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伊妮
摘 要:一項糾紛的解決最終的目標是達到當事人心里的滿足,司法一元糾紛解決機制無法完全達到這一目標,多元糾紛解決機制應運而生。在考慮多元糾紛解決機制的制度設計時,既要考慮糾紛產生的原因,又要注意與司法審判程序的銜接。
關鍵詞:糾紛的解決;多元糾紛解決機制的目的;制度設計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14-0190-01
隨著我國司法制度的不斷完善,通過打官司的手段解決糾紛似乎成了一種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由此造成訴訟案件多如牛毛,法院不堪重負,其造成的結果是不僅審判質量得不到保證,對于糾紛解決本身也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建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成為司法改革的新寵兒。于是,眾多的人民調解機構應運而生,在法院的審判程序中,調解成為結案的主要手段。從社會交往、人際關系的角度講,通過這種非強制性的溝通來解決糾紛應該是人們面對糾紛的常態(tài),但上升到法律層面來說則會有許多新的問題出現(xiàn)。例如,法律應如何認定調解協(xié)議的效力?對于人民調解程序與訴訟程序應如何銜接?
一項制度的設計要有多方面的考慮,但總要圍繞著它所要解決的問題來設計。多元糾紛解決機制的目的在于解決糾紛,因此,筆者從糾紛的產生入手,試圖尋找多元糾紛解決機制的存在意義。
1 糾紛的產生原因
在紛繁的現(xiàn)實生活中,糾紛產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借鑒唯物主義的分析方法,影響事物變化的原因分為內因和外因,內因起決定作用。因此,對于一項糾紛的產生原因也可以分為內因和外因。
糾紛產生的外因依據(jù)其產生主體可以分為糾紛雙方之間的利益因素和糾紛雙方之外的因素。糾紛雙方之間的利益因素通常表現(xiàn)為一方侵害另一方權益或雙方相互侵害對方權益,這是最常見的糾紛產生原因。糾紛雙方之外的因素往往是類比產生的結果,例如,在封閉的環(huán)境下雙方達成了買賣合意,支付了對價,但是一旦打開此種封閉,貨比三家,可能就會出現(xiàn)一方或雙方對原有對價的不滿意,這就是由于雙方以外的因素而產生的糾紛。
糾紛產生的內因是糾紛雙方心理的不滿意,這可能是由外因的不平衡而致,也可能是由于嫉妒、羨慕等心理因素導致。
在糾紛產生的原因之中,內因是起到決定作用的,也即任何糾紛最終表現(xiàn)為一種心理的不平衡和不滿足。如果只是產生了互相侵害權益得到事實,但是雙方并沒有覺得這是一種不可接受的狀況,糾紛就沒有產生和成長的土壤。任何糾紛的產生最終表現(xiàn)為一個原因就是內心的不滿意。
2 糾紛的解決方法
對于糾紛的解決辦法也是針對糾紛產生原因而進行的設計。
由于糾紛可能產生于雙方之間利益的侵害,因此,一種糾紛解決的方法致力于填補雙方的利益損害;由于糾紛產生的原因可能是雙方以外的因素,因此,在確定填補損害的標準時,應考慮一種社會整體的一般性考量;由于糾紛產生的原因最終表現(xiàn)為人內心的不滿,因此,消除人內心的不滿情緒是解決糾紛的終極目標。
但是我們所面臨的人心和環(huán)境是復雜多變的,各種因素總是相互疊加作用,在時間和空間組合上又有多種變化,特別是人的內心滿足感因人而異,更增加了解決糾紛的難度。當然,也同樣是基于人內心滿足的終極目的,許多糾紛可以以攻心為目標,考慮簡單的解決之道。
一旦糾紛上升為不能通過糾紛雙方的協(xié)商解決的地步,人們往往借助外力加以解決,一般情況是尋求雙方互相信任的有威望的機構或個人的評判,這種評判雖然在結果上不一定會達到令雙方都滿意的程度,但由于其在社會上的權威地位而具有一種令雙方都信服的神奇力量,在現(xiàn)代社會其表現(xiàn)為司法裁判。這種權威力量應具備以下特征。
(1)權威性。
