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元代道教劇中的民間道教文化

      2015-08-15 00:44:26
      宜春學院學報 2015年4期
      關鍵詞:世俗道教桃花

      孫 越

      (河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11)

      道教文化在中國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安史之亂后,道教文化逐漸分為士大夫道教文化與民間道教文化。二者相互交融而發(fā)展。自元代后,隨著以戲曲、小說為代表的俗文學興起,民間道教文化在俗文學里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仡檶W界研究,或從中國文學與文化的角度切入,宏觀探討道教與文化的關系,如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或以文化學視野闡釋元雜劇中的各類題材,如高益榮《元雜劇的文化精神闡釋》。學界對民間道教文化的闡釋還不夠具體、深入。本文在梳理元代道教劇劇目的基礎上,分析道教劇體現(xiàn)民間道教文化的內容、內涵以及成因,以便對民間道教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

      一、元代道教劇劇目與分類

      元代道教劇是民間道教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分析元代道教劇之前,有必要對元代道教劇的劇目與分類進行簡要說明,進而為民間道教文化的闡釋提供文獻基礎。

      據(jù)《元曲選》、 《元曲選外編》、 《錄鬼簿》、《錄鬼簿續(xù)編》、 《元代雜劇全目》、 《明代雜劇全目》,元代道教劇劇目共有17 種:馬致遠《黃粱夢》、《岳陽樓》、《任風子》、《劉行首》、《陳摶高臥》;岳伯川《鐵拐李》;范康《竹葉舟》;宮天挺《七里灘》;王曄《桃花女》;吳昌齡《張?zhí)鞄煛?王子一《誤入桃源》;賈仲明《升仙夢》、《金童玉女》;谷子敬《城南柳》;無名氏《藍采和》、《玩江亭》、《碧桃花》。

      據(jù)朱權《太和正音譜·雜劇十二科》對雜劇的分類,這17 種道教劇可分為三類。第一類為神仙道化劇: 《黃粱夢》、 《岳陽樓》、 《任風子》、《劉行首》、 《鐵拐李》、 《竹葉舟》、 《升仙夢》、《金童玉女》、《城南柳》、《藍采和》、《玩江亭》、《誤入桃源》。第二類為隱居樂道劇:《陳摶高臥》、《七里灘》。第三類為風花雪月劇:《張?zhí)鞄煛?、《碧桃花》、《桃花女》?/p>

      神仙道化劇以“仙——凡——化——仙”的度化形式為主;隱居樂道劇以隱士歸隱山林的內容為核心;風花雪月劇以道教作法的形式描述世間愛情和風俗。這三種類型的道教劇各以不同的角度展現(xiàn)著民間道教文化的內容。

      二、民間道教文化的內容與表現(xiàn)形式

      民間道教文化的內容與表現(xiàn)形式分為三部分:神仙譜系、齋醮符箓祝咒、煉丹術與健身術。在元代道教劇中,這三部分皆與世俗生活相聯(lián)系,進而具有世俗性的特征,不同于傳統(tǒng)道教的內容與表現(xiàn)形式。

      (一)神仙譜系

      道教神仙譜系歷代都不斷進行更新、擴大。其中不僅全真教、正一教的祖師(如陳摶、呂洞賓、張?zhí)鞄?、薩真人)以及歷史人物(如嚴子陵)進入仙譜之內,凡人也被納入其中:

      八仙的產生。17 部元代道教劇涉及八仙中三位仙人的成仙過程。 《黃粱夢》里的呂洞賓本是赴京趕考的書生;《鐵拐李》里鐵拐李的前身李岳本是一個官吏;《藍采和》里的許堅是洛陽梁園棚內的伶人、私家戲班老板。他們各自的角色都是市井生活中所常見的,各自的社會地位有高有低,并且也具有世俗社會里或優(yōu)或劣的人物品性。書生呂洞賓渴望中舉后帶來的功名富貴;官吏李岳注重借官斂財、權通官府、公報私仇;伶人許堅只想開好戲班與家人平安生活。這都是元代世俗社會生活的縮影。

