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梨
教育部最新頒布的教育大綱,第一次明確指定中學生(包括初中和高中)課外文學閱讀必讀的文學名著和中學古詩詞背誦篇目,并具體規(guī)定初、高中學生的閱讀總量?!墩Z文課程標準》建議:“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 萬字以上”。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好的推薦書目和正確的閱讀指導對健全中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提高其自身素質有重大作用。
《教育大辭典》對課外閱讀有這樣一段解釋:“它是語文課外活動的一種,它相對于課堂閱讀而言,是指學生課外通過閱讀書報、影視、網(wǎng)絡等進行學習的方式。課外閱讀具有課堂教學和學科活動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能擴大、鞏固和加深課內所學的知識,增強求知欲望,豐富精神生活,培養(yǎng)高尚情操,還能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學習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課外閱讀如此重要,部分學生卻抱怨課余時間已經大部分用來完成作業(yè),實在沒有余力進行課外閱讀;還有一部分學生讀書只是隨興趣而讀,讀完就拋之腦后,無所收益。有的家長急功近利,只給學生挑選一些教輔書和作文選之類的??梢姡绻麑W生的課外閱讀采取自由放任的方式,不做任何引導的話,恐怕也是不對的。以下是筆者在優(yōu)化初中生課外閱讀中所做的兩點嘗試。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p>
新學年,我們對2014 屆新生做了一次課外閱讀調查。調查中,學生被要求對學習成績進行自我評價,在“很好”、“較好”、“一般”、“較差”四個檔次中選擇歸類。隨后,按照學習成績把受訪學生分組,并與他們的閱讀目的、閱讀內容等指標進行交互分析。從“你愛看的書有哪些”和“喜歡的雜志有哪些”這兩個問題的回答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學習成績的差異對于學生課外閱讀內容選擇的影響顯著。學習成績優(yōu)良的學生選擇課外書時,側重于科普、文學、歷史知識性較強的內容,說明這部分學生善于主動思考,樂于探究未知世界,好奇心強;而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側重于選擇通俗性和休閑時尚性的書籍或雜志,表現(xiàn)出這部分學生在學習階段對于知識的渴求不太強烈。
根據(jù)這份調查問卷,筆者為學生了設計了“階梯式”課外閱讀方法。這種方法為閱讀起點不同的學生分別設計了三個階梯。
第一,對于完全沒有閱讀習慣和興趣的學生,筆者推薦購買了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如沈石溪的動物故事,陸可鐸的《你很特別》等。這類書籍故事簡單卻內涵豐富,可以由淺入深反復閱讀,通過介紹故事和提出問題的方式,促進他們自主思考。一旦他們的思考熱情被激發(fā),對于某些專門的知識的興趣就能夠得到延續(xù)和延伸,同時興趣會促進他們的學習熱情,他們會迫不及待地渴望下一本書的出現(xiàn)。
第二,對于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積累和良好閱讀習慣的學生,筆者推薦他們閱讀富含人文主義理想色彩的經典美文,選擇的重點是既要與生活息息相關,又能在價值取向上傾向于對人的個性的關懷,注重強調維護人性尊嚴,提倡寬容,反對暴力,主張自由平等和自我價值體現(xiàn)的潤澤心靈的文字。如龍應臺的《目送》,林清玄的《清歡》、《心美,一切都美》,泰戈爾的《飛鳥集》等等。
第三,對于把閱讀和思考變成一種激發(fā)智力的腦力操愛好者,筆者推薦的是社科類和哲學類書籍。如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愛因斯坦、達爾文等人的作品。
