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自勇
一 Moodle網絡課程平臺和教學平臺模塊簡述
(一)課程體系
Moodle是一個基于因特網的課程教學管理系統(tǒng),Moodle課程系統(tǒng)可以由多個類別構成,如按學科、專業(yè)、課程類型等分類。對應的某個分類可以包含多門不同的課程,課程又由版塊、資源和活動三個模塊構成。
(二)教學模塊
Moodle是模塊化的,有多種不同的模塊接口,如作業(yè)、聊天、圖書、數據庫、文件夾、討論區(qū)、詞匯表、教程、網頁、測驗、資源、互動評價等,每個模塊都緊扣教學特點與要求。
開發(fā)Moodle功能模塊要遵循以下原則:一是開放原則,使學校的網路課程成為一個比較開放的系統(tǒng)與課程。二是過程原則,Moodle的網絡課程要不斷地適應教育模式及教育體制的轉變。三是生成原則,需要Moodle本身的自我調節(jié),更新和生成。四是對話原則,Moodle下使得師生形成對話關系,促進彼此之間的學習與提高。
二 基于Moodle的圖形圖像處理網絡課程的教學實踐
(一)支架式教學實踐
支架式教學組成環(huán)節(jié)如圖1所示,在圖形圖像處理學習中,我們以學習Photoshop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作為教學目標,在Moodle平臺下使用支架式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實踐。
1 搭建腳手架
在教學中圍繞當前學習目標,具體安排如下。首先,復習原有知識。復習網絡教學平臺的使用方法和photoshop的基本操作知識的課程引言。其次,安排教學內容。按照學習者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學習材料的難易程度和它們內部的邏輯關系,對教學內容進行安排。
2 進入情境
這個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是為了將學習者的活動引入概念框架中。在本教學方案中,請學習者假設自己要制作一張母親節(jié)賀卡送給媽媽,賀卡的封面是自己在學校生活的照片。學習者對photoshop的了解程度有限,這時候就需要通過Moodle教學平臺提供的課程資源和討論區(qū)對如何使用photoshop進行學習。
3 獨立探索
教師向全體學習者提供一段應用Photoshop對單張圖片進行基本處理操作的視頻,請學習者觀看視頻之后分析自己目前所掌握的知識,找到從何處開始學習能夠滿足自己的需要。
4 協作學習
Moodle網絡教學平臺有專門提供的討論區(qū)活動模塊,以便學習者討論在學習photoshop基本操作過程中的觀點和心得。學習者們可以交流自己的作品,互相提出意見和建議,這使學習目標再次得到強化。
5 效果評價
對學習效果的評價包括個體和團體兩個方面,分別從主觀和客觀兩個角度進行評價。評價內容包括:概念框架內的學習目的達成程度;在協作學習中的活動表現;是否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二)拋錨式教學實踐
拋錨式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學習者創(chuàng)設逼真的現實情境,提升學習者在集體中學習的能力并使學習結果能夠遷移到其他學習行為中去。其組成環(huán)節(jié)如圖2所示,在圖形圖像處理課程中,使用photoshop軟件對多個圖像進行整合可以使用這種教學方法。
1 創(chuàng)設情境
教師創(chuàng)設一個問題情境,延續(xù)前次教學的“母親節(jié)禮物”的情景,此時所有學生面臨的問題是要在賀卡的第二面中加入自己與母親的合影并配以文字,但在沒有合影的情況下,如何使用Photoshop制作出合影照片并配上文字?——這個情景即是拋錨式教學中的“錨”。
2 確定問題
根據所設情境,提出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并請學習者們根據這些問題完成如下任務。
(1)學習者們選擇自己與母親的照片各一張,將兩張照片修飾成曝光度、飽和度和像素基本相同的兩張照片。
(2)學習者們將修剪過后的照片進行合成,需要修改照片的背景并且將兩張照片中的人物圖像以合理的呈現方式呈現在新的背景中。
(3)在修改好的圖片中按自己的喜好加入文字。