      普通凡人的成仙。仙人度化的人選也都是普通百姓。《岳陽樓》、《城南柳》里的城南柳樹精,化為酒店與茶店的小二,接受呂洞賓的度化?!渡蓧簟贰ⅰ督鹜衽?、《玩江亭》里的金童玉女,化為財主夫妻,受到鐵拐李的度化。《竹葉舟》里的陳季卿是書生; 《任風子》里的任風子是屠夫;《劉行首》里的劉行首是樂妓;《誤入桃源》里的劉晨、阮肇均是樵夫。

      人物度化后都進入道教神仙譜系。他們雖是神譜中的一員,但出身淵源卻與世俗社會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這是神仙譜系民間化、世俗化的表現(xiàn),也是民間道教文化的組成部分。

      (二)齋醮符箓祝咒

      道教齋醮儀式與法術使用是民間道教文中最具有觀賞性的一部分。元代社會有人患病或有兇兆,均請道士舉行齋醮儀式,火燒符箓,口誦咒語并施展一些法術,以求破解。元代正一教就是以法術儀式著稱?!对贰め尷蟼鳌酚涊d至元年間,元世祖忽必烈多次請正一教教主張留孫做法止暴雨、治皇后疾病、占卜人事。[1](P4527)宮廷內齋醮之風盛行,民間亦是如此。

      《張?zhí)鞄煛防锏膹執(zhí)鞄煛?《碧桃花》里的薩真人都是正一教里的著名道士。兩部雜劇詳細描述道士布壇、作法、燒符箓、念咒語、請神、降神等一系列齋醮活動。值得注意的是,兩部劇都借齋醮儀式歌頌世俗社會中男女間自由的愛情。 《張?zhí)鞄煛分袕執(zhí)鞄熾m沒有使桂花仙子與書生陳世英這對人仙戀結合,但依然讓陳世英高中,桂花仙子復列仙班,以滿足世俗百姓的愿望?!侗烫一ā防锼_真人在聽完女鬼徐碧桃的申訴后,得知徐碧桃與書生張道南之間有一段真摯的戀情,就毅然幫助徐碧桃借其新亡妹妹玉蘭的尸體還魂,與新科狀元張道南完婚。徐碧桃這種為情而死又為情而生的模式,成為明代湯顯祖?zhèn)髌鎰 赌档ねぁ返囊粋€重要的題材來源。

      斗法模式在元代道教劇里也有體現(xiàn)。 《桃花女》中桃花女與周公互相斗法以較高低。其中桃花女出嫁一幕記述尤為精彩。周公算準日子,請眾惡神殺死桃花女。桃花女則在婚轎迎親過程中作法一步一步破除。如上婚轎時,破日游神、金神七殺;行道時,破太歲;下婚轎時,破黑道;入門時,破星日馬;入院時,破鬼金羊、昴日雞;入三重門時,破喪門吊客;在臥房坐床時,破白虎臨門。除去斗法成分,這里詳細記錄了元代迎親習俗的全過程,成為有關元代民俗珍貴的文獻材料。

      (三)采藥修仙

      采藥、養(yǎng)生、修仙的內容在元代道教劇里也有反映,如《誤入桃源》。該雜劇素材來源于漢魏六朝志怪小說中的洞窟故事。洞窟故事自成系列:《邗子》(《列仙傳》)、《洞庭山》(《拾遺記》)、《袁項根碩》(《搜神后記》)、《劉晨阮肇》(《幽冥錄》)?!墩`入桃源》直接成型于《劉晨阮肇》。

      雖然《誤入桃源》屬于神仙道化劇,但該劇實際內涵依然是同漢魏六朝志怪小說一樣,在反映洞窟仙境奇妙的同時,表達著對世俗生活的眷戀。如劉晨見到紫霄玉女后,就改變了先前避世修煉的觀點:“你便鐵石人也惹起凡心動,莫不是駕青鸞天上飛瓊?似這般花月神仙,晃動了文章鉅公。”[2](P538)劉晨、阮肇欲重歸桃源洞成仙,劉晨的孫子劉德卻對成仙之事并不在意,說出這樣一句:“燒丹藥不如醉飽?!保?](P547)

