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玲芝,許 勤,林海麗
(臺州市中心醫(yī)院,浙江臺州 318000)
隨著臨床醫(yī)學的發(fā)展,外科手術(shù)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治療手段。術(shù)后留置引流管很普遍,而非計劃性拔管作為護理上的并發(fā)癥也日漸增多[1]。因此,尋找簡便、有效、美觀、舒適的導管固定方法,是護理人員提高護理質(zhì)量的保證[2-4]。近年來,臨床上應(yīng)用3M 彈性膠帶固定術(shù)后引流管較普遍[5]。2012年1月以來,本院胃腸外科對3M 彈性膠帶在各類導管中的多重固定方法進行改良,非計劃性拔管率明顯下降。現(xiàn)報告如下。
1.1 對象 納入標準:胃腸道術(shù)后留置各類導管、疾病需要留置各類治療性引流管及術(shù)后并發(fā)癥后重新置入各類引流管的患者;年齡18~88歲;自愿參與。排除標準:有創(chuàng)通氣、各類氣管插管的患者;既往有癲癇等其他精神疾病、意識障礙不配合者。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符合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患者250例。250例患者根據(jù)本院制定的導管危險程度分類標準分為高危組40例、中危組160和低危組50例,再按導管固定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高危組:對照組20 例,男12例、女8 例,年齡58~79 歲、平均年齡(68±3)歲,T 管8例、胸腔引流管2例、吻合口以下的胃管(胃或胰十二指腸切除術(shù)后)5例、鼻膽管1例、鼻腸管1例、尿道術(shù)后的導尿管(隱匿性陰莖術(shù)后留置導 尿)1 例、PTCD 管2 例;觀 察 組20 例,男11例、女9 例,年齡48~88 歲、平均年齡(63±5)歲,T 管8例、胸腔引流管2例、吻合口以下的胃管(胃或胰十二指腸切除術(shù)后)5 例、鼻膽管1例、鼻腸管1例、尿道術(shù)后的導尿管(隱匿性陰莖術(shù)后留置導尿)1例、PTCD 管2例。中危組:對照組80例,男48例、女32例,年齡18~82歲、平均年齡(57±5)歲,各類造瘺管10 例、盆腔引流管10例、腹腔引流管10例、PICC 置管10例、深靜脈置管40例;觀察組80例,男36例、女44例,年齡22~78 歲、平均年齡(49±3)歲;各類造瘺管10例、盆腔引流管10例、腹腔引流管10例、PICC置管10 例、深靜脈置管40 例。低危組:對照組25例,男10例、女15例,年齡18~78歲、平均年齡(49±5)歲,導尿管10例、普通氧氣管5例、普通胃管10例;觀察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齡32~79歲、平均年齡(62±3)歲,導尿管10例、普通氧氣管5例、普通胃管10例。
1.2 導管固定方法
1.2.1 高危組 對照組使用普通布質(zhì)膠帶兩條,1條螺旋型固定于導管的出口處,另1條高舉平臺法固定于導管外露部分。觀察組使用3 M 彈性膠帶1條,裁剪長15cm、寬7.5cm 塊貼,在中間剪兩條開叉,使膠帶形成前端整塊,后端三條開叉;在導管出口處貼上前端,后端三條中間條用螺旋法固定于導管上,另外兩條對側(cè)互相固定,即上下固定,中間纏繞導管,見圖1。
圖1 高危(觀察)組導管固定方法
1.2.2 中危組 對照組使用普通布質(zhì)膠帶兩條,兩條均用高舉平臺法固定于引流管外露導管部分。觀察組:常規(guī)引流管固定使用3 M 彈性膠帶兩條,裁剪長15cm、寬3cm 塊貼,用雙高舉平臺固定法分別固定于引流管的外露導管上,見圖2;深靜脈導管固定,將3M 彈性膠帶裁剪長7.5cm、寬5cm,剪成“Y”型,3 M 透明敷料固定后,“Y”型固定于末端,將深靜脈導管由常規(guī)的近耳側(cè)貼改為下孤度近胸腔側(cè)貼,導管從“Y”型中間穿出,兩邊交叉固定,見圖3。
圖2 中危(觀察)組常規(guī)引流管固定法
圖3 中危(觀察)組深靜脈導管固定法