在給學生選擇閱讀書目時,要考慮的是他們的接受水平、興趣所在。愛因斯坦曾經把已知的一切知識領域比喻為一個圓,圓周之外,則是未知的領域。我們已知的領域越多,圓周就越大,這也就意味著我們接觸到的未知領域也越來越大。同樣,學生們已經閱讀過的就是在圓之內,而他們所讀的書越多,那么他們就會發(fā)現(xiàn)有更多他們適合讀的書,喜歡讀的書。老師能做的就是時不時地打破圓的禁錮,向他們展示更多未知的,令人新奇的閱讀世界。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敝挥挟攲W生對課外閱讀產生興趣時,他們才會產生強烈的探求欲望,才會將外在鞭策轉化為內在的自我驅動,才能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的持久性,而不是看一兩本書只求完成任務。只有這樣的閱讀才具有意義,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整體閱讀水平,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yǎng)。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階段式”閱讀進行一段時間后,已經有學生躍躍欲試,希望開始自己的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指創(chuàng)造文學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是我們造型綜合能力與藝術創(chuàng)造能力的集中體現(xiàn)。在學習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能夠同時滿足學生對于求知和創(chuàng)造的快感需求。可是,如果只是寫作文,并不能夠實現(xiàn)課外閱讀的延伸與輻射。為此,筆者提出了“創(chuàng)作本”的構想。
“創(chuàng)作本”就是學生用于創(chuàng)作的本子,但它與常規(guī)意義上的作文本不同。首先,“創(chuàng)作本”沒有任何限制,題材不限,字數(shù)不限,內容不限;其次,“創(chuàng)作本”向所有人公開,周一由老師統(tǒng)一批閱后,被放置到教室里的書架上,從周一至周五,同學們可以在閑暇時間里隨時取閱,并且在“創(chuàng)作本”上寫下自己的觀后感、建議等。這種開放式的創(chuàng)作方式很快得到了同學們的支持,大家的創(chuàng)作熱情空前高漲。
吳蘇杰同學創(chuàng)作了詩歌《爬上樹梢的辣椒》:“有一條辣椒/它試著試著/爬上了樹梢/發(fā)現(xiàn)/樹梢真高啊/辣椒在上面/土地真遠/月亮真近/它高興地大叫/辣椒的口水好辣/好辣/辣得月亮哭了起來/天上下起了雨/辣椒沒辦法/只好回到了地上/”詩里所展現(xiàn)的無所顧忌的天真浪漫,自由奇詭的想象,得到了大家的認同,班級里因此掀起了一股詩歌閱讀浪潮。北島的《給孩子們的詩》,顧城的《顧城精選集》,普希金的《普希金詩選》,于丹的《重溫最美古詩詞》,《唐詩三百首》,《宋詞精選》,一一走進孩子們的視野。宋徐貴同學創(chuàng)作的《〈老人與?!底x后感》激起了大家對海明威的興趣,大家還關注了他的《太陽照常升起》、《永別了,武器》……付恒的小發(fā)明系列,又讓同學們走近了愛因斯坦、喬布斯……有人介紹歷史人物,有人介紹中醫(yī),有人創(chuàng)作歌詞,有人創(chuàng)作漫畫故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激發(fā)學生好好學習興趣。正如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對于能不時體驗到成功的事情,人們從事此事的內驅力會更強;對于陌生、新奇的事物,人們的好奇心、探究欲也會很強。這個時候,學生就不僅僅著眼于語文學科本身,學生的思維一定也不會固守著原有的疆界,甚至逾越了學科的界限,在自己喜歡的知識領域中恣情地馳騁,老師也因此激發(fā)了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外閱讀活動中來。
教育家呂叔湘先生說:“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驗,異口同聲說是得益于課外閱讀?!蔽幕e累和文化建構對一個學生的發(fā)展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課外閱讀可以促進學生養(yǎng)成終生學習的習慣。更重要的是,閱讀可以讓學生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讓他們進行心靈的自我觀照即通過閱讀來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從而養(yǎng)成內省和深思的習慣,使人得到一種更加真實、全面、深刻、有力度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復旦大學教授陳思和認為,青少年如果沒有在書海里遨游,其心靈是會干枯的,長大以后不管從事什么職業(yè)都難以彌補這個缺憾。
相信學生一旦得到了科學有效的指導,一定能夠真正喜歡上課外閱讀,從而在書籍的海洋里自由的遨游,品嘗到醇厚的人生佳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