      可見道家采藥修仙的行為在元代道教劇里也有所顛覆。成仙過于虛無縹緲,世俗社會的普通生活才更具有吸引力。這既是民間道教文化的體現(xiàn),也是道教文化融入世俗生活的生動寫照。

      三、民間道教文化的精神內涵

      民間道教文化與士大夫道教文化是相對而言的,其精神內涵亦是如此。文人雅士是士大夫道教文化的主體。這也決定其精神內涵是以文人雅士的道德觀、審美觀為基礎,形成“追求道德完善,重視內省反思,善于調養(yǎng)保健的政治倫理、心理思維、生理健身同構的三合一文化意識”。[3](P289)民間道教文化的主體是普通的市井百姓。市井生活是民間道教文化得以孕育的土壤,因此世俗性是民間道教文化精神內涵的本質特征。其具體表現(xiàn)為“世俗中的百態(tài)人生”與“世俗化的三教融合”兩方面。

      (一)世俗中的百態(tài)人生

      民間道教文化中傳統(tǒng)的道教成分只是一個進行包裝的外殼。剝掉這層外殼,它的實質卻是元代社會中“酒色財氣,人我是非,貪嗔癡愛”[4](P503)的世俗百態(tài)人生。

      元代道教劇里描寫的既有上層社會的人物,也有中下層的市井百姓。尤以中下層的市井百姓描寫居多,也更生動傳神。元代道教劇真實反映出世俗民間生活中或優(yōu)或劣的價值觀念。同樣是親情,《竹葉舟》表現(xiàn)陳季卿離家趕考多年后對家人的思念與重逢后的欣喜;《桃花女》則描寫卦師周公為斗法戰(zhàn)勝桃花女,不惜犧牲自己女兒的生命。同樣是友情,《七里灘》表現(xiàn)嚴子陵始終堅持著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則; 《任風子》描寫任屠卻被“朋友”算計,趁他酒醉之際,慫恿任屠去殺馬丹陽。同樣是愛情,《碧桃花》表現(xiàn)徐碧桃為情而死又為情而生的愛情觀;《黃粱夢》描寫夢中呂巖的妻子翠娥與魏舍私通。無一不表現(xiàn)元代世俗生活的善惡觀念、悲喜人生。

      誠如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所說,“元曲之佳處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彼但摹寫其胸中之感想,與時代之情狀,而真摯之理,與秀杰之氣,時流露于其間?!保?](P116)元代道教劇也正是以這種自然之氣,摹寫世俗百態(tài)人生。

      (二)世俗化的三教融合

      民間道教文化明顯包含著三教融合的特征:

      對世俗社會:以倫理綱常(儒家禮法)為核心,通過佛教的因果報應、生死輪回及道教的鬼神懲戒、壽夭傷病、善惡感應,形成了恪守禮法,順從怯懦,乞求平安,畏懼災禍的文化意識。[3](P289)

      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佛教的果報輪回觀,道教的神鬼信仰三者有機地融合在民間道教文化中。三教教義不再是宣教者對教眾進行冷冰冰的說教,而是在鮮活的市井生活中間接融入三教教義,從而展現(xiàn)出世俗化傾向。

      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在民間世俗社會的價值觀念中一直處在主導地位。如《桃花女》里彭祖一直都徘徊在忠與義,善于惡的抉擇之中。彭祖作為周公的伙計,聽從周公的吩咐,這是“忠”的體現(xiàn);可周公恃強凌弱,想除掉代表“善”的桃花女,是“惡”的象征;彭祖要懲強扶弱幫助桃花女又是“義”的體現(xiàn)。于是“忠義”、“善惡”的道德矛盾就出現(xiàn)了。最終桃花女運用法術,平衡了彭祖這一兩難選擇,使其成為忠義雙全,揚善除惡的代表。可見道教劇里有濃厚的儒家倫理道德觀。二者一旦發(fā)生沖突,又可憑借道教體系內的法術達到平衡。

