影”這個故事置于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的背景之中。在當時的情況下,父親謀生的艱難就突顯了出來,而這種辛酸并非“我”這個年輕書生所能理解的,所以才會有“我”“老埋怨父親的‘迂”這種嫌隙。通過對前后照應的兩句話的點撥,“背影”故事背后的生之艱難的關鍵點就在師生對話中呈現(xiàn)了出來。
2.反常處點撥。為了使學生理解父親對兒子愛得深沉,王老師引導學生分析父親給朱自清的信,學生很快發(fā)覺,這封信中充滿矛盾:身體平安與大去之期不遠有矛盾;膀子疼痛得厲害與大去之期不遠好像也不沾邊。通過對這個反常處的分析,學生馬上得出了是父親在“掩飾自己的想念”這個結論。父親為什么要掩飾自己的思念之情呢?這是學生從文面中難以理解的。王君老師馬上拋出《〈背影〉的背后……》這則素材,詳細介紹了《背影》寫作的前后故事。學生這才頓悟:原來父親心里藏著糾結,他想念兒子,想說又不好意思說,只好通過這封反常的書信,讓兒子去體會父親的苦心與深意,這個嚴父之愛,又愛得是多么的深沉。
3.留白處點撥。分析了父親對兒子深沉的父愛后,王老師讓學生返回文章第一自然段,作者為什么要用“不相見”三個字,這背后有什么隱情呢?王老師繼續(xù)用對話將學生引入到“談自己感悟”的彀中。在分析這句欲說還休的話語中,學生聯(lián)系《背影》背后的故事,慢慢悟出了這個留白處的原因:不敢相見、不愿相見、不能相見……惜墨如金、感情豐富的作者不好說破這段隱情,用了最恰當?shù)娜齻€字:不相見。作為兒子的他與父親產(chǎn)生矛盾后,曾兩次回家,父親要不將他拒之門外,要不對他置之不理,在父子間這段隔閡面前,作者對父親的愛卻也是艱難的,父子情懷的融合更是艱難。而這場父子間的情感戰(zhàn)爭和彌合,王老師通過“我與父親不相見已兩年余了”留白處這個抓手,引導學生由文本聯(lián)系背景,再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感受,從而使他們對課文主題的理解又提高了一個層次。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的情感變化就像化學反應,讀懂了文本,也能聯(lián)系上自己的生活實際去理解,但并不見得會產(chǎn)生熱烈的“化學變化”。要使學生的情感之火熱烈燃燒起來,就需要教師巧妙點撥的催化劑,除了引導學生親近文本,幫助他們咬文嚼字,還應該在關鍵處遞鑰匙,伸拐杖,學生才能從文本走近作者的內(nèi)心,體會文字背后的真情。而要做好這一點,選好“劈”入文本的角度,用好下劈的“楔子”至關重要。(作者單位:江西省崇義縣第三中學)
責任編輯 徐純軍
E-mail:jxjyjxsx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