(4)將制作好的圖片向大家展示,說明圖片所表達的涵義。
3 學習者自主學習
在拋錨式教學中,教師的任務是以學習者的身份為學習者提供解決問題的線索,引導學習者進行自主學習。在本教學方案的設計中,教師從以下三方面對學習者進行引導。
(1)教師利用Moodle平臺提供的SCORM/AICC課程活動,將制作出來的SCORM課件添加到Moodle網絡課程上,供學習者學習。
(2)利用Moodle平臺設置一些學習任務,并讓學習者能夠完成這些任務最終達到自己的學習目的。這些學習任務包括將兩張圖片處理成色彩類似的圖片、制作新的照片背景等。學習者在完成這些學習任務會遇到問題并通過自主學習解決這些問題。
(3)學習者利用教學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學習者要完成安排的任務,就必需學習Moodle課程提供的教學資源,包括學習SCORM課件和觀看成功的整合圖像的效果圖和流利使用快捷鍵的優(yōu)秀設計者的制作視頻。
4 協作學習
Moodle網絡教學平臺提供了多種討論和交流的方式,包括資源活動模塊、討論區(qū)、聊天室、Wiki等,為學者與學習者、教師與學習者之間提供了非常好的互動平臺,非常適合學習者的協作學習。
(1)分組。根據學習者完成的圖像作品的風格將所有學習者按4~6人一組分組,組成了10個學習小組,有共同的興趣和對事物見解一致容易使討論順利進行。
(2)組織討論。學習者可以進入本網絡課程開辟的“背景制作討論區(qū)”“藝術字討論區(qū)”“構圖方法討論區(qū)”等進行討論。通過交流,學習者不僅能夠鞏固所學的知識,而且能夠交流學習心得。
5 效果評價
拋錨式教學目的是使學習者解決實際面臨的現實問題,因此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就能夠很好地評價學習的效果。
(三)隨機進入教學實踐
隨機教學組成環(huán)節(jié)如圖3所示,在圖形圖像處理課程中,將多張圖片整理成一本電子相冊以供欣賞是比較復雜的內容,因此,以制作電子相冊為教學內容,隨機進入教學實踐。
1 確定主題
本課程主要以制作電子相冊為教學目標,確定學習主題如下:確定電子相冊所要傳達的信息,包括情感方面的內容;確定電子相冊的構成,細節(jié)到具體的文字;制作電子相冊所包含的照片;向小組成員展示電子相冊,檢驗自己的作品是否表達了想要表達的內容、精致度如何。
2 創(chuàng)設情境
仍以為媽媽制作母親節(jié)禮物為情境,制作的賀卡是一本電子相冊形式的,請學習者們自行收集資料并完成電子相冊的制作。
3 隨機進入教學
學習者根據自己的想法和需要,隨機選擇學習內容,從不同的制作步驟進入制作電子相冊的學習中。通過不同角度的學習,將所有的知識整合,完成最終的學習目標。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逐步學會自己學習。
4 思維發(fā)展訓練
本次教學實踐的設計,主要采用兩種方式:第一,向學習者提出“為什么圖像能夠表達情感?”和“你認為圖像和文字相比,在信息傳遞上有哪些相同和差異?”通過這樣的問題,可以促進學習者認知能力的發(fā)展;第二,在學習者與教師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教師注意應用“你所要表達的是什么?”“你為什么要這樣做?”這類提問方式。學習者在思考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會對圖形圖像處理的意義有著更深刻的理解。
5 小組協作學習
Moodle網絡教學平臺提供了Wiki活動模塊,本課程給學習者設置了“以電子相冊作為禮物比實體賀卡作為禮物有哪些優(yōu)缺點?”和“請結合三種以上不同的圖像信息表達方式,談談自己的電子相冊”Wiki活動,這些活動不僅能夠使學習者對所學知識進行整合,而且在討論過程中,能夠在他人的作品中學習到新的內容,同時就他人的觀點進行思考和做出反應。
參考文獻
[1]吳雅琴.Moodle支持的網絡環(huán)境下的教學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
[2]Moodle Statistics[EB].http://moodle.org/stats/,2009(3).
[3]方靜.基于Moodle平臺的《圖像采集與處理》課程設計研究[J].電腦與信息技術,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