(2)具有強制執(zhí)行力。任何一種裁判要想得到當事人的認可,必須具有執(zhí)行力,這種執(zhí)行力要想切實可行就必須具有強制力,如果沒有強制執(zhí)行力做保障,權威力量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
(3)當事人的可選擇性。雖然權威力量具有權威性和強制執(zhí)行力,但對于糾紛的解決人的心理滿足才是最終目的。因此,賦予糾紛當事人在權威審理過程中擁有自由選擇權是十分必要的。這種選擇權不僅體現(xiàn)在程序的選擇上,也體現(xiàn)在對實體問題的選擇上,讓糾紛雙方在一種可選擇的情景下,在權威力量的主持下化解矛盾,是綜合考慮糾紛產生的內因和外因,使糾紛能夠較為完滿解決的有效辦法。
3 多元糾紛解決機制的存在意義
基于以上考慮,傳統(tǒng)社會對于嚴重糾紛的解決往往訴諸于族長、家長的裁判。進入現(xiàn)代社會,民主、自由的思潮深入人心,宗法制的權威逐漸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民主法治。司法審判以權力機關制定的法律法規(guī)為依據(jù),以國家強制力作為后盾,并且其審判程序中當事人擁有一定的選擇權,因而成為現(xiàn)代社會糾紛解決方法中最具公信力的方法。
然而,隨著實踐的發(fā)展,司法一元解決機制暴漏出來許多問題。總之,司法一元的解決機制不能作為萬能的鑰匙達到解決人的心理滿足的終極目標。隨之而
來的是,在判決結束后,許多當事人仍然處于不滿和對立的狀態(tài),在這種背景之下,多元糾紛解決機制應運而生。
4 多元糾紛解決機制的制度設計
多元糾紛解決機制存在的目的在于彌補司法一元糾紛解決機制難以達到當事人心里滿足的不足,因此,對于多元糾紛解決機制的制度設計應本著這個目的而展開。但是,我們又不得不充分考慮司法審判機制具有權威性和強制執(zhí)行力的優(yōu)點,因此,在多元糾紛解決機制的設計時,應當考慮與司法審判機制的對接溝通問題。
(1)建立多元糾紛解決機制與司法審判機制相分離的理念。
多元糾紛解決機制應當是一種生活化的協(xié)商過程,司法審判則具有權威性和威懾力,作為多元糾紛解決機制應當區(qū)別于司法審判。這里的“多元糾紛解決機制與司法審判機制相分離”既應包括人員、機構上的分離,也應含有范圍、期限上的相互獨立,而不應該是在當下實踐中由法官主持調解程序,這種制度上的合一設計是矛盾的。
多元糾紛解決機制的內容應當是以人的心理滿足為對象和目的,可以采用直接彌補損害的的方法或者其他有效的方法或手段,調停人應走情感路線,注重當事人感情和心理需求。
(2)注意調多元糾紛解決機制與司法審判程序的銜接。
首先,雖然多元糾紛解決機制是一種生活化的協(xié)商過程,但其基本的依據(jù)和標尺應當是現(xiàn)行的法律法規(guī),法律法規(guī)代表了一種社會公認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如果多元糾紛解決機制一味追求心理感情的滿足而忽視法律法規(guī)的基本理念,則多元糾紛解決機制便成了法外自治,典型的反面例子就是黑社會的秩序建立方式。
其次,在法律效力上應對于調解等多元糾紛解決機制作出的協(xié)議加以充分的考慮,這些協(xié)議的形成是糾紛各方相對滿意的結果,對于這些協(xié)議因協(xié)議的性質不同其強制力上表現(xiàn)各部相同,但在法律效力上都應當禁止當事人任意反悔,否則,這種協(xié)議就失去了執(zhí)行力,不能對當事人產生有效的約束,多元糾紛解決機制也就失去的現(xiàn)實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梁平.論多元糾紛解決機制的溝通之維——基于當事人心理需求角度的審視[J].河北法學,2009,(10).
[2][德]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上卷)[J].林榮遠譯.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3]王亞明.多元糾紛解決機制的法文化探源[J].倫理與現(xiàn)代化,2006,(6).
[4]沈靜.多元糾紛解決機制的探討[D].上海:復旦大學,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