1.2.3 低危組 對照組使用普通布質(zhì)膠帶兩條,膠布中點貼在胃管處固定,然后蝶形固定于鼻翼部,另一條高舉平臺固定于峽部。觀察組:常規(guī)引流管固定,使用3M 彈性膠帶1條,裁剪長15cm、寬3cm 塊貼,用雙高舉平臺固定法固定于引流管的外露導管上;胃管固定,使用3 M 彈性膠帶兩條,裁剪臉貼長10cm、寬2cm,鼻貼長7.5cm、寬3cm,將鼻貼膠帶剪成“人”字型,前端固定于鼻翼,后端交叉環(huán)繞于胃管,并將末端反折便于撕除,臉貼則高舉平臺延長導管固定。低危(觀察)組導管固定方法見圖4。
圖4 低危(觀察)組導管固定方法
1.3 評價方法 評價各組固定方法的固定效果:導管與引流部位或穿刺部位完全分離視為導管脫落,部分分離或不完全分離視為部分脫落,正確引流、妥善固定視為未脫落。觀察起止時間為患者入組時到拔管全程。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yīng)用SPSS 15.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處理,采用Fisher精確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各組固定方法的效果比較見表1。
表1 各組固定方法的效果比較 例(%)
非計劃性拔管是一個多因素行為的過程,是導管護理的關(guān)鍵。由于患者自身因素、醫(yī)護人員操作技術(shù)、置管時間、導管材質(zhì)等原因可造成非計劃性拔管,而醫(yī)護人員操作技術(shù)中的導管固定方法對非計劃性拔管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影響。3 M 彈性膠帶固定高危導管主要是膠帶寬、粘性強、對皮膚刺激小,不僅與皮膚粘性大而且與引流管粘性強度也大[6];采取裁剪前端整塊、后端3條開叉的方法可以使前端整塊有效與皮膚固定,后端三條開叉不僅能有效固定導管,還可以再一次加固導管與皮膚的固定,起到雙層固定的作用[7]。3 M 彈性膠帶固定中危導管時兩條3 M 彈性膠帶起到的固定作用會增加一倍,對于中危導管來說,風險相對比高危導管小,考慮到患者的舒適度,固采用裁剪兩條彈性膠帶固定;深靜脈導管的固定膠帶,延續(xù)高危導管的固定方法,結(jié)合患者舒適度與美觀度,采取3M 透明敷貼+3M 彈性膠帶裁剪成“Y”型尾部固定,可有效預(yù)防壓瘡的發(fā)生。由于低危導管風險相對較小,因此主要考慮患者的舒適度,讓患者能解除導管帶來的煩惱,胃管固定將膠帶剪成“人”字型,末端反折便于撕除,更便于導管的直線固定,更好地引流胃液,同時也可有效預(yù)防鼻尖部壓瘡的發(fā)生。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在胃腸外科各類導管固定中,根據(jù)導管危險度,取3 M 彈性膠帶用不同固定方法固定各類導管,可有效預(yù)防導管脫落,且簡便、美觀、舒適。
[1]劉瓊芳,賈怡,張曉霞,等.思樂扣預(yù)防腹腔引流管非計劃性拔管的效果觀察[J].華西醫(yī)學,2014,29(11):2152-2154.
[2]何芳.鼻飼管固定方法的改進[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24):11.
[3]廖梅蘭,李里英.胸腔閉式引流中導管固定方法的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22):2093-2094.
[4]周蓮清,鄧莉,劉高明,等.改良腹壁下動脈插管導管固定方法的臨床應(yīng)用[J].全科護理,2013,11(9):2368-2369.
[5]孫啟明,朱正玲,張麗.中心靜脈導管置管行胸腔閉式引流固定方法的改變[J].蚌埠醫(yī)學 院 學報,2014,39(11):1582-1583.
[6]曾柳芳,何海燕,梁風.3M 透明敷料在深靜脈置管中的應(yīng)用[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24):24.
[7]王鵬曉,王曉娜.鎖骨下靜脈導管多重固定方法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6(7):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