      佛教的果報輪回觀在道教劇中也有體現(xiàn)。如《劉行首》里劉行首因善轉世是果報輪回觀的體現(xiàn)?!度物L子》里出現(xiàn)的強盜“六賊”,即按照佛家講求的“眼耳鼻舌身意”來塑造?!吨袢~舟》里陳季卿在寺中聽法師講禪理,更是佛教觀念的直接體現(xiàn)。

      道化劇里的道教觀念在保留神鬼信仰的同時,又植入民間世俗化的成分。如《碧桃花》借薩真人通鬼神的法術,成就了徐碧桃“生死相依”的愛情。《桃花女》借斗法的模式,展現(xiàn)民間婚禮習俗。

      可見,元代道教劇里的民間道教文化是“和合”觀念下的三教合一。它的主體敘事框架是道教觀念,但又包含濃重的世俗成分。它用儒家和佛家的觀念去審視社會人生,作為道教觀念的有機補充。當三者發(fā)生矛盾時,道教成分則成為三者最終“中和”的潤滑劑。

      四、民間道教文化成因

      民間道教文化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四點。其中前三點為表層成因,第四點為深層成因。

      (一)統(tǒng)治者的尊崇

      元代與明初的統(tǒng)治者都尊崇道教。“釋、老之教,行乎中國也,千數(shù)百年,而其盛衰,每系乎時君之好惡。”[1](P4517)據(jù)《元史·釋老傳》記載,元代統(tǒng)治者多次對全真教、正一教、真大道教、太一教的道士賜予封號、賞賜以及對當?shù)氐澜淌聞盏念I導權。此外,元代統(tǒng)治者經常請道士問政、作法、治病、占卜等??梢娫鐣再F族階級至民間社會,道教之風盛行,相應地為民間道家文化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

      元末明初,統(tǒng)治者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推行道教劇在民間的演出:“凡樂人搬做雜劇戲文,不許裝扮歷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賢神像,違者杖一百……其神仙道扮及義夫節(jié)婦孝子順孫勸人為善者,不在禁限?!保?](P11)道教劇不遭禁毀,便于民間道教文化的擴散與傳播。

      (二)三教合一的道教教義

      元代各道教為擴散教義,取得統(tǒng)治者的支持,都在對原有的道教思想進行改良,不斷融入儒家、釋家的思想觀念,形成三教融合互補的新道教。這以全真教為代表。如元太祖問全真教教主丘處機治國與長生之方時,丘處機的回答是:“(太祖)即問為治之方,則對以敬天愛民為本。問長生久視之道,則告以清心寡欲為要。”[1](P4524~4525)太祖狩獵時,丘處機則勸諫:“天道好生,陛下春秋高,數(shù)畋獵,非宜。”[1](P4525)

      敬天愛民、清心寡欲、好生勿殺皆彰顯儒、道、釋三家的教義思想。道教教義的改良在元代是十分普遍的現(xiàn)象,同時也使得信奉道教思想的道徒與日俱增。此種道教觀念在民間廣泛傳播后,逐漸形成了民間道教文化中三教融合的精神內涵。

      (三)文人創(chuàng)作的世俗化

      元代道教劇作者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棄儒歸道”的下層文人,一類是既富且貴的上層士大夫,且以前一類“棄儒歸道”的下層文人居多。

      元代自太宗九年至仁宗皇慶三年 (1237 ~1314)一直停止科舉。這使得大量文人無法步入仕途。元代漢人的社會地位低下,有“八娼、九儒、十丐”之稱。“儒學精神所賦予文人的理想得不到實現(xiàn),無奈之余他們只能用戲曲來作為精神補償,這便形成了元雜劇作者雙重的人格,內心充滿著入世不能、出世又不甘心的矛盾心態(tài),這種矛盾心態(tài)的外化就是‘神仙道化’劇。”[7]這些充滿不平之氣的下層文人只能久居在市井社會中,與伶人、藝人等交往。因此他們的道教劇自然就帶有民間世俗化的內容與情趣,從而創(chuàng)作出一部部含有民間道教文化的道教劇。

