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亂中失傳的絕技
平定窯自先秦已陶,宋金時期,所產(chǎn)的白瓷,白、薄、潤、透,具有極高的工藝水平,制瓷、燒砂等傳統(tǒng)產(chǎn)業(yè),源遠流長,久負盛名。20世紀四五十年代,平定匯集了河北邯鄲,山西昔陽、壽陽及平定當?shù)氐闹T多工匠,燒造陶瓷,其間燒造工藝極為獨特,以“木棍為爐條”,平鋪爐碼,上鋪無煙炭塊,進而燒造,是為一絕。
中國陶瓷工業(yè)協(xié)會顧問、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張守智教授說:“最古老的陶瓷文化,在中國以至全世界都是鐵釉系統(tǒng),陽泉平定的黑、醬釉刻花瓷均屬于鐵釉系文化。過去北方有個磁州窯系指的是河北邯鄲,事實上,按照刻花瓷的歷史,經(jīng)過山西省老一輩陶瓷專家這幾年的考古研究,山西省的刻花瓷歷史比河北省還早?!?/p>
平定窯最早見于明代李賢《大明一統(tǒng)志》和陸應旸《廣輿記》,清代文獻也多有記載。舊有西窯之稱,以燒制白瓷為主,兼燒黑釉器物,有印花、剔花盤,以及北方習見的五角、六角紋盤、碗等器物。
“宋代,平定為全國五大優(yōu)質黏土產(chǎn)地之一,白瓷可與定窯相媲美。”張文亮說:“到了金代,裝飾品種在刻花和印花的基礎上,又產(chǎn)生了青黃釉印花和黑釉貼剪紙花裝飾方法。”
古瓷新姿
《山西文史資料》記載,清乾隆年間,平定冠莊村建瓷窯一座,成為平定陶瓷生產(chǎn)的又一個開端。“但是,清朝時平定所產(chǎn)的是雜色瓷。當時的工藝也十分精美,平定窯被定為土貢窯。至光緒三十四年,平定瓷窯已達十余座?!?/p>
民國三年(1914年),縣署設平民工廠,倡辦陶瓷業(yè),從江西宜興請來師傅傳授紫砂陶技術和工藝,生產(chǎn)紫砂器、粗瓷、細瓷等工藝瓷和日用瓷產(chǎn)品,主要產(chǎn)品有紫砂壺、花瓶、筆筒、畫筒、壁飾及白瓷湯盆、碗等各種器物。
20世紀60年代,山西省古陶瓷研究專家水既生教授以平定冠莊瓷廠為試點,制作工藝品種達二十余種,尤以“黑釉刻花瓷”獨領風騷,美其名曰“仿宋刻花瓷”。水既生還培養(yǎng)了卜同舉、張聰、王更正等一批制瓷能手,他們共同研制成功棕釉印花龍紋杯碟等產(chǎn)品,以其獨特的地方特色風靡國內,享譽海外。1986年,張聰、王寶玲設計的黑釉刻花纏枝牡丹梅瓶榮獲國家輕工部百花獎創(chuàng)作設計一等獎,自此“刻花梅瓶”成了平定陶瓷的代名詞。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期,由于市場和企業(yè)改制等原因,不少陶瓷企業(yè)相繼停產(chǎn),大企業(yè)轉為小作坊,不再進行仿宋刻花瓷的生產(chǎn),大批的工人各奔東西。
1995年,退休在家的張聰為使平定刻花瓷這一民間瑰寶得以傳承,帶著從陶瓷廠回家的三個兒子文亮、宏亮和偉亮在冠莊村自家老院的一畝三分地里,創(chuàng)辦“張氏陶藝坊”,情篤平定刻花陶瓷制作工藝。
張氏陶藝坊是唯一傳承平定刻花陶瓷手工技藝的原產(chǎn)地手工陶瓷作坊。這里是當今平定刻花瓷的“根”與“源”。
國家博物館永久珍藏
傳統(tǒng)的刻花瓷,只有自然的紋樣、規(guī)矩的造型,現(xiàn)在經(jīng)張氏父子之手融入了抽象的紋理、民間典故和人生哲理故事等元素。在此基礎上,他們又發(fā)展了窯變、開片、棕釉和木葉陶藝等制作工藝。默默無聞、孤軍奮戰(zhàn)十年之后,由于張氏父子的艱難傳承與守護,平定刻花瓷逐漸在其父子的手中熠熠生輝。
2006年,64歲的平定刻花陶瓷傳人張聰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為首屆山西省工藝美術大師,他成為我省第一批20位省工藝美術大師之一。同年,以他們父子為申報主體的“平定刻花陶瓷制作工藝”被省政府列入首批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2008年,其長子、剛滿40歲的張文亮也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第二屆山西省工藝美術大師。
經(jīng)過幾次對平定刻花瓷古窯址、制作工藝及作品的論證和考察,2008年4月,張聰?shù)目袒ù勺髌贰疤藁ê谟云俊北粐也┪镳^永久性珍藏。這是平定刻花瓷第一次進入國家級殿堂。
如今,張文亮刻花瓷文化有限公司所建設的“平定刻花瓷文化傳習園”將于2015年投入使用,傳習園占地面積20000平方米,集大師工作室、非遺文化傳承體驗、生產(chǎn)展示等為一體,本著“挖掘創(chuàng)新、合作共贏”的理念,為更好地保護和發(fā)展非遺文化搭建新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