      既富且貴的上層士大夫作者以元末明初的賈仲明為代表。賈仲明雖享受富貴榮華,但不過是皇帝的文字侍臣,只是“每有宴會,應制之作,無不稱賞”。[8](P292)他厭倦上層社會富貴無聊的生活,反而在道教劇創(chuàng)作中描寫世俗生活。如《升仙夢》、《金童玉女》雖大肆鋪張慶生與過節(jié)時奢華的生活,但也描寫世俗男女真摯的愛情。這類道教劇保留著濃厚的世俗情味。

      (四)民眾的深層思維

      此為民間道教文化的深層成因。對于世俗社會中的民眾來講,“信仰本來就是目的,而不管這些信仰的究竟是什么;應驗本身就是最大的滿足,而不管這應驗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保?](P327)世俗民眾最大的需求就是追求自由:

      它表現(xiàn)的是人們向往已久的境界即精神和肉體都能自由的境界……贏得生命——超越生理條件對人的限制——是追求自由,贏得愛情——打破倫理綱常對情感的束縛——也是追求自由。[3](P407)

      在深層思維影響下,道教文化本身只是一個外殼。這個外殼可以是儒家的,也可以是釋家的,只不過是有上文三點外部原因,使得道教文化成為元代民眾表現(xiàn)深層思維的外殼。透過這層外殼,我們看到的是民眾對自由的追求。無論是生死,還是愛情,亦或是其它方面,無不都包含著生動、具體、真實、詳細的世俗生活。

      信仰什么,對于世俗民眾并不重要,因此民間道教文化中三教思想可以和諧共生;應驗的原因,對于世俗民眾并不重要,只要它能滿足民眾對自由的向往與追求。誠如魯迅所說:

      中國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讀史,有多種問題可以迎刃而解。[9](P365)

      其實不僅僅是讀史,我們透過民間道教文化,可以理解中國民眾深層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表達方式,可以更加充分地領悟中華文化。這也是從元代道教劇看民間道教文化的終極意義所在。

      [1][明]宋濂. 元史[M]. 北京:中華書局,1976.

      [2]王季思. 全元戲曲:第五卷[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3]葛兆光. 道教與中國文化[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4][明]臧晉叔. 元曲選[M]. 北京:中華書局,1958.

      [5]王國維. 宋元戲曲史[M]. 北京:中華書局,2000.

      [6]王利器. 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7]高益榮. 文人棄儒歸道的無奈抉擇——元雜劇“神仙道化”劇的文化透視[J]. 中國文學研究,2004,(1):69-74.

      [8]中國戲曲研究院編.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二冊[M].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9]魯迅. 魯迅全集:第十一卷[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猜你喜歡
      世俗道教桃花
      桃花瑣話
      文苑(2019年14期)2019-08-09 02:14:18
      不愿向世俗投降
      特別健康(2018年2期)2018-06-29 06:13:38
      清明,又見桃花紅
      海峽姐妹(2018年4期)2018-05-19 02:12:45
      西夏道教補議
      西夏學(2018年2期)2018-05-15 11:21:42
      試論《水滸傳》的道教思想
      一件新出于闐語世俗文書
      世俗的力量
      小說月刊(2015年8期)2015-04-19 02:41:19
      桃花紛飛,曾許你一眼萬年
      桃花千朵惹蒹葭
      近現(xiàn)代溫州道教的組織性
      长乐市| 城固县| 衡水市| 永仁县| 宁波市| 卢氏县| 潮安县| 富裕县| 大邑县| 安徽省| 香格里拉县| 南华县| 东台市| 富裕县| 淮滨县| 白河县| 宁化县| 大渡口区| 沛县| 丹凤县| 本溪| 资兴市| 景泰县| 本溪| 景谷| 大英县| 淮南市| 沁阳市| 马尔康县| 沧州市| 商都县| 乐清市| 温州市| 宾阳县| 苗栗市| 文成县| 平阳县| 古浪县| 宜兴市| 呼伦贝尔市| 